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昨天的我不好看吗?
生活在森林里的小猴子卡尔,身边的朋友很少,它特别渴望交朋友。
有一天,卡尔到湖边喝水,刚好看到孔雀西子在对着湖面照镜子。
卡尔连忙跟西子打招呼:“嗨!你好!”
西子一向很傲慢,看了一眼卡尔,说:“你好!”转身就要走开。
卡尔很着急,忙拦住西子:“你今天看起来真好看,我能和你交个朋友吗?”
西子昂起下巴,笑着说:“你是说我今天好看,昨天就不好看了吗?”
卡尔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它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西子优雅地转身离去,嘴里喃喃自语:“嗯?昨天不好看吗?昨天也好看呀!”
小朋友读这则故事,感受到的可能是孔雀西子的傲慢或刁蛮无理。我们看这则故事,除了读出表层的意思外,还应当辨识出西子的话中存在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即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谬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相干谬误,即论证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毫无逻辑关联。在辩论过程中,为了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实际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就属于稻草人谬误。
许多朋友都见过庄稼地里的“稻草人”,它们穿着人类的衣服,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真人”。人们放置稻草人的目的,是因为无法时刻守在庄稼地旁边,需要借助稻草人这个道具吓走飞禽走兽。了解“稻草人”的由来和用途,有助于我们理解逻辑学上的稻草人谬误。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稻草人谬误的过程:A想要反驳B,就在B的旁边故意树立起一个稻草人代表对方,然后以攻击稻草人的办法来冒充对对方的反驳。稻草人谬误,通常并不是无心之过,而是刻意歪曲对方的论点。
——甲:“我并不认为孩子应该往大街上乱跑。”
——乙:“把小孩关起来,不让他们外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那真是太愚蠢了。”
甲的观点是,孩子最好不要往大街上乱跑。然而,乙在反驳甲的观点时,却故意曲解,树立了一个稻草人——“把小孩关起来”。要避免孩子在大街上乱跑,可以有很多方法,甲从未提过“把小孩关起来”,显然这是乙犯的逻辑谬误。
——妻子:“结婚了就要和其他异性保持一定的距离。”
——丈夫:“那我还不能和别人说话了啊!”
妻子的真实观点是——“结婚后要认清自己的身份角色,和其他异性相处时要懂得避嫌”,而丈夫故意树立了一个稻草人——“结婚后不能和其他异性说话”,以此来曲解妻子的原意。倘若妻子没有指出丈夫所犯的逻辑谬误,顺着对方的思路与之进行争辩,不仅要大费一番口舌,还可能无法达成共识,最后不知道把话题扯到哪里。
这就提示我们:论证观点要对事不对人,紧紧围绕论证给定的论点。如果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歪曲其论证,就犯了稻草人谬误。想要在生活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稻草人谬误,需要我们站在真实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秉持平和的心态,减少歪曲、夸大以及其他的曲解方式来攻击他人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一切用事实和证据说话。
如果有人对你声情并茂地讲起某件事或某个人时,切记不要被那些扭曲的、颠倒是非黑白的语言影响!要知道,吓唬庄稼的那些“稻草人”,无论看起来多么逼真,也不是真实的人。我们要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所见所闻。
在辩论过程中,为反驳对方的立场,而歪曲、夸大或以其他方式曲解之,使得被攻击的不是对方的真实立场,而是更容易被批判或拒绝的立场,就是稻草人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