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守太原城的,正是我们的老熟人—童贯。
童贯时任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所谓宣抚使,最早是朝廷设置的派朝官巡视地方的一种钦差大臣性质的临时官员。早期宣抚使的职责较多,巡视灾区,开仓放粮,治理水灾的事都干。不过到了宋代,宣抚使基本集中在军事这个功能上,是由朝廷选拔的派往地方的统兵大员。当时童贯这个宣抚使权力非常大,而且在朝廷明面上赋予的权力背后,童贯混迹官场尤其是军界多年,个人积攒的人脉也很多。
当时童宣抚使的行政中心,就设置在太原。
童贯手里的底牌,不仅是一座坚固的城池,还有他的亲军—胜捷军。胜捷军是童贯在负责西北战事的时候,为自己招募的部队,这支部队的人数保持在几万人左右,而且战斗力也还是相当不错的。
太原城、胜捷军、朝廷的任命、强大的调动资源的能力,这只是我们在牌面上看到的童贯,实际上童贯本人并不这么想。
童贯满脑子都在想一件事—逃跑。
童贯之所以想临阵脱逃,是因为宋军一触即溃,雁门关、石岭关这些雄关根本挡不住完颜宗翰的铁骑。短短不到两个月,金军连下朔州、武州、代州、忻州,一路杀过了忻定盆地,直奔太原而来。
这些年来,童贯一直在带兵,无论过程还是结果,童贯一直都混得风生水起。就过程来看,童贯保命的功夫一流。就结果来看,童贯打得赢的仗,都上报朝廷请赏了;打不赢的仗,只要能够在述职报告中说成是打赢了,也都上报朝廷请赏了;实在打不赢,又汇报不赢的仗,童贯也都大事化小了。
但是金兵这次根本就不按套路出牌,这一次分明就是要见血,要玩命来的。跟之前的辽国和西夏相比,金兵打的根本就不是同一类型的战争。
作为军人,自有军法伺候。所以童贯想不想逃跑是一回事,敢不敢又是一回事。而童贯之所以敢临阵脱逃,是因为他知道就在东京汴梁的皇宫里,他在艺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宋徽宗也在这么想,他们心有灵犀。
临行之前,太原知府张孝纯说:“您走了,河东就丢了,河东丢了,河北也就丢了。”童贯大怒:“我是宣抚使,我不是守土的;你是知府,你才是守土的。”(“贯受命宣抚,非守土也。”《宋史·列传·卷二百二十七》)于是,守城的领头人变成了太原知府张孝纯,还有童贯的副手王禀。
公元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初八,童贯仓皇逃出太原城。
十天之后,金军的前哨部队抵达太原。
出逃的童贯,直奔汴梁而来。
此时的汴梁城中,一片恐慌。
朝堂上,主战派和主和派激烈地争论着;朝堂下,前线的战事消息像雪片一样飞回都城。普通皇帝面对如此的危局,一般都会有两个本能的反应,—“战”或者“和”,接下来一定是召集大臣们来讨论这两个选项。主战派和主和派,不管出于何种政治目的,一定会进行“战”与“和”之间的辩论,各陈利弊。最后,综合各方意见,皇帝拍板决策。
不过,这是普通皇帝才干的事情,宋徽宗不是普通皇帝,是文艺皇帝。文艺皇帝天生想法比较多,想象力比较丰富。宋徽宗并没有仔细推敲过如何来处理危局,因为在他的心里,除了战与和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逃避。就像一只鸵鸟,遇到危险,他就会习惯性地将头埋在沙子里。宋徽宗的逻辑是,只要是我看不见,那么这件事情就等于根本不存在,所以也就不会有那些糟心的恐慌和无奈。
皇帝假装看不见,但大宋朝廷的官员们却无法逃避。
关键时刻,时任太常少卿的李纲站出来了。李纲是一个文人,却是一个坚决的主战派。在此后很多年李纲的大宋政治生涯中,他时而会欠缺军事指挥能力,时而会呈现出文人般的天真和迂腐,但李纲从来不欠缺的就是勇气。而当国家危难之际,所有的战略推演都是假设,只有热血沸腾、振臂一呼的勇气,才能够凝聚军民们的战斗力。
或许是受到了当年李隆基西逃四川、李亨北上灵武称帝并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启发,李纲提议,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以激励士气,招募天下英雄勤王。
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已经张皇失措,顾及不了那么多了。
传位可以,招募天下英雄勤王,这事对于皇帝来说就太危险了。
艺术家要是死在战场上就太可惜了,要献身也应该是为艺术献身,所以当前只要能够保命就好。做一个太平皇帝自然舒服不过,但战端一起,莫如眼不见心不烦,卸下一身重担,一走了之。打定主意的宋徽宗,下诏传位给自己的太子赵桓。
童贯马不停蹄赶回东京汴梁的时候,新皇帝的工作已经交接完毕了。
新皇帝宋钦宗并不熟悉政务,在他的心目中,那个能征惯战的老帅童贯,很有可能是自己的一根救命稻草。之前还担心没人主动请缨守京城,结果童贯千里迢迢从太原跑回来了,那就童贯挂帅吧。不过童贯并不买宋钦宗的账—你这孩子,真是嫌我死得不够快,而且你也真是对艺术家不够尊重。
童贯坚决不挂帅,因为他要护送宋徽宗一起逃跑。
太上皇逃跑,下边的士兵心寒了。于是在宋徽宗出城的时候,士兵们哭声一片,并且准备挡住他的车马。童贯唯恐宋徽宗走不成了,命令胜捷军放箭,瞬间上百人被射中。(“贯唯恐行不速,使亲军射之,中矢而踣者百余人。”《宋史》)
童贯和宋徽宗扬长而去。
宋徽宗走后没有几天,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八,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兵临东京。
内心极度恐惧的宋徽宗赵佶,一路狂奔到了安徽亳州,接着又惊魂未定地躲到了更靠南的江苏镇江。就像当年的唐玄宗一样,宋徽宗遥望着京师,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被错综复杂的形势裹挟着推到大宋政治军事前台的宋钦宗赵桓,这时候又惊又喜。惊的是,金军兵临城下,江山社稷风雨飘摇;喜的是,春秋正盛的宋徽宗逃跑,自己居然一夜之间黄袍加身。心情复杂的宋钦宗,能够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知恩图报,加封李纲为尚书右丞。并且,责成李纲负责整个东京汴梁的防务工作。文人出身的李纲,除了加固城防、稳定军心之外,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热切盼望着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叫种(chóng)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