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位的项目运作,正式进入第二阶段。
面对着已经九家变七家的竞争形势,皇子们除了感到竞争之残酷及惨烈外,还感到了莫名的兴奋,毕竟机会和胜算,又多了几成。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大家不得不考虑的,那就是七家之中,有两家实力最强、品牌最好的大厂家,一个是废太子胤礽,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一个是皇八子胤禩,朝野的支持之声不绝于耳。这两家在当时的情况下,同另外五家一起参与投标,就如同在洗澡盆里面安排了一只大象和一头长颈鹿,其他五只小动物只有干瞪眼的份儿。于是,自然而然地,商业投标规则里面常见的潜规则—“围标”,跳入了每个人的脑海。
围标,也称为“串通招标投标”,它是指几个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或压低投标报价进行投标,通过限制竞争,排挤其他投标人,使某个利益相关者中标,从而谋取利益的手段和行为。围标行为的发起者称为围标人,参与围标行为的投标人称为“陪标人”。围标的目的,是因为参与投标的厂家太多,竞争太过惨烈,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于是立场相似或者相同的投标方,索性先私下苟合一下。苟合的好处,一是能够结成价格同盟,不会在价格和商务上彼此大跳水,形成无序的乱战局面;二是几家私下结盟之后,可以和盟友共进退,先把最不喜欢的竞争对手踢出局,之后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
皇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站队,划分成两大阵营,如下表所示:
如此看来,在竞争皇位的过程中,七个皇子已经根据利益和喜好,划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都是优先支持自己的陪标对象来实现中标(夺得储君身份)的。至于说围标人得到皇位之后的利益分配,几兄弟如何瓜分利益,利益分成的形式究竟是和平谈判还是武力政变,那是后话,先中标再谈不迟。
在围标的过程中,太子党刚开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首先,是客户关系同情分。太子胤礽从小跟康熙皇帝一起长大,也一直是按照储君的标准来培养的。也就是说,这个定向议标的过程,长达33年。很多客户的技术标准,都已经原封不动地复制给了胤礽的投标团队。而胤礽无论怎样不争气,毕竟他这些年,也一直是按照客户要求在一点点努力向最高标准看齐的。在此期间,决策链关键客户(康熙皇帝及康熙皇帝的近臣)与厂家(胤礽)培养起来的深厚感情,绝非是其他厂家朝夕能够影响的。
其次,是竞争对手的失误。皇八子胤禩固然优秀,而且,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围标参与团队。与此同时,满朝文武大臣,很多和胤禩的关系非常深厚。这种深厚,已经大到了可以制造舆论、制造话题来影响康熙皇帝决策的程度。很多时候很多话,根本不需要皇八子胤禩自己开口说,朝廷上下一众粉丝和追随者们就已经帮他说了。而且一边说还一边鼓励胤禩:八爷您坐好了,我们送您上去。
不过这些,其实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
事实是,皇八子胤禩跟康熙皇帝的父子关系非常一般。不仅一般,某种程度上还很差。康熙皇帝万万没有料到朝臣会众口一词地支持胤禩。而皇八子胤禩则摇着羽毛扇,优哉游哉地站在粉丝们背后吃瓜围观,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来欣赏自己的皇阿玛下一步如何决策,才能堵住自己的粉丝们的嘴。这样的尴尬局面,让一世英名的康熙皇帝,感到智商被严重侮辱。事实上,在一个聪明的皇帝面前卖弄聪明,是一种非常危险和愚蠢的行为。即便是父子之间也不例外。
在实际的商业投标运作中,对于最高层的关键客户影响如果不能直接进行,那么采取间接影响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比如得不到招标方一把手的认同,就去争取招标方的二把手、三把手,但是这个火候一定要拿捏得很准确。“八爷党”对于此次决策,很显然犯了过于“操切”的错误。
操切的八爷党们,甚至采取了逼皇帝表态这种下下之策。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年初,皇太子胤礽被废。随即,“八爷党”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上书行动,要推举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发生在1708年底,文武大臣们在畅春园逼宫康熙皇帝,希望康熙皇帝能够对立新太子的事情明确表态。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畅春园:
清代早期的皇帝,比较喜欢在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办公,图的就是一个清心自在,远离喧嚣,给自己一个比较雅致的办公环境。畅春园就是这些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个。
畅春园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清华园”。但今天清华园的名字归了清华大学;畅春园的一部分,被划归北京大学校区。老清华是北大,新清华是清华,也算一段佳话。
康熙年间在清华园旧址上营建的畅春园,成为康熙皇帝最为钟爱的京郊离宫。
康熙皇帝一生,有一半的时间都在畅春园办公,最后告别人世也是在畅春园。畅春园营建之后,后来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又在畅春园的基础上,继续营建圆明园和清漪园(颐和园)。最终,三代皇帝的努力,使得北京西郊形成了“三山五园”(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的皇家园林区。
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的同时,顺便毁掉了畅春园。如今的畅春园只剩遗址。而且因为缺少图纸,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用电脑技术,来完全复原畅春园的原貌,只能是引以为憾。
在这次的畅春园议事中,八爷党们很着急。
面对八爷党们的急不可耐,康熙皇帝只简单说了两点:(1)胤禩并没有政事经验(即解决方案只有试验,没有商用);(2)胤禩的母亲出身低微(厂家品牌影响虽大,但不够正面)。
皇帝的表态,让“八爷党”粉丝们的热情空前受挫。
竞争对手“八爷党”犯错了,得利的一定是“太子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废太子胤礽被复立为太子,重新作为定向议标厂家,进入了客户(康熙皇帝)视野。但是谁都知道,这次太子复立,太子胤礽已然风光不再。首先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次复立,违背了很多大臣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原来支持皇八子的大臣;第二点原因,则更加致命—太子精神分裂了。
太子的精神分裂由来已久,早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有人觉得胤礽这个人不正常。只是当时的胤礽贵为太子,没有太多人敢在背后嚼舌头而已。而第一次被废,胤礽墙倒众人推,胤礽本人的精神又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于是,他的行为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可理喻,同时胤礽有疯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变成一个朝廷上下人尽皆知的八卦。
胤礽的问题,和我们前文提到的唐玄宗的太子李亨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统称为“原生家庭问题”。原生家庭带来的不良影响,会让很多人形成极端或者怪异的性格特点,从而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人生轨迹。
两个人的相同点是:都没有亲妈在身边照顾他们、教育他们长大,都有一个英明神武并且寿比南山的爹。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太子,一直做到中年还没机会接班做皇帝;两个人的不同点:李亨一直是奶奶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胤礽则是早早失去母亲,其后在康熙皇帝的溺爱之下长大,从小没有受过任何委屈。
李亨和胤礽两个人的结局,则大相径庭。李亨依靠太监和军头夺取大权,**平叛乱,把自己的父亲软禁在了太极宫。胤礽则从人生的巅峰滑落,从此一蹶不振。李亨一辈子都在走逆风路,最后用自己的反抗来报复这个压抑人心的世界。而胤礽走了一辈子顺风路,突然一天遇到逆风,就找不到了前进的方向。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继续暗地里结党营私不算,还公开说出诸多忤逆犯上的胡言乱语。他确实是疯了。太子胤礽疯了之后,他作为一个投标主体,等于是自动弃标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太子胤礽二次被废。这一次,他再无复立可能。
太子虽然一时围标成功,但因自身原因最终被废标,参与皇位投标的由七家变为六家。形势更加明朗,竞争也更加激烈。太子二次被废,等于是客户开始操作正式发标,剩余六位皇子们要做的就是—决战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