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就会学坏吗?
“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的中学;进不了好的中学,就没法考上好的大学;考不上好的大学,就不能进入跨国公司找一份好工作……这样孩子就会被同伴撇下,那孩子就会崩溃,最后孩子就会学坏,然后吸毒……”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上述的这番话,出自印度电影《起跑线》。拉吉夫妇凭借自己的努力跨进了中产阶级,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四处奔忙。拉吉的妻子米图,非常不愿意让孩子重复她和丈夫年少时的读书经历,一心想让孩子远离他们曾经受教育的学校。每次丈夫拉吉对孩子上学的问题发表与她不一致的言论时,米图就会抓狂,哭丧着脸,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段话。
听到“吸毒”这样的恐怖结局,丈夫拉吉被吓得不行,赶紧认同妻子的想法。这对中产夫妇为子女上学之事展现出的焦虑,尤其是妻子那份糟糕至极的信念,在电影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屏幕之外的我们,对他们在片中的言行忍俊不禁,也为妻子米图那一连串的“碎碎念”感到荒谬:孩子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将来就一定会学坏并吸毒吗?
滑坡谬误
在逻辑学上,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最终得到不合理的结论,叫作滑坡谬误。所谓“滑坡”,就是一路下坡的状态,第一个结论不合理,然后根据这个不合理的结论去推下一个结论,必然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就是: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再接着就会发生C,然后又会发生D……接下来就会发生Z。从一个看似无害的前提或起点A开始,一小步一小步地转移到不可能的极端情况Z。之所以这样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明示或暗示:“Z不应该发生,所以我们不能允许A发生。”
为什么这样的推理会构成谬误呢?
是支撑论证的因果链条太长了吗?不,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一连串的复杂因果相互关联,从第一个原因出发得到了极端的结果,蝴蝶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滑坡谬误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坡”的因果强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因果关系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且有些因果关系很微弱,甚至是未知的、缺乏证据的。即使A真的发生了,也无法一路滑到Z,Z并非必然发生。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前,不能认定极端的结果必然会发生。
滑坡谬论之所以唬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脑很容易相信渐进层次递进关系的逻辑,哪怕这种逻辑是禁不起推敲的;二是说话者偷换概念,把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推论成“必然发生的事情”。知道了滑坡谬误的软肋后,我们就可以理出两条应对的思路:
〇思路1:回归效应
回归效应,类似于波峰波谷中间的横线,无论波动起伏是什么样,都要以这条线为基准,走到极端意味着要回归正常值了。比如:之前流行超短裙的时候,有人感叹——“裙子越来越短,以后的社会风气要世风日下了!”实际上,短裙子流行一段时间后,往往又会重新开始流行长裙,如此往复,我们从来没有在路上看到裙子短到“消失”的情况发生。
〇思路2:集中议题
集中议题,就是一次讨论一件事,遇到问题就针对问题,避免让问题扩散。以实际生活为例,本来解决的是眼前的小事,那就不要总翻旧账,一路滑坡就扯得太远了。
滑坡谬误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的说服力是不可小觑的,它可以把许多不相干的东西掺杂进来。当有人试图用这一谬误进行诡辩或言语攻击时,要多运用回归效应和集中议题,厘清思路,切勿被对方的“神逻辑”带偏,不自觉地将事情往最坏的地方联想,徒增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