大义觉迷录(1 / 1)

关于继承皇位的合法性问题,胤禛甚至在登基之后专门写了一篇《大义觉迷录》来澄清所有的关于皇位的不实揣测。《大义觉迷录》用了大量篇幅来摆事实讲道理,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就是为了说清楚两件事情:

(1)清朝不是个坏朝代;

(2)胤禛不是个坏皇帝。

胤禛在这篇论文里先抱怨自己如何如何不容易,所以大家虽然还不了解所有事实真相,但至少能够对胤禛的所作所为产生非常大的同情。但是耿直的胤禛,在这个时候突然笔锋一转,接着说,我都这么不容易了,你们这些刁民还都不理解我,该死,都该死!于是,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吃瓜群众的同情瞬间又转化为敌视。

比如这句:“我朝之为君,实尽父母斯民之道,殚诚求保赤之心。而逆贼尚忍肆为讪谤,则为君者,不知何道而后可也。”(《大义觉迷录》)你看看,我胤禛是如此的爱民如子,殚精竭虑为你们服务。可是你们这些逆贼,居然还诽谤我。

而对于惊心动魄的畅春园传位事件,胤禛也在文中诉了几句苦。胤禛如是说:

“父皇死后传位给我,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哭得死去活来,其他人都让我节哀。可是猪狗不如的胤禩、胤禟还带头诽谤我。你们这些逆贼,还诬陷我杀父逼母,坏透了。”(“隆科多乃述皇考遗诏,朕闻之惊恸,皆仆于地。诚亲王等向朕叩首,劝朕节哀……夫以朕兄弟之中,如阿其那、塞思黑[3]等,久蓄邪谋,希冀储位……而逆贼忽加朕以谋父之名,此朕梦寐中不意有人诬谤及此者也。又如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大义觉迷录》)

声泪俱下博同情,一言不合就骂街。

效果很不理想。

很多情况下,对于误解不用试图去解释,因为越解释越会增添别人揣测的兴趣。你的每一次新的解释的论据,都会成为别人下一次质疑的新论点。很多人都认为,这篇《大义觉迷录》是胤禛一次不合格的政治秀,最后适得其反。但我们如果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胤禛抱怨式发泄式的文风,完全不像是一个窃取大位的自然人的反应,反而恰恰体现了他无奈和愤怒的情绪。这样的胤禛,才更像是一个被冤枉很久的人,才是一个真实的胤禛。

且不管胤禛是不是被冤枉。

康熙皇帝的猝然离世,最大的痛苦其实来自十四子胤祯。对于客户(康熙皇帝)突然宣布中标结果(皇位归属),胤祯居然完全没有任何预案,不管康熙皇帝最后到底是倾向于四子还是十四子。胤祯,不得不吞下自己疏忽大意丢标的苦果。而且,商业投标如果投诉过程不公,可以重新组织投标。但是,对于皇位的招标,几乎是不可逆的。胤祯从前线回京城后,在灵前质疑传位结果,毫无疑问是徒劳的。

胤禛根本无需解释。因为,成王败寇。

因为,胤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皇位招投标期间所有的商业承诺,从1722年荣登大宝,到1735年暴毙,胤禛殚精竭虑,发愤图强,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属于皇帝的荣誉。最后的死,也跟他疯狂工作、积劳成疾有很大关系。

无论历史如何定位胤禛这个人,至少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那就是,胤禛对得起自己辛苦投标得来的天下,对得起皇帝这份其实并非一劳永逸的职业。

然而,“九子夺嫡”故事本身,将永远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后人口中代代相传。

1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2准噶尔部: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纪到18世纪,准噶尔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尔喀什湖,北越阿尔泰山,东到吐鲁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广大地区,建立史上最后的游牧帝国。宗教上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对西藏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由于其严重威胁清王朝统治,在19世纪被清朝几次军事行动灭亡。

3阿其那、塞思黑:“猪狗”的意思,胤禛用来指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