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幼稚之梦(1 / 1)

解梦金手册 古敏 3188 字 19天前

1.不必用任何技术的解梦

我们以往在做梦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曾发现有些梦或有些梦的个别情节是没有经过化装的。弗洛伊德也在他的理论中提倡,在应用精神分析法解析梦的化装之前,最好是把分析的范围缩小。那么缩小到什么程度呢?弗洛伊德认为,最好缩小到梦中的那些很少化装,甚至是没有经过化装的情节上。当然,我们也知道虽然这种未经过化装的梦确实存在,但是它们在成年人的梦中所占的比例有限。那么它们在什么样的人身上占的比例比较大呢?显而易见,在我们还没有必要对动物进行精神分析治疗时,在排除了成年人,就只剩下儿童和婴儿。

是的,像这种未经过化装的梦,在儿童的梦中是完全可以找到的。想来是因为儿童的思维单纯而洁净,故而他们的梦多半都是情节简单、短小,并且含义易于明白,易于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儿童的梦其意义虽然不像成人的梦那样有着多层的伪装而使之显得含糊而荒诞,但是它们还是梦。然而,儿童的梦也不都是属于这种单纯的类型。根据研究发现,在儿童期的初年便开始出现有化装的梦,当他们长到5—8岁之间时,他们的梦已具有成人的梦的一切特点。但是,如果你以初具精神活动的婴儿或是以四五岁的幼儿为研究的对象,你便会发现一些所谓幼稚的梦,到了他们的儿童后期还可以有这同一类型的梦;甚至成人的梦,在某种情形下也可与婴孩的梦同样幼稚。

由于,儿童的梦多半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他们在梦中的经历也多半是发生在不久以前,或者干脆就是发生在前一天的生活经历。因此,在我们要了解儿童的梦时,我们根本就不必对他们进行什么精神分析,也不必应用任何解梦的技术,甚至于都没有必要对讲梦的儿童加以询问。然而关于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生活,我们却要有所了解。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梦都可以理解为以前的或前一日的经验,因为梦就是心灵在睡眠中对于前一段生活经验的反应。为了说明这一点,弗洛伊德举了三个孩子的梦的经历来说明问题。

(1)一个有二十二个月大的孩子显然是在家长的鼓动下,把一篮子樱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另一个孩子。然而,他似乎是并不很情愿,即使是他的父母也许诺会再给他一些樱桃。就在第二天早晨,他说自己梦见那个孩子已经把所有的樱桃都吃完了。

(2)一个三岁零三个月的小女孩儿第一次被带着在湖上游玩。当人们返回岸边时,她显然是游兴未尽,哭闹着不肯上岸。在她看来,在湖上的时间过得太快了。第二天早晨,她说自己昨晚又梦见游湖。

(3)一个五岁零三个月的男孩儿和家人一同出游到一个地方。这个男孩儿以前曾听说那个地方就在一座山的山脚下,他对那座山很感兴趣。他听说在他将要到达的地方,可以看见那座山,并从望远镜中还可能看见山顶上的西蒙尼小屋。对于这次旅游,男孩儿一开始便带有一种愉快的期望。每当看见有新的山出现,他便问那是否就是他要找寻的山,可是每次他得到的都是让他失望的答案。于是他渐渐对这次的旅行失去了兴趣,显得有些闷闷不乐,也不愿和其他人再走上几步去看瀑布。大家以为他太疲劳了,但是第二天早晨,他很高兴地说:“昨夜,我梦见我就在西蒙尼小屋里。”他之所以加入这次旅游,就是因为怀着要看到西蒙尼小屋的这个期望。而对于那次旅程的回忆,他仅重复着以前听到的话:“你必须在山上走六个小时,才到山顶。”

这些发生在儿童期的梦,一般来说,都是较为安全的,并且是很容易了解的心理活动。在以前弗洛伊德曾经对梦有过这样的比喻,他说,那就像对音律一窍不通的人,在钢琴的键盘上一阵乱弹所发出的声音。而这种说法看来是与上面的儿童的梦的说法相抵触。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儿童能在他们的睡眠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你们要记得医学上梦的见解,还要记得有人把梦比喻为不谙音乐者在钢琴键盘上的乱弹。上面征引的儿童的梦便绝对和这两种说法互相抵触了。最有趣的是,一个儿童能在睡眠时完成完整的心理动作,而在同一条件下成人仅仅表现为间断性的心理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儿童的睡眠肯定要比成人的睡眠更熟更深。

儿童的梦既没有经过化装,所以不必解析。因为儿童的梦的显意和隐意互相一致。由此,我们又可以断定化装并不是梦的主要属性。然而,在经过仔细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不得不承认这些梦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经过化装,只不过是它们化装的程度很浅,但在梦的显意和隐意之间总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区别。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对前一天的生活经历感到不满或是存有遗憾,那么在他们心中的希望或有不曾被满足的愿望,便会在他们的睡梦中以梦的形式反应出来。儿童借助于梦来直接满足他们心中的愿望,并且毫无掩饰。在前面已经涉及到体外或体内的刺激在扰乱睡眠和产生幻梦上所占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知道一些明确的事实,但是这些事实只可用以解释极少数的梦。在儿童的梦中,则很难看出这种身体刺激对于睡眠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梦是完全易于了解的。但是,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对刺激生梦的这个观念失去信心,我们还要问一问扰乱睡眠的刺激除了身体的刺激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形式?回答是有的,那就是心理刺激。我们都知道心理的刺激是扰乱成人睡眠的主要原因。成人在睡眠时需要一个与外界脱离关系的心理环境,而这些心理刺激往往使成人们不能引起睡眠所需要的那种心理环境。他们不愿意打断现在的清醒生活,他们宁愿继续正在做的工作,这就是他们不睡眠的原因。所以侵扰儿童睡眠的心理刺激是不曾满足的愿望,他们对此的反应就是做梦。

我们就是从这个捷径知道梦的功能的。假使梦是对心理刺激的反应,则梦的价值就在于使兴奋求得相应地发泄,以消除其刺激而使睡眠继续下去。因此,梦并不是睡眠的捣乱分子,相反它还很可能是睡眠的保护者。我们原来的观点是认为没有梦的睡眠是一个睡得很深的睡眠,然而现在看来这个见解是错误的。如果没有梦的帮助,我们的睡眠将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我们所以睡得好,都是因为有梦。

是潜存于人们内心中的愿望使梦有了起因,而在人们的睡眠中梦就在表达那个愿望,即梦的内容在表达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一个主要的特性。“我很想游湖”这是引起梦的愿望,至于梦的内容则变为:“我正在游湖。”由此可见,即使是这些处于儿童期的简单的梦,梦的隐意和显意之间仍是有所区别的,隐意经过化装后将梦者的愿望转变成经验。在解梦的时候,解梦者必须先窥破梦的这种化装,并设法使之还原。假使这是一切梦的最普遍的特性之一,人们便可知道解释各种梦的方法了:“我看见兄弟手持竹节”的意思并不是“我的兄弟正在节省开支”,而是“我希望我的兄弟要节省开支”,在这两个普遍解释之中,第二种解释比第一种解释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在经过广泛的研究之后,人们相信引起幻梦的常常是一个愿望,而不是一种成见,或者谴责;但是其他特性并不因此而变,就是说梦不仅重复引起这个刺激,而且还把它变成一个经验,从而使刺激消灭并安静下来。

关于梦的这些特性,弗洛伊德将梦与过失作了一个比较。他认为,在过失里,人们曾辨别出来一个牵制的倾向和一个被牵制的倾向,过失就是两者的调解。梦也属于这个范畴,其被牵制的倾向当然是睡眠的倾向;而牵制的倾向就是一种心理刺激,人们称之为力求满足的愿望,因为现在还找不到牵制睡眠的其他的心理刺激。梦也是一种调解的结果。人们睡觉了,可仍经历着愿望的满足;人们满足愿望了,同时仍持续着睡眠。所以这两种倾向相互权衡,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双方各有一部分成功,同时也各有一部分失败。

2.夜间昼梦的原因

弗洛伊德曾经一度想用“白日梦”来解决梦的问题。人们都知道的一点就是:“白日梦”的确是为满足愿望、野心或情欲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是思想的,或是想像的,虽然很生动,但绝不同于幻觉的经验。因此,梦的两个特性(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历)虽然还缺少证据来说明它们的确切性,但它们仍就为“白日梦”所共有。如果反过来说却很难成立,因为被睡眠所特有而醒时却没有的那一属性则完全缺乏。弗洛伊德认为,在语言中人们也能够发现满足愿望是梦的一个主要特性。如果说人们在睡梦中所经历的事情,只不过是人们的想像在梦中再现的一种方式,那么弗洛伊德说,人们或许可以把这种梦称之为“夜间昼梦”,或许人们还可以通过它了解做梦是怎样消除刺激而使愿望得到满足的。因为“白日梦”也是满足愿望的一种心理活动,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有“白日梦”的惟一原因。

弗洛伊德还说,在民间的一些谚语中也可能寻找到与“梦是愿望的满足”有着相同意义的句子。他举例说:“猪梦橡实,鹅梦玉米。”“小鸡梦什么呢?——梦见谷粒。”这些谚语虽然所说的都是动物,然而真正创造出这些谚语的仍是人类,其所主张的梦的内容仍是愿望的满足。此外,人们还可以在诸多的成语、熟语中找到类似的情况,比如“白日做梦”、“美妙如梦”、“此事为梦想所不及”。人们可以看出谚语中的含义似乎和弗洛伊德的见解相一致。当然,这并不足以作为支持弗洛伊德理论的有力证据,但是姑且把它作为一个证据吧。就此论据,弗洛伊德继续推断,当然也有焦虑的梦、痛苦的梦,或无关痛痒的梦,然而这些都没有在谚语中寻找到相应的词语。在人们梦的词汇中当然也有“恶梦”这个名词,但是据上述的说法,梦总是带有一些满足愿望的涵义。那么在任何的谚语中也决不会找到类似于说猪、鹅梦见自己被宰杀的词语。所以说,这种论据目前来看仅能作为-种参考。

3.对儿童的梦的研究方法

由以前的分析中,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对儿童做梦的研究,人们几乎可以不费力气就能够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知识。现在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梦研究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梦的功能在于保护睡眠;梦是由两种互相冲突的倾向引起的,一方面是睡眠,而另一方面是要满足某种心理刺激;梦是富有非凡含义的心理活动;梦有两个主要的特性,即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梦在这里看来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几乎让人们忘掉他们是在研究精神分析了。

如果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的梦都如此的幼稚而易于明了,那么梦的所有问题恐怕早已解决,人们对于梦的研究也没有必要持续到今日。人们也不必要如此挖空心思地去询问梦者,也不必去谈什么潜意识或引用自由联想的方法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梦的复杂性人们还没有真正地体会到,人们对于梦的研究也没有真正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些显然正是人们在未来的日子继续努力的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已一再发现,有些特性据说是普遍有效的,到后来证明它也仅适用于某些少数的梦。所以,目前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在儿童的梦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否是也较为稳定地存在于成人的梦中,或者说那些意识并不明显而愿望也不容易看出的梦是否也具有这些属性呢?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梦已经过多次化装,所以不能立即加以判断。如果要分解这些化装,则必须求助于精神分析法,而研究儿童的梦则没有这个必要。

4.直接满足愿望的梦

也有一类梦和儿童的梦相似,它们没有经过化装,人们很容易就能认出它们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往往都表现为生理上的急切需求,如饥饿、口渴、性欲等,作为愿望的满足则反应在梦者在梦中对这些体内刺激直接做出反应。弗洛伊德曾就此问题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一个十九个月大的小女孩儿,在一天夜晚的梦中看见一个菜单,上面写着她自己的名字安娜,以及草莓、覆盆子、鸡蛋和奶油面包等食物。而实际情况是,她因为在前一天吃了过多的水果,致使消化不良,因此她不得不遵守医生的建议挨饿一天,以改善症状。这个梦正是对目前挨饿的情况做出的反应。无独有偶,小女孩儿的祖母,六十八岁零五个月,因为肾脏的疾患也不得不断食一天。小女孩儿的祖母也就在断食的当夜梦见有人请她聚餐,在梦中她看见自己的面前被摆满了山珍海味。

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在其他的如饥饿的囚犯、粮绝的游历家和探险家,这些人也都会时常地在梦中吃大餐,或是得到一顿非常丰盛饮食。弗洛伊德举了一个曾经在南极探险的人诺顿斯·柯尔德的生活经历,后来这个人把他们探险队在南极的生活写成了一本书。在书中柯尔德讲述了他自己和探险队在南极过冬的生活:“我们的梦明显地表示出我们当时心中的所有期望。我们做梦从来没有像那时那么多,内容那么鲜明。就是那些平常很少做梦的朋友,当我们在早晨交换梦景的时候,也常有长梦可作谈料。我们所有的梦都有关那遥远的故乡,但有时也梦见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境,而饮食是梦的主要对象。有一位朋友往往夜梦吃大餐,早晨就说自己已吃了三道菜而深感愉快;另一位朋友梦见满山都是烟叶;还有一位朋友梦见扬帆而来的船只,最后就不再看见有冰块了。还有一个梦也值得一提:邮递员手持信件而来,反复解释他迟来的原因。他说信先被送错,后来又费了很多周折才将信件取回。睡梦中尽管有许多更奇怪的事情,然而最足以令人惊异的,就是几乎我自己所有的梦或我听他人所说的梦都缺乏应有的想像。假如我将这些梦都记载下来的话,那么一定会大大引起心理学家的兴趣。梦既然能使大家心满意足,那么我们是如何思慕睡乡的,你们便可想而知了。”另外,弗洛伊德又引述了一段杜普里尔的话,他说:“派克旅行非洲,在几乎渴死时,就常梦见家乡的水源丰富的山谷;特伦克在马格德波格的城堡内挨饿时,曾梦见为美食所围绕;乔治·巴克曾参加富兰克林的第一次探险,当粮绝将死时,常梦饱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无论什么人,如果晚餐多进美食,那么入夜之后往往会极度口渴,这时人们便常常会在梦中喝水。但是大渴并不会因梦而得到确实地解决,于是最后人们终因口渴而不得不从梦中醒来。这样看来,梦的确是没有实际功用,然而却可以看出一点,引起梦的目的是在于保护梦者的睡眠,从而不使梦者被来自体内的刺激惊醒。如果愿望的强度较弱,那么“满足愿望的梦”则往往能达到梦者要满足的目的。

5.性欲可因梦而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的刺激可以由梦而得到满足,然而,这种满足有它一定的特点。因为性欲的冲动能够不依赖于外物,在这一点上显然与饥渴不同。那么性欲的冲动是怎样获得满足的呢?是梦遗,也就是说梦者在梦中发生自行遗精的现象。当然,这也要在一定的正常生理范围之内,因为如果过于频繁地在夜间遗精,则有可能不再属于纯生理范畴的行为而应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我们在这里论及的是属于纯生理范畴的遗精,这可以使梦者在梦中即得到真实的满足。然而,这也不能与外物脱离关系,所以说这在梦中即得到的真实满足仍不免与梦的对象有联系,也只能说是它的化装作用不很明显罢了。一位梦学的研究者曾经说,人们可以借助梦遗的这一特点来研究梦的化装的适当对象。就成人的梦来说,愿望的梦通常表现在满足之外,梦中还有着其他纯由心灵虚构出来的事物,而那真正的欲望则隐藏在那些光怪陆离的表象之内,人们要懂得这些梦中的事物,就必须加以解析。

弗洛伊德说:“假如成人有这种幼稚型的满足愿望的梦,我看也未必仅是对机体急切需求的反应。”他的理由是,人们当然可以知道这类简单而易于明白的梦有些是被某种强有力的情境而引起的,这显然也是心理刺激的结果。例如,有些“焦急”的梦,梦者或预备旅行,或预备看戏,或预备演讲,或预备访友,但在他们的梦中都将他们的期望预先在梦中实现了。他们往往会在前一夜,或梦见到达了目的地,或梦见在戏院内,或梦见已和想要访问的朋友互诉阔别之情。再比如那些所谓“偷懒”的梦,梦者为了要继续酣睡,他们便会梦见自己已经起床、洗脸,或在校内,而实际上他们却仍在睡乡里。这样的梦显然是达到了梦者的愿望,它使梦者在梦中实现了那些他们应该做,但又不愿意做的事,从而梦者达到了他们继续酣睡的目的。人们已经了解睡眠的愿望往往会在梦的构成上占一定的地位,就上面这些梦而言,这个愿望明显地被表现出来,它们几乎统统成为了梦的起因。由此看来,人们对于梦的需要和对其他重大机体功能的需要有同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