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怕两个词,一是执着,二是认真。
正是借助执着和认真的个人风格,胤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胤禛和胤祯的对决陷入僵局,比拼测试也看不出任何高下之分的时候,决定战局的最后一击终于来了。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的一天,康熙皇帝非常凑巧地在承德避暑山庄遇到了胤禛最引以为傲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这一面只是康熙皇帝六十一年皇帝生涯中,与他九十七个皇孙中的一员,极其平常的一次见面,然而,这次会面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因为这次相遇,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弘历开始陪伴在晚年康熙皇帝的身边侍读伴驾。康熙皇帝居然把畅春园中的“澹宁堂”赐给弘历专用,体现了一种不一样的偏爱。而这段日子,也成了日后乾隆皇帝最值得珍藏、最值得骄傲的回忆。很多人的恋爱技巧里面,就有制造“偶遇”或者制造回忆这一条。我想这一点,老辣的胤禛应该用得比我们更纯熟。
事实证明,当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性能比拼测试出现僵局时,保留一个足以致对手于死地的技术参数,放在最后提供给客户测试,是一条出奇制胜的妙计。
我们已经很难去复盘胤禛最后的胜利,是不是真的同弘历有强相关联系,但是毋庸置疑,貌似低调的胤禛,其实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策划,这一次也不例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代最雄才大略的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但遗憾的是,直到最后,康熙皇帝都没有能够当着所有皇子的面宣布皇位的继承权问题。康熙皇帝将自己的接班人人选,写进遗诏并交给了胤禛的舅舅隆科多。
结果是,胤禛中标,同年登基,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就如现代商战,一旦甲方按照法定程序开标,乙方无论中标还是丢标,都必须尊重游戏规则,愿赌服输。再多的辩白,再多的抗议,都是徒劳的。成王败寇,十四子无论如何委屈、如何不服,事实已经不可更改。
只不过,如果缺少了公平、公正、公开之中最重要的“公开”,前两项都已经变得那么苍白无力。皇帝这项职务的终身制害死人,害了康熙皇帝,也害了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