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胤礽被废了,皇位的归属问题一下子悬念丛生。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乾隆、嘉庆之后的清朝,问题其实并不大。因为那个时候的清代皇室,生育能力已然呈下降趋势。皇帝的身体一代不如一代,妃子数量越来越少,妃子们怀孕的几率也雪崩式下降。别说争夺皇位了,找个合适的继承人都不容易。道光帝选来选去,还是咸丰帝和恭亲王奕?两个人的二选一问题;咸丰帝没得选,因为他只有慈禧帮他生的唯一一个儿子—同治帝;同治帝没有儿子,于是找来了堂弟又是两姨兄弟的光绪帝;光绪帝又没有儿子,于是只能选侄子宣统帝即位;宣统帝溥仪[1],则又是一辈子没有儿子。当然,溥仪有没有儿子其实也无关紧要,因为早在他6岁的时候,大清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然而此时此刻,康熙皇帝的问题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位繁殖力惊人的皇帝。他所生的35个儿子中,能够健康地活到成年的,就多达24个。
在这其中,具备争夺帝位资格的皇子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参与本次皇位投标项目的九位皇子们,综合实力都还是比较强的。
这九位皇子,相当于是本项目的投标主体,他们基本都具备一定的客户关系(朝野关系)和产品方案能力(潜在皇位继承人的个人综合能力)。按照销售项目运作的一般思路,在客户没有正式发标之前,需要对于标书进行有利于自己方案的引导,以迅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小厂家。这种针对销售项目而进行的市场行为,叫作“标前引导”。
康熙皇帝的九个皇子标前引导,正是这样按照流程发生的。
对于打击竞争对手而言,标前引导是一种非常奏效的“先下手为强”的商战手段。标前引导要讲究艺术性,适当表现自己是应该的,但是却一定要注意调节沟通中的措辞和对竞争对手的态度。有两种极端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极端是过度引导。也就是说,乙方为打压竞争对手,过于强调自己,而过分地贬低了竞争对手。这种标前引导,很有可能会引起招标方也就是甲方的反感,从而导致全盘皆输;第二种极端,是投标方也就是乙方完全游离于标前引导工作之外。在竞争对手都各显其能,强调自己独特价值的时候,保持特立独行的谨慎和低调虽然必要,但不能完全处于消失状态。否则,当对方成功引导了技术标准(皇位继承人标准)之后,你难免要处于坐以待毙的状态了。
这两种极端情况,都出现在了康熙皇帝皇位继承人的“标前引导”中。
第一个是皇长子胤禔。
胤礽出事之后,胤禔对于皇位的渴求已经到了不加掩饰的程度,完全地暴露在了康熙皇帝和皇子们面前。甚至,在“帐殿夜警”事件之后,胤禔向康熙皇帝进言,自告奋勇,希望帮助康熙皇帝杀掉胤礽(“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胤禔犯了皇室成员最大的忌讳,那就是只能想不能说,甚至于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让他大声嚷嚷出来了。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固然可以杀兄弑弟,在家人的鲜血中登上帝位,但是在动手之前,李世民一定不会傻到跑去跟李渊商量,说我最近感到竞争压力很大,杀几个兄弟缓解一下精神压力如何?
最终,咎由自取的皇长子胤禔被康熙皇帝圈禁,失去了投标权利。事实证明,发标之前,对于客户适度引导,但绝对不能过火,更不能陷入到对竞争对手的恶性攻击中去。一旦引起甲方的反感,则标前引导只会起到反效果。
第二个是皇三子胤祉。
长期以来,胤祉以饱读诗书而著称于众兄弟之中,有非常高的文学素养。如果说皇长子胤禔是众兄弟中间的一股泥石流,则胤祉就是众兄弟中间的一股清流。如果像胤祉这样的皇子多几个,康熙皇帝一定不会不高兴,只是对于皇位继承来讲,胤祉这样的人,则一定不会入康熙皇帝的法眼。因为,胤祉这样的标前表现,做一个学者倒是恰如其分,做一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家,胤祉火候差得太多太多。
跟皇长子一样,投标之前,皇三子就没在康熙皇帝的视线之内。
所以,乙方的解决方案一定要紧扣客户需求,而不是自说自话,自卖自夸。简单一句话,究竟是推销人参还是推销萝卜,关键在于你的客户是不是兔子。
就康熙皇帝的传位大业来说,标前引导的结果已经出炉,投标竞争对手已经由九家变为七家。而投标竞争对手变少的同时,各位皇子们的下一步策略,也变得明朗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