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祯,皇十四子,他和胤禛有着同一个母亲—德妃乌雅氏。不过与哥哥胤禛相比,胤祯却有着极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方式。
不同之一:年龄差距。二人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年龄却整整差了10岁,因此,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说能有什么共同语言。
不同之二:成长有别。两个人都是德妃的儿子不假,但是胤禛是由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抚养长大,而胤祯则是由德妃本人抚养。
这里提到的佟佳氏,是汉军八旗,她的去世时间很早,早在康熙二十八年就离开人世。临终之前,康熙皇帝下旨,册封皇贵妃佟佳氏为皇后,想用冲喜的方式挽救佟佳氏的生命。不过,佟佳氏第二天就离开人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佟佳氏的出身相当高贵,而皇四子胤禛早早就寄养在佟佳氏门下;对比佟佳氏,德妃乌雅氏的地位就低多了。因此,一母同胞的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的关系一直不好。
还有个问题,康熙皇帝晚年身边的心腹隆科多,正是佟佳氏的兄弟。所以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而不是皇十四子胤祯的舅舅。
不同之三:站队不同。争夺皇位过程中,胤禛刚开始是站在皇太子胤礽一边,后来自己亲自出马;而胤祯则开始支持皇八子胤禩,后来自己出马与胤禛正面交锋。
不同之四:性格差异。胤禛的性格偏内向隐忍,阴冷平淡,而胤祯则热情似火,个性豪爽。这种先天的差异,是后天无法弥合的。
如此之多的个人差异决定了即便是一母同胞的两个亲兄弟,在激烈的皇位竞争中,也必然狭路相逢,刺刀见红。
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开始,短名单上的两个竞争对手,同一个母亲的两位兄弟—胤禛和胤祯在康熙皇帝的一手策划之下,开始了“性能比拼测试”(执政能力演练)。
宿命的对决开始了。先看胤禛的表现。
1717年,明十三陵发生盗墓事件,康熙皇帝派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查办,同时进行了祭拜工作;此后孝惠皇太后的后事安排,包括宣读祭文等,也都是由胤禛亲力亲为,完成得非常出色。
1721年,康熙皇帝登基六十周年纪念,皇族被派往盛京(今沈阳)祖陵大祭。之后同一年的祭太庙等工作,科举考试案件,牵头人依然是胤禛。这连续的几次出头露面,显示出了胤禛极其干练的办事作风。
1722年,通仓(通州粮仓)、京仓(北京粮仓)亏空案爆发,胤禛带领隆科多等康熙皇帝朝重臣前往查案,在此过程中,胤禛了解到了表面光鲜的康熙盛世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
1722年,南郊天坛祭天,生命已经风雨飘摇的康熙皇帝依然选择了胤禛主持。
胤禛,在一系列的测试考试中表现优异。
看完胤禛,我们看皇十四子胤祯。
1718年春天,准噶尔部[2]袭扰西藏,西藏的拉藏汗向中央政府求助。康熙皇帝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奉旨讨逆。同时,加封胤祯为“大将军王”,并亲自降旨要求青海的蒙古王公配合胤祯的平乱工作。到第二年九月,此次平乱胜利告终,胤祯同时册立了新的达赖喇嘛,对于后世中央政权对西藏的主权的合法性,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这次远征,对于胤祯的历练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兵权的掌握,当时他手下的西北总兵力,号称三十万;其次,执政能力的体现,在此过程中,胤祯不仅带兵,还需要协调蒙古王公以及西藏各路势力之间的关系,而他本人也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在将西藏安顿好之后,1721年,胤祯又挥师新疆伊犁,准备一举**平准噶尔。之后,在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之后,他又提出了和谈的建议,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扬。
比拼测试结果出炉,胤禛和胤祯两兄弟,各自体现了自己成熟干练的做事风格,结果上也几乎打成了平局。那么对于最终客户(康熙皇帝)来讲,究竟是选择哪个厂家?又何时宣布中标结果?这道难题又一次摆到了康熙皇帝面前。毕竟,皇位只有一个,根本不存在两家分标的可能。
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