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望的满足并不公开表露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多次地涉及梦是“欲望的满足”,然而我们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地探讨。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能否证明梦的工作的目标就是欲望的满足,具体的证据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也是许多的批评家常常会向弗洛伊德提出的质疑。对此弗洛伊德回答得颇有新意,他说,在人类进入文明以来,对于“新知创见”有着天生的排斥情绪。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之一就是把这个新的事物或理论浓缩至不能再缩的范围,如果有可能,甚至用一个类似于符号似的语言来替代。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由,“欲望的满足”也就被赋予了类似于符号的意义,用来概括整个梦的新理论。弗洛伊德的如此说法,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更加的糊涂,如果说弗洛伊德把以上的观点概括成是因为人类语言的浓缩功能在起着良好的作用,可能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然而,由此又会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梦中是怎样实现欲望的满足的呢?在提出这个问题的同时,人们大都会立即想自己在梦中的经历,在度过整个夜晚的奇异之旅后,在梦醒时分人们可否感觉到了一种满足?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都是否定的。因为在人们醒来后的清晨,那历历在目的梦境给人们的感觉并不是愉快的,甚至有的时候还可能是恐怖的回忆。由此说来,梦是欲望的满足就让人有所质疑了,进而扩展开来的精神分析的梦的学说似乎也变得不可靠起来。弗洛伊德对此解释说,所有问题都不是难以解决的,因为在经过了化装的梦中,欲望的满足并不是公开表露的,也就是说在梦中欲望的满足不是以单纯的方式来呈现。人们要追寻这种欲望的来源,要去证明它的存在就不得不等到梦被完全解析之后。有一点是人们已经知道的,那就是隐藏在梦的背后的欲望是被梦的检查作用所禁止和排斥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欲望的存在,才形成化装的原因和检查作用的动机。然而对于这一点并不容易让一般的批评家懂得,弗洛伊德认为对于任何一个梦在它尚未被完全解析清楚之前,一定不要问起梦究竟满足了哪一种欲望,但是人们总是忘记这一点。实际上人们不肯接受梦的欲望之说的缘由也正是梦的检查作用的结果,因为有这个检查作用,梦才得以用赝品代替真正的思想,从而否认这些被检查的梦的欲望。
批评家们说,既然梦是欲望的满足,那么不愉快的情绪便没有侵入梦中的理由。对于批评家的这种说法,弗洛伊德也没有异议,甚至是肯定的。然而,对于这个涉及到梦的情感的问题,弗洛伊德的研究并没有作好准备,他表明很遗憾对此不能加以过多的论述。显然,在这个方面弗洛伊德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论据。
2.不能使欲望得到满足的梦
还有一点是需要人们知道的,那就是梦的工作有时也许并不能造成欲望的局面。因此,隐念中的不快情感有一部分就出现在显梦之中。根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隐念中的不愉快情绪要比由这些隐念形成的梦强烈得多。对于这一点,人们在许多的梦例中都可以找到证明。由此看来,人们不得不承认梦的工作在此时已不能达到其固有的目的,就好像梦者因为口渴而在梦中喝水,但实际上并不能止渴一样。在梦者醒来后仍然觉得口渴,于是不得不起床喝水。这个梦渴的梦也不能说是非正常的梦,因为它仍保留着梦的某些特性。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欲望达成的力量有所缺乏,但其仍不失为是欲望的实现”。无论怎样,在梦中那明显能够辨认的欲望仍然是可以赞许的。据统计研究表明,这种梦工作失败的例子的确不在少数,探究其所以失败的原因,有一个是:通过梦的工作来改造事实是件颇为容易的事,但是要求梦的工作产生所需要的情感变化,这就较为困难了。因此,在梦的工作中,隐念中不快的内容能够化为欲望的满足,但是其中不快的情感则始终不变。因此,便出现了情感和内容不相调和的局面,借此机会有些批评家就乘机说梦根本就不是欲望的满足,甚至是在梦中无害的内容也可能伴有不快的情感。对于这样的批评,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正是在这些梦里,梦的工作的满足欲望的倾向是最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倾向在这些梦里才分离呈现。有些人的批评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他们不熟悉患有神经病的人们,他们总以为内容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要远远密切于内容和情感实际存在的关系。实际上,在梦的内容发生改变时,随之而产生的情感却是不轻易改变的。
3.能够产生快感的梦
按照常理来说,欲望被满足后是理应会产生快感的。那么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人得到了欲望满足后的快感?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多此一举,当然是感到愉快的人也就是有此欲望的人。然而,人们也都知道梦者对于隐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有着特别的态度。梦者往往表现为,厌恶和摒斥这些欲望,甚至是指责这些欲望。总的来说,梦者自己并不希望拥有这些欲望,因为这些欲望并不能使他们感到快乐,反而有时还会使他们感到不安。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正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然而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就欲望而言,梦者在做梦的时候似乎有两个人的性格特征,但他们又因为某些共同的特点而合为了一个人。对于这个问题,弗洛伊德并没有进行更深一步地探讨,而是给人们讲了一个神话故事,说是有一个善良的仙人答应满足一个穷人和他的妻子三个愿望。夫妻非常高兴,于是都想对这三个愿望进行慎重地选择。穷人的妻子因为闻到邻居家烤腊肠的香味,于是心中有了渴望,希望仙人给她两条腊肠。一转念间,两条腊肠出现在了女人的面前。而男人却不以为然,他甚至于怨恨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一个毫无价值的要求。忿恨之余,他竟然向仙人提出愿把这两个香肠挂在妻子的鼻子上。当然,这个愿望马上得到了满足。虽说第二个愿望也得到了满足,然而女人却是深受其苦,因为两条香肠挂在鼻子上不能移动。故事的结局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他们毕竟是夫妻,所以第三个愿望就是不得不让香肠离开女人的鼻子。这个神话故事还可用来比喻一些其他的事情。而在这里,这个故事则说明了当一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却很可能引起另一个人的不满,除非这两个人是完全情投意合的。
4.焦虑的梦能够公然满足欲望
现在来说一说有关焦虑的梦。到现在为止,似乎是可以对焦虑的梦进行一个较为完满的解析了。不过,弗洛伊德认为还有一点需要弄清,然后才可能使结论被各个方面所共同拥护。这一点就是:焦虑的梦的内容,往往没有经过什么化装,就好像是它已经躲开了检查者的注意似的。这种焦虑的梦常常是毫无掩饰的欲望的满足,所不同的是这个欲望当然不是梦者所承认的,而是他排斥的那个欲望,也正因为是这样焦虑就乘机而起,代替了梦的检查作用。“儿童的梦是梦者所承认的欲望的公然满足;普通化装的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隐秘满足;至于焦虑的梦,则为不被梦者所承认的被压抑的欲望的公然满足。”由此可见,焦虑是一种较为强大的心理刺激,它表明了被压抑欲望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梦的检查作用已经不能够对它造成约束力,所以说梦的检查作用虽然仍就存在,仍就对梦有着约束力,但焦虑似乎是都能够突破这些限制而使欲望得到或大致得到满足。研究者是站在梦的检查的立场上,所以当然知道被压抑欲望的满足,只能使人们产生不快的情绪而引起他们的抵抗。当然,这里所说的梦的欲望的满足并不包括如同孩子们所做的那些单纯的梦。弗洛伊德认为,在梦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是由于当时在梦者心中不能被制服的欲望的力量所引起。至于这个抵抗为什么后来竟形成了焦虑,目前还不能仅从梦的研究中了解到,研究者们还必须在其他方面再加以讨论。
弗洛伊德认为,用于那些没有经过化装的焦虑的梦的假说,同时也可被用来解释那些只经过轻微化装的梦,以及其他产生的不愉快的梦或和焦虑相等的梦。大概地说,焦虑的梦常常会使人们从睡梦中惊醒。当那些隐藏在梦背后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克服梦的检查作用,就在欲望得到完全满足之前,人们常常是先被惊醒了。就这些梦本身而言,梦的欲望达成的目的虽未成功,但梦的主要性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人们曾经把梦形象地比喻成睡眠的看守者或监护人,是它在保护着人们的睡眠不会受到骚扰。而现如今这个看守者和监护人,面对着强大的对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对手的力量过于强大,使得看守者或监护人没有能力以单身之力来独自抵御干扰物或危险物,这时它便不得不唤醒睡梦者,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人们有时在梦中虽然也感到了不安、焦虑,却仍能继续鼾睡。这种情况发生于,这时的人们在睡眠中能够**地对自己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因此梦者就得以能够继续保持睡眠而不至于被惊醒。
讲到这里,人们或许就会有所疑问了,梦的欲望究竟要强烈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候才能制服检查者呢?弗洛伊德认为,这取决于欲望的强弱和检查作用两个方面。这可以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也许因为某种并不确定的原因,使得欲望的力量突然变得非常强大;二是,当两者势均力敌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变故则常常取决于检查者的态度。人们已经知道梦的检查作用往往是因为梦的内容的不同而随时改变其检查的强度,从而梦的检查作用的严厉程度也就有所不同。还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梦的检查作用就像一个还没有定性的孩子,它的行为普遍是不能够确定的,即使是对于梦的同一成分也可能常有不同的检查方式。当然梦的检查作用也有其狡猾的一面,那就是一旦检查者发现自己无力与某种欲望相抗衡时,它便会丢开化装作用,而采取最后应对办法:在梦中引起梦者的焦虑,最终使梦者从梦中惊醒。
5.表现罪恶欲望的梦
有一点现在看来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那就是一切罪恶的、被排斥的欲望,往往是起源于夜间。为什么这些欲望会借着黑夜的庇护偷偷潜入人们的梦中来侵扰人们的睡眠呢?人们虽然对此感到很奇怪,但是还不能对此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要想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只好采用一种以睡眠的性质为基础的假说:在白天,检查作用的沉重压力施加于这些欲望之上,使它们没有侵入意识的可能;但是一到夜里,检查作用也许像精神生活的其他一切作用那样,因睡眠而暂时有所松懈,或者至少也大大地削减了其原来的力量。
既然梦的检查作用因睡眠而松懈下来,于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被禁止的欲望就乘机活跃起来。弗洛伊德在给一些患失眠症的神经病人治疗时发现,一些神经病人自己也承认在失眠之初是出于他们自动地不想入睡,他们不敢入睡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做梦。也就是说,这是他们在潜意识中害怕检查作用松弛而使那些恐怖的事物闯入梦中的结果。其实,梦的检查作用被减弱对于人类来说本无大碍,这种检查作用的削弱完全是因为人们在睡眠时使一切的机能活动都有所削弱的结果。即使在这时有罪恶的意念乘机而动、乘虚而入,那么它充其量也只能是产生梦境,实际上对人们是毫无妨碍的。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梦者可以在夜里**地对自己说:“这只是梦而已,由它去吧。”进而继续保持睡眠。
6.满足惩罚的梦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当梦者反对他自己的欲望时,那么就好像有两个不同的人存在于梦者的身体内,这两个人又因为某种密切的关系而使它们混合在一起,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梦境中。由上面的论述,人们也可以知道还有一种方法能够使欲望的满足后却引起不愉快的事件:这个方法就是惩罚。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借用前面所说的那个神仙的故事。在故事中,第一个愿望是女人向仙人要求得到一条香肠,这是妻子的欲望的满足;第二个愿望是鼻子上的两条香肠,这是丈夫的欲望的满足,同时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愚蠢欲望的惩罚。
弗洛伊德认为,在许多的神经病的病例中,人们也会看见和这个故事中第二个欲望相仿的欲望。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颇多类似于这种惩罚的倾向,它们都拥有强大的力量,可视为某些痛苦的梦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或许有的人会以为所谓梦是欲望的满足的理论根据已经很不可靠了,然而经过研究者们仔细地研究后,人们便能够知道这种看法是多么的错误。如果人们把梦可以成为什么内容的种种可能经过再讨论后互相比较,人们就会发现欲望的满足、焦虑的满足、惩罚的满足等等说法,它们单独所包含的意义是多么的狭窄。就焦虑而言,它本是欲望的绝对反面,而反面又很容易与正面形成联想,经过研究表明,焦虑和欲望这二者在潜意识内实际同为一物,而且惩罚本身也不失为欲望的一种满足,只不过它满足的是检查者的欲望。
7.深悔自己匆忙嫁人的梦
在弗洛伊德创立梦是欲望的满足理论之初一直到现在,对于他这种理论的反对意见就不绝于耳。在弗洛伊德的有生之年,他一直都未曾放弃过自己的观点,也从未为此而作过任何的让步。与此同时,弗洛伊德也从未对他的工作有过任何的推诿,他说人们在每一个梦中,都努力证明它是欲望满足的存在。为此弗洛伊德再次推论了他在前面曾经解析过的梦,就是那个关于一个半弗罗林买三张位置不好的戏票的梦。
或许大家还记得,那是一个年轻的少妇听她的丈夫说,那个比她小三岁的朋友爱丽丝已经订婚了。就在她知道这个消息的当天的晚上,她做了那个梦。在梦中,少妇与自己的丈夫一同去剧院看戏。当他们来到剧院时,发现来剧院看戏的人并不多,剧场一边的座位空无一人。这时少妇的丈夫又对她说,本来爱丽丝和她的未婚夫也想来的,但是没有来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意以一个半弗罗林买三个坏座位。而少妇却说,如果真是那样,倒还是便宜了他们。
通过以前的分析,人们已经知道梦者在梦的隐念中表达着对自己丈夫的不满,她深悔自己的匆忙出嫁。然而,这种悔恨的思想又是如何演变成欲望的满足的,并且在显梦中,它又是如何显露出蛛丝马迹的?人们已知道在隐梦中所蕴含着的“太快了、太匆忙了”这个想法因检查作用而不敢显露出来;而剧场中的空座位就是这个想法的暗喻形式。“一个半弗罗林买三张票”这句话,原来是有些令人迷惑不解,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有了关于梦的象征意义的知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三”这个数目是男子的代表,所以我们就不难把这个显梦的各个部分译为:“以嫁妆买一个男人,亦即丈夫”;“用我如此盛大的嫁妆,可买一个较好的,比现在的丈夫好上十倍的男人”;“到剧院去”则显然是指结婚;“买票太早”其实是指结婚太早。这里所有代替的作用便都算是欲望满足的工作。梦者在此前虽也曾有过对自己结婚太早不满的情绪,但这种不满的情绪并不像当听到要好的女友订婚时来得那么强烈。实际上,少妇也曾经夸耀过自己的婚姻,认为自己比女友生活得幸福。弗洛伊德说,其实人们在现实生活也常常能听到有天真浪漫的少女,当订婚的日子终于到来时,都感到无比地欣喜。在这种欣喜中也包含着她们以为自己不久以后就可以去看各种自己喜欢的戏剧了,而在这之前那些戏剧中的一部分是不允许她们这样的少女去看的。
8.为何硬说梦是一种欲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说,其实对于已经举出的例子并没有也并不容易说明在梦中潜在欲望的满足,另外他也坦言就是对其他任何经过化装的梦,对它们的解析也不得不迂回曲折地进行。他说:“虽然我们对它仍不能更加细致地谈论,但是我们还是要声明这种研究方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然而在理论上,弗洛伊德说他仍愿意就此点进行更进一步地探讨,“因为它是整个梦的理论最容易引起矛盾和争议的论点”。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弗洛伊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他的理论的坚持有所收敛,因为弗洛伊德曾说,梦可以是欲望的满足,也可以是欲望满足的反面,如焦虑或惩罚。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反击弗洛伊德的绝好机会,这些人以为弗洛伊德做出了某种程度的让步,其实他们错了。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弗洛伊德把他的理论说得过于简约了,他自己是明了,但是却不能让其他的人信服。
弗洛伊德认为,在解梦的工作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这种地步,人们已经接受了关于梦的理论的大部分思想,然而对于梦是欲望的满足的问题,产生了这样诸多的疑问:人们既已承认了凡是梦都有其自己的意义,而且这个意义又都可以用精神分析法研究出来,那么人们又为什么还要否认一切反面的论据,而勉强地将这个意义放在欲望满足的公式之内呢?为什么人们在黑夜里的思想就一定没有白天里的思想丰富呢?为什么一个梦不能有时为某种欲望的满足;有时为欲望满足的反面,如惊惧;而有时又为一种决心、一种警告、一种问题的正反面考虑,或是一种谴责、一种良心的刺痛,或是对于一种事业的预备,或是其他的什么呢?为什么就硬说它是一种欲望呢,或至多也只说是欲望的反面呢?
也许有些中立的人会说,如果大家在对于一个理论体系的其他各点都取得了相同意见,仅在一点上持有异议,那么也可认为是无关宏旨的。他们会说,人们既然已经发现了梦的意义和寻求这种梦的意义的方法,难道就不应该满足了吗?假使人们太严格地限制梦的意义,则在已往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就有可能被抛弃。然而弗洛伊德对此有着明确的观点,他说这种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如果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误解,那么这种误解将会对我们关于梦的知识产生重大的影响,其结果将危及整个梦的知识,及其对神经病学的理解和价值的认识。另外,弗洛伊德也表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说“动心忍性”在处世哲学上虽然很有价值,但是在科学领域上,它则是百害而无一利。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弗洛伊德是如何艰难地坚守着他自己的科学阵地。
9.解梦时不能将梦和梦的隐念混为一谈
弗洛伊德认为,梦能够代表人们的多种思想和多种理智运行的方式。这并不是一种新的观念。弗洛伊德说,他在一次研究某种病理的发展时,曾经记录了自己在连续三天的时间内做的同一个梦,三天后便不再做此梦。弗洛伊德解释说,这个梦相当于一个决意,一旦决意成为事实,也就没有再做梦的必要了。在这以后,弗洛伊德又发布了另一个梦,他认为这个梦是用来表示忏悔的。有了上述的两个梦例,为什么弗洛伊德又会在这里自相矛盾地说梦总是欲望的满足呢?
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是,他也曾经权衡了矛盾的利与弊,但他仍然宁愿抱此矛盾,而决不愿承认一个愚蠢的曲解。因为这个曲解,也许会使研究者们在梦的研究上所取得的一切苦心成果付之东流。不仅如此,这种曲解还存在着一个关键的观点错误,那就是它将梦和梦的隐念混为一谈,认为梦的隐念既然如此,那么梦也必然如此。有一点是人们都已经知道的,那就是梦的确可以代表或被还原这样的一些思想方式,如决心、警告、反省、行动的准备以及计划的实施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便会发现以上的这些决心、反省、行动的准备等都仅仅是梦境的隐念内容。通过以往解梦的经验,人们能够知道在人们的潜意识历程中就富含有这种决心、准备和反省,它们通过梦的工作成为组成梦境的材料。如果有一天,人们的兴趣不再流连于梦的工作,而是仅仅集中于潜意识的历程,这时或许人们会忽略掉所有梦的形成过程,而单纯地用梦的本身来代表一种警告、一个决心或其他的任何一种情感。弗洛伊德认为,采取这种方式在实际上也未尝不可。其实,精神分析的研究也就是力图拆除梦的任何一种表面形式,进而挖掘出隐藏于梦背后的隐念。
尽管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方式在理论上似乎行得通,但这种方式仍是不可取的。因为,梦与梦的隐念各自都有着它们不同的功能,也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成因和起源。如果真的将两者混为一谈,那么在梦的研究中必然会造成两种概念的混淆,从而对梦学的研究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10.解梦的任务是追求梦后的隐念
当人们在说到一个梦的时候,要么指的就是梦工作的产物,要么就是指梦工作本身,即梦的隐念转化为显梦的心理历程,除此之外则不会再有其他的任何意义了。其实梦的隐念是梦工作在制造梦的过程中所用的材料。人们总是把梦工作与梦的隐念相混淆,就相当于将制造材料的手续与造梦的材料相混淆。人们对于梦普遍了解的便是梦工作的最后产物,即显梦,然而人们却多半说不清梦它起源于哪里以及它形成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从梦的理论方面讲述梦的要点,那么梦的惟一的要点就是处理人们思想材料的梦的工作。据观察分析表明,梦的工作从来都是将隐念转化成为在前面已经说过的原始的、退化的思想方式。并且,总有一个“虽不属于白天的隐念,但实际是造梦的动机”的事物附加在这种原始的思维之上,这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便是潜意识的欲望。梦的工作对梦的内容的改造,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个欲望。所以如果说在梦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想,那么梦可能代表一种警告、一种决心,或一种准备等等。除此之外,梦的本身也常常是一种潜意识欲望的满足。假使人们把梦只看成是梦的工作的产物,则梦除了欲望满足之外就不会再有其他意义了。所以说梦不仅仅为决心、警告的表示,而且决心或其他的各种思想在梦内常常借助于潜意识的欲望而被译成原始的形式,并且这被译成的结果就是为了那欲望的满足。总而言之,欲望的满足,这一特性才是梦的主要性质,其他成分则可有可无。
为了进一步说明上述的问题,弗洛伊德仍旧给人们例举了那个关于一个半弗罗林买三张票的梦。关于那个梦的隐念,弗洛伊德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了:梦者——一位少妇在听到她的朋友订婚的消息后,心中便有了丝丝的悔意,认为自己当时结婚得过于匆忙,如果自己能够稍加等待,或许自己可能嫁一个比现在的丈夫更好的人。因此,在少妇的心中有着对自己丈夫的蔑视。在这个梦中梦者通过一个半弗罗林买三张票的便宜价格来暗示,如果自己不匆忙结婚或许用自己丰厚的嫁妆能够嫁一个更好的丈夫,因为那些嫁妆足够嫁三个像现在这样的丈夫。少妇在梦中似乎是通过一个半弗罗林买三张票的事件实现了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想法。在这个梦中有着许多的情节都代表着满足梦者欲望的达成,这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下面来说一说弗洛伊德就这个梦提出的另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在梦中的这些隐念之所以成为梦的愿望,就是因为它满足了梦者的一种窥视欲。这也是这个梦所达成的另一个欲望。这个欲望就是梦者在结婚之后就可能打破以往许多的禁锢,从此梦者便可以自由地看戏,而不必再有所选择。弗洛伊德认为这或许是梦者要了解结婚后会有何种结果的一种古老的好奇心的产物。弗洛伊德说小孩儿们的这种好奇心常常是以他们自己父母的**为目标。这是一种存在于婴儿期的冲动,成人如果有这种冲动,那么这种冲动也必定起源于他们的婴儿时期。在上面所述的梦境中,梦者在做梦的前一天听说自己的女友已经订婚的消息,而引起了自己深深地懊恼。然而,就这一点来说并不能引起任何的窥视欲,并且这个冲动最初也并不和隐念有联带的关系,所以在开始分析这个梦时就没有牵涉到窥视欲,同样也得到了释梦的结果。然而,懊悔本身不能生梦,因此想到结婚太早的失策,决不足以成梦,除非因为这个思想激起了梦者从前想要知道结婚后有何结果的欲望。正是这个欲望构成了梦的内容,在梦中用到剧院去看戏代替了结婚,这样便满足了梦者在早期就已形成的欲望:“现在我可以到剧院去看从前所不许看的一切了,但是你还不能。我已经结婚了,你还得等着。”这样一来,梦者的窥视欲和自夸之感同时得到了满足。而也正是因为后者得到了满足,决定了显梦的内容。因为就显梦来说,梦者目前可以坐在剧院内,而她的朋友则还不行。因此,弗洛伊德说:“解梦的任务就是要将那些代表欲望满足的部分略而不谈,而试图追求其背后所隐藏的苦闷的隐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