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为什么兔子没有被吃掉?
森林里住着一头贪婪的狮子国王,它想把山羊、猴子和兔子这些臣民,统统都吃掉。但是,无缘无故地把它们吃掉,似乎不太合适,毕竟还有其他的臣民,需要给它们一个交代。怎么办呢?狮子琢磨了好几日,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借口。
狮子把山羊、猴子和兔子叫来,对它们说:“你们臣服于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想看一看,在我的统治之下,有没有腐败的现象?”
狮子张开它的大嘴,冲着山羊问:“我嘴里散发出的气味怎么样?”
山羊直率地说:“大王,您嘴里的气味很难闻。”
狮子勃然大怒,吼道:“你竟然敢诽谤国王,我要以诽谤罪将你处死。”
说完,狮子就毫不犹豫地把山羊吃了。
猴子目睹了这一切,赶紧讨好狮子,说:“大王,您嘴里的口气芬芳扑鼻,很好闻。”
狮子奸笑道:“你这个狡猾的东西,满嘴谎言,还喜欢溜须拍马。留着你这样的大臣,将来必定祸患无穷。”说完,就把猴子也吃掉了。
现在轮到了兔子,狮子问它:“你觉得,我嘴里的气味怎么样?”
兔子很聪明,灵机一动,回答说:“大王,真的很抱歉,我最近患了感冒,鼻子塞住了,闻不出气味来。等我回去休息几天,感冒好了再回答您,好吗?”
狮子找不到口实,只好把兔子放了。趁此机会,兔子逃之夭夭。
兔子在回答狮子的问题时,巧妙地利用了回避问题的策略,没有给狮子留下口实。
答非所问
在一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有些话不方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失礼,就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避免尴尬,即:回答问题时,有意或无意地回答不相关的问题。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中国期间,曾到复旦大学参观,并参加了学生见面会。当时,有个大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期间,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成为总统?”面对这一问题,里根是这样说的:“我在大学学的是经济学,我还是一个球迷,当时美国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要失业,所以我只想找个工作,于是就做了体育新闻广播员……”
面对不好回答的问题,或是在不适合直接回答的公众场合中,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回避尴尬。但我们必须要清楚一点,谈论问题和讲道理的第一原则是就事论事,答非所问从逻辑学上来讲,属于一种语言诡辩。所以,不排除有时它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甲说:“这碗面真难吃。”对于这样的评价,诡辩者会怎样回应呢?
——“隔壁家的面更难吃!”
——“有本事你自己做一碗好吃的!”
——“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是来捣乱的吗?”
——“嫌难吃就别吃,回你自己家吃去!”
——“面馆的老板是一个残疾人,很不容易的。”
在回应甲的评价时,上述所有的回答没有做到“回到问题本身”“就事论事”,没有针对“这碗面究竟是好吃还是难吃”来进行讨论,纯属答非所问。
逻辑学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没办法讨论问题、交换意见,更不可能达成共识。同一律还要求,在反驳和批评他人的观点时,不能歪曲他人的观点,故意将其荒谬化。若是不能如实地、正确地理解和转述他人的观点,狂批乱打,那就是不讲道理了。
在日常琐事或无关利益的小问题上,面对诡辩者的答非所问,没必要费尽心力去追究,知道对方在玩什么把戏就行了。但在一些重要的、关键的问题上,却不能听之任之,要警惕对方是否故意转移话题。为了减少答非所问的状况发生,我们在提问时也要谨慎:
Step1:利用5W+1H,确定问题的方向
5W+1H可以确定问题的方向:如果你想询问“那是什么”,就要用“What”,而不能用其他的疑问词;如果你想问“方式”,就要用“How”,而不是其他的疑问词。总之,想知道什么内容,就要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疑问词来提问。
Step2:着重强调问题的目的
想问哪方面的问题,就要选择恰当的疑问词,以避免问题与自己的意向不一致,得不到想要的答案。如果你想询问“时间”,就要把提问的重点放在“When”上;想询问“是什么”,就要着重强调“What”,这样才能让问题更具目的性。只有明确强调问题的目的,才能避免回答者“答非所问”或是“故意诡辩”,从而得到想要的答案。
Step3:一句话只问一个问题方向
无论提出什么问题,都应当有侧重点。一个提问最好只有一个疑问因素,一句话只问一个问题方向,让回答者清楚地知道,你到底想了解什么,从而给出准确的回应。如果一个问句包含太多方向的疑问词,回答者很难了解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或是故意避重就轻。
让每一个提问清晰明确,一问一答才能相对应,既不会偏题,又能少费口舌。
面对一些不好回答的问题,或者在不适合直接回答的场合,可以用答非所问的方式巧妙回避尴尬。但要注意的是,在该说真话或需要直接表达意见时,如若有人故意转移话题、避而不答,那就是**裸的诡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