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1 / 1)

趣味思考 有较真的必要吗?

进入夏季后,天气时雨时阴,道路湿滑,人的情绪也不太好。周一早晨,上班、上学、买菜的人很多,道路十分拥挤,一位中年男人,不小心自行车轱辘一滑,摔倒在地上;紧接着,又有一个买菜的老太太也摔倒在地。

小豆和同事目睹了这一幕,同事随口说了一句:“这下糟了,俗话说——“男摔阴,女摔晴,老太太摔了下连阴”,最近怕是都没有好天气了!”

小豆梗着脖子,一本正经地说:“你这话有两点不符合逻辑:第一,是男的先摔的,老太太后摔的,究竟是以先摔为准还是以后摔为准?第二,男摔阴,女摔晴,老太太难道不是女性吗?为什么要把她单独列出来?”

同事摇摇头:“我就随口一说,你这不是较真吗?”

小豆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同事念叨的那句“俗语”中确实存在一些逻辑问题。当然了,同事也未必不知道,只是结合当时的情境表达一下自己对连续多日阴雨天的感慨。然而,小豆却一本正经地去纠正对方言语中的逻辑错误,活生生地演绎了一出“尬聊”。

借由这个故事,想说一说辩论中与“较真”有关的问题。我们知道,概念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元素,只有明确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与思考,所以使用语词要注意精确性。但是,这种精确性的要求并不是绝对的,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

较真诡辩

如果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做出似是而非的议论,就叫精确法诡辩。

精确法诡辩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三种:

〇对习惯用语吹毛求疵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在中国除了习惯语以外,还有歇后语、成语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大家一直这样用,且形成了固定意义,对其组织形式很少有人去究其精确性,也没必要这样做。可是,有些诡辩者或故意较真的人,却会揪着这些习惯用语不放。

对话1:

——“他这个图表做得真不错,一目了然。”

——“那么两目呢?”

对话2:

——“我们得救火了。”

——“火不是越救越旺吗?”

〇对省略语吹毛求疵

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话是可以且应该省略的,否则就会陷入到烦琐哲学之中。然而,擅长诡辩的人却总是对省略语吹毛求疵。

正午时分,乡间的小路格外宁静,老李和老赵碰见了,当时没有第三人。

老李:“吃饭了吗?”

老赵:“你问谁呀?”

老李:“问你呗,还有谁?”

老赵:“你让我怎么回答呢?”

老李:“吃了就吃了,没吃就没吃,有那么复杂吗?”

老赵:“我怎么知道,你问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

〇对经验概念吹毛求疵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大量地使用经验概念,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对周围事物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而形成的概念。这类概念在经验范围内是明确的,从不会发生混乱,如果非要在经验概念上吹毛求疵,反倒会把人弄糊涂。

——“你说说,什么叫走路?”

——“走路,就是用腿走着呗,不乘坐任何交通工具!”

——“不对,走路是两足前后迈动且不同时离地……”

——“……”

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作出似是而非的议论,就属于精确法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