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失势了,弹冠相庆的是“八爷党”,而失去了主将的皇四子和皇十三子则陷入了低迷与反思。与此同时,新的希望则孕育在每一个皇子心中。
皇四子胤禛,长期以来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低调到了各位皇子都忽视了他的存在。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胤禛都保持了谨慎而又冷静的头脑。并且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胤禛所迈出的每一步,都隐藏在太子胤礽的身后。
胤禛这样做,其实自有他的道理。
首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康熙皇帝太过英明,众位皇子的一点蛛丝马迹,风吹草动,都很难逃过老爷子的法眼。因此,出的风头越多,可能死得越快。不如躲在幕后,暗暗锤炼内功。
其次,外弛内张,避免树敌。
因为太子的一废一立,众位皇子几乎剑拔弩张,如果这个时候站到风口浪尖,很有可能会处处树敌。一旦侥幸取胜还好,但也最多不过是个皇储,距离皇帝尚有一步之遥;万一失手,下场会异常悲惨。
为了表示无意皇位,胤禛甚至还主编了一本《悦心集》以陶冶情操,来表达自己的清静无为。《悦心集》这本书中,收入了大量或淡泊明志,或寄情山水的文学作品。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桃花源记》等名篇,都被胤禛收入其中。这本书虽然看起来表达了道家的清心寡欲,或者说佛教的禅心顿悟等观点,然而这本书中的大量文字,却又隐含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家国天下思想。应该来讲,在其他皇子锋芒毕露的关键时刻,皇四子胤禛用这本小书《悦心集》,来非常委婉地向康熙皇帝和朝臣们传达了一种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我虽然不会喊任何激昂的口号,但我知道我始终走在自己的路上。
不过,一个人走路走得太久了,往往会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胤禛,像是混迹微信群的万年潜水员,几十年来从不冒泡。不过,太子胤礽的彻底倒下,无异于丢了一颗深水炸弹。皇四子胤禛,终于被炸出来了,他正式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从现在开始,他终于开始意识到,其实自己原本也是这个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一次,胤禛终于找到他的航向。而胤禛这样的人一旦决定,将义无反顾,为达目的,他将矢志不渝。
皇位招投标的组织形式依然是围标,只是太子党围标团队已经悄然更换门庭,当前的招投标形势是“四爷党”VS“八爷党”。在两个团队竞争的背后,所有皇子将为最后的短名单展开角逐。此时的竞争形势如下表所示:
这里,我们要用到一个传统的市场销售项目分析工具—销售四要素分析法,来看一看“四爷党”对于这个项目的运作情况。
市场销售项目的四要素分析法,是市场人员常用的一种分析工具。包括了客户关系、解决方案、服务与交付、融资与商务四方面的能力分析。不过就我们本文皇位继承权的竞争而言,客户关系、解决方案、服务交付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融资与商务能力,作为皇室贵胄,不管“四爷党”还是“八爷党”,他们在财务上都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之间比财务比拼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竞争情报的搜集和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四要素之一,客户关系。
简单总结一下客户关系的分类。
客户关系分为关键客户关系、普遍客户关系、组织客户关系三个层面。关键客户关系要以普遍客户关系为依托,二者的累加,最终形成一种“势”的力量,则被称为组织客户关系。
胤禛对比胤禩,对于关键决策客户康熙皇帝的把握其实是半斤八两。虽然不能说是后娘养的,但可以确定,这两个人从小就都不是康熙皇帝的心尖子。
而再看普遍客户关系工作,胤禛的确不如胤禩。胤禩出色的沟通和交际能力,让他在朝野上下积攒了相当的人气。当时的满朝文武大臣,动不动就向康熙皇帝明里暗里、有意无意地夸赞胤禩,“八爷好,很好,就是好。比四爷好两倍,比二爷好四倍。”
面对普遍客户关系无法取得优势的尴尬局面,胤禛反其道而行之,索性低调隐忍,凡事谦卑温和处之。胤禛采用了幕僚戴铎的建议,在处理父子兄弟关系上,讲究“孝、诚、和、忍”。也就是说,对待皇父,要用“孝心”与“诚心”;对待兄弟,要用“和而不同”与“隐忍不发”的原则。(“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戴铎十启》)对于大臣们,戴铎要求胤禛“敬老尊贤”。(“主子敬老尊贤,声名久著,更求刻刻留心,逢人加意。”《戴铎十启》)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对胤禛在这一时期的做事风格影响至深的一点,则是这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漏其长,恐其见弃,过漏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戴铎十启》)换言之,戴铎点出了和康熙皇帝相处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句话—康熙皇帝是一个英明的天子,同这样聪明的父亲处理父子关系,如果不暴露自己的长处,就会被康熙皇帝嫌弃;如果过于暴露自己的聪明,就会被康熙皇帝怀疑。这句话,应该是戴铎对胤禛的所有建议中的点睛之笔。这句话,恰恰点出了之前已经退出竞争的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两个人的失败原因。而同时这句话,也是困惑中的皇八子胤禩最需要听到的一句话。
戴铎的建议,未必对胤禛和胤禩的普遍客户关系比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这样的安排,让胤禛至少在这一项比拼中不会有太多的失分。处理好官场上的人际关系,胤禛即便不能像八爷胤禩那样左右逢源,但至少不会在关键时刻被人落井下石。更何况,处事圆滑的官僚们,面对四爷和八爷这种皇室内部的斗争,两面下注的人一定还是居多的。
很多人在为胤禛最终的胜利复盘的时候,谈到这一时期的胤禛,多半认为胤禛有政治作秀的嫌疑。然而事实证明,即便是作秀,也要讲究战术。
四要素之二,解决方案。
胤禛和胤禩的解决方案比拼,也就是二人针对皇帝标准的个人综合能力展示。在销售项目运作中,解决方案的好坏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未必能让你稳操胜券,但它却是客户关系运作的必要支撑。否则都是空谈。
从这点上讲,皇八子胤禩有口皆碑。
因为母亲的出身不好,胤禩从小便是在皇室成员们的冷眼中长大的。这种成长环境,造就了胤禩在一众高傲的皇子中间特色鲜明的行事风格。在同他人的相处中,胤禩进退知礼,待人温和,人缘极好。胤禩擅长发挥自己沟通能力强、人脉关系广的独特优势,并把这种优势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行政工作中去。对于中国传统官僚体系而言,这一点相当重要。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都同样适用。所以在康熙皇帝一废太子之后,胤禩一度担任京城内务府总管事,表现出了很强的施政能力。
而胤禛则又是另外一个极端。
胤禛的出身不错,他的母亲德妃乌雅氏是地位相当高的后宫嫔妃。在胤禛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康熙皇帝之外,他犯不上刻意去讨好任何人。胤禛的城府极深,不事张扬。本职工作中,他埋头苦干,秉公执法,为了朝廷政策和决议的上传下达,胤禛可以利用自己皇子这种尊贵身份,不惜去得罪一些人,或者打破一些官场或者职场的潜规则。
换一个角度来讲,胤禛和胤禩的施政能力可能不分伯仲,但两个人是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来对施政进行诠释。胤禩是利用关系和人脉来把工作做好,而在做事的过程中又对自己的关系人脉进行有效提升;胤禛则是从工作本身出发,以结果为导向进行施政。为了把事情做好,胤禛不仅动用现有的人脉体系,而且不怕破坏或者触动一些人的幕后利益或交易。
应该来讲,官场上的政客和政治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政客俯拾皆是,而政治家的人选则是不可多得。对于政治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做好人,而是办成事。从这点上讲,我们认为,胤禛应该更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圣意。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就实际的项目运作而言,解决方案不需要大而全,而是需要有差异化的竞争特色,同时真正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方案,才是好方案。
四要素之三,交付能力。
中国历史上老皇帝传位是个问题,而新皇即位同样是个问题。几千年来,有多少新皇即位带来的不是天下太平,而是天下大乱。很多时候老皇帝尸骨未寒,争夺皇位的军事政变就开始了。能够成功拿到老皇帝的遗诏,法统上毫无争议地继承大统固然非常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毫发无损地登上皇位。一个没有皇位继承能力的皇子拿到了皇位继承权,对于他本人来讲,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样的皇子仓促登位,等待他的有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找一个政治靠山成为傀儡,另外一种结局是死于政变或者内讧,被更加优秀的皇子取代。前文讲到的“屠龙高手”宇文护,趁着宇文泰离世之后的政治真空,独霸朝纲,连杀三任皇帝。最后只有少年老成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站稳了脚跟,最终隐忍数年,反戈一击拿下宇文护。而宇文邕这样的人,是几百年不世出的有头脑有眼光的政治家。而皇帝工作交接这件事,要靠一整套完备的交付计划来实施,不能每一次都指望新皇帝是宇文邕这样的天才。
老皇帝在世时,可能会通盘考虑皇储安全继位的问题,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做好万全之策,比如朱元璋。但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皇帝这个职务是终身制,老皇帝不到撒手人寰的那一刻,一般不肯轻易交出权力。所谓万无一失的提前交接基本不太可能,那么如果真到了老皇帝咽气的那一刻,所有之前的传位部署哪怕有一个疏漏,都有可能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更何况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随便预测,老皇帝到底什么时候咽气。
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所以,咽气这事,往往都是突发性的,这就注定了,新老皇帝的工作交接,必须是个十分精细的技术活。
然而,胤禛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却体现了少有的警惕性和前瞻性。
从地方到朝廷,胤禛拥有几个重要的棋子:
(1)年羹尧。年羹尧是汉军八旗的佼佼者,是康熙朝后期著名的军事领袖。年羹尧在仅仅30岁的时候,就已经升任四川总督。又在此后短短几年之内,历任陕甘总督和抚远大将军,官至一等公。尤为难得的是,兵权在握的年羹尧,外战战绩彪炳,在大清西部边防军队官兵心中威望极高。
年羹尧站队胤禛,最早是因为裙带关系。年羹尧的妹妹就是胤禛的侧福晋年氏,也就是后来胤禛做皇帝之后的年妃(《甄嬛传》中华妃的原型)。满汉八旗之间的这种通婚关系,在当时颇为常见,各种裙带关系网错综复杂。所以胤禛和年羹尧的私交甚厚,其实才是问题的真正关键。这种过从甚密的私交,保证了在康熙皇帝晚年,胤禛在地方军事上的心理安全防线。
(2)戴铎。在胤禛登基之前,戴铎是胤禛最为信任的帐下幕僚。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们长期争夺储位的过程中,戴铎主动并且毫无保留地押宝胤禛,体现出了他本人高于常人的政治判断力。
这个时期胤禛的个人行事风格,到底受到了戴铎多大程度的影响,我们无法量化分析。但从结果来看,胤禛在一步步拿到皇位的过程中,的确是身体力行地践行了戴铎的策略。所以我们认为,戴铎功不可没。
(3)隆科多。隆科多是胤禛的亲舅舅,也是康熙皇帝晚年时的步军统领。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是京城防务中最为关键的角色。康熙皇帝传位前后,其实无论谁接班,都需要首先控制京城和紫禁城。比如我们前文讲到的唐朝历次政变,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控制京城尤其是大内皇宫的防务。比如前文提到的李世民的胜利、李重俊的失败,都是因为玄武门。
还有一点。隆科多长期陪伴在晚年的康熙皇帝身边,他担负了胤禛的信息传递工作。有了隆科多,就相当于杨广登基之前有了杨素,可以在皇帝身边搜集情报,也就不用像废太子胤礽那样,不顾形象地搞一个“帐殿夜警”的欺君之罪出来。
总而言之,无论是否出于夺位的准备,胤禛都时刻准备着迅速控制局面。
而反观胤禩,除了他的铁杆支持者—皇十四子胤祯的边防部队之外,几乎没有提前布局。这样即便是康熙皇帝传位给胤禩,他也并不具备快速上位的能力。而万一上演兄弟阋墙、血溅皇宫的情节,胤禩束手就擒的可能性很大。
四要素之四,情报竞争。
情报竞争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客户,二是来自竞争对手。
这两个点上,胤禛也都提前做了布局。比如说皇宫大内,隆科多便是胤禛的眼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客户康熙皇帝以及其他竞争对手的消息。第二点很重要,但是却很难,不过胤禛做到了。根据后来的史料分析,胤禛早早就在胤禩的门下收买了很多细作,据说年羹尧也是充当过“双面间谍”的。
综上所述,单从理论上来讲,按照标准的销售项目四要素的单项比拼,胤禛无疑占据了非常明显的上风。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死鹰事件”。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再次北巡的康熙皇帝在途中收到了留守的胤禩送来的礼物—两只老鹰。准确地说,两只死老鹰。谁也说不清楚鹰是什么时候死去的,谁也说不清楚一直受康熙皇帝冷落的胤禩怎么会突发奇想送了两只老鹰。为什么不是两只波斯猫或者哈士奇?这一切都已不重要,因为太晚了。
起源于东北白山黑水的满族,是一个典型的东胡渔猎民族,渔猎民族普遍有崇拜猎犬或者猎鹰的习惯,尤其是猎鹰。这种在满族人心中如同神灵一样的动物,胤禩一次就送了两只,两只都是死的。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康熙皇帝的反应,先是莫名其妙收到礼物,然后一脸懵地打开礼物,最后怒不可遏地丢掉礼物。
鬼使神差,造化弄人。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件事情之后,康熙皇帝基本全盘否定了胤禩的“八爷党”。转而,已经步入晚年的康熙皇帝,开始着力培养另外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子—十四子胤祯。
经过了残酷的标后直接竞争,笑着走到短名单行列的人,居然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祯。六家剩下了两家。呼声最高的废太子和皇八子,如今已经彻底成为明日黄花。很多人都惊掉了下巴。
胤禛和胤祯,将展开更加残酷的商战中的一对一比拼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