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冲突性沟通:有效的反驳和进攻(1 / 1)

与人相处,冲突在所难免,偶然的冷场或突如其来的窘境往往使人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给予有力地回击,或以幽默地转移,或以沉默来反驳和自卫。不管怎样,你都要掌握一些面对冲突的沟通技巧,以给自己解围。

1.沉默是最好的反驳方式

沉默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对待冲突的最好方式。

沉默也是一种沟通。当你与别人发生冲突,并且不愿与之争辩时,可以选择沉默;当你不懂怎样与人交谈时,也可以选择沉默。

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位客人肆意谩骂他达几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拿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工作,和善地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渐渐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准备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决斗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好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的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便是当对方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洛克菲勒用沉默来贬低对方,挑衅者以激怒作为手段,可目的过于明显,忍功又不及对手,便只有败走的份了。

由此可见,保持冷静、保持沉默的是应付羞辱的最好的“盾牌”,即使“长矛”再锋利也无法刺穿。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所以你要有面对不怀善意的力量的心理准备;你可以不去攻击别人,但保护自己的“防护网”一定要有,而沉默有时是最厉害的武器。这是因为喜欢沉默的人一般不愿意说话,自然不会加入争斗,别人自然也不会和他们争斗。

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是喜欢沉默的性格,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不回嘴,他自然就觉得无趣了;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并且发出“啊?”的声音,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

不过,要“作哑”不难,要“装聋”才是不易,因此也要培养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否则心中一起波澜,要不起来回他一两句是很难的。

在冲突中保持沉默,可以不战而胜,也可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目标,而习惯沉默,也可避免自己去找人麻烦,这实在是与人发生冲突时的绝妙沟通方法。

2.口头上的胜利是做人的悲哀

口头上的赢不能叫赢。处处与人抬扛,那是人际沟通的失败,也是做人的悲哀。

有一种人,反应快,口才好,心思敏捷,在生活或工作中和人有冲突时,往往能充分发挥辩才,把对方辩得哑口无言。

长此以往,这种人就形成一种习惯,即不管自己有理无理,一要用到嘴巴,他绝不会认输,而且也不会输,因为他有本事抓你语言上的漏洞,也会转移战场,四处攻击,让你毫无招架之力;虽然你有理,他无理,但你就是拿他没办法。

在辩论会、谈判桌上,这种人也许是个人才,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中,这种人反而会吃亏,因为日常生活和工作场合不是辩论场,也不是谈判桌,你面对的可能是能力强但口才差,或是能力差口才也差的人。如果你辩赢了前者,并不表示你的观点就是对的;如果你辩赢了后者,只能凸显你是个好辩之徒罢了。

而一般常见的情形是,人们虽然不敢在言语上和你交锋,但对的事情大家心知肚明,反而会同情“辩”输的那个人,你的意见并不一定会得到支持,而是别人因为怕和你在言语上交锋,只好尽量回避你。如果你得理还不饶人,把对方“赶尽杀绝”,让其没有台阶下,那么你已种下一颗仇恨的种子,这对你绝对不是好事。

有好口才不是坏事,但沟通方式不当则会坏事。因此,当你有好口才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以使自己的好口才不会坏自己的事。

①把口才用来说明事理,而不是用来战斗。不过,当有人攻击你时,当然可以“自卫”。

②有好的口才,也必须要有相应的内涵,否则别人会笑你全身只有舌头最发达。

③当需要驳倒对方、保卫自己的意见时,点到为止即可,切莫让对方“无地自容”,换句话说就是要给对方台阶下。

④别人得罪你时,你虽理直气壮,但也不必把对方骂得狗血淋头,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

⑤若自己的观点有错,要勇于认错,并接受对方的观点,切莫用辩论的技巧拼命反击,因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辩只会让别人看不起你。

好口才再配上好的沟通方式,这样的人无疑会很有影响力,如果空有好口才而不知收敛,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如果他把“逞口舌之快”当成一种“快乐”,这样的人在人际沟通上是不会成功的。

3.有效回击“火药”式问题

当你被别人逼到悬崖边上时,就必须寻找时机,给惹你的人一点颜色。只有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才能保证事情按自己的要求与意愿发展下去。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或者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喝酒。

别人的一些不适当言行不仅会拒绝我们的说服,甚至会造成一种伤害,处于这类困境,你必须采取有效的语言措施予以回击。

1957年,尼克松出访苏联。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赫鲁晓夫在与尼克松的会谈中激烈地抨击这个决议,并怒容满面地说了一番话:“这项决议很臭,臭得像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此话是很粗野的,就连赫鲁晓夫的译员听了也顿时胀得满脸通红。好一会儿,才把此话翻译过来。对此,尼克松当然要进行“反击”。要知道,当译员在翻译时,赫鲁晓夫正两眼盯着尼克松呢。但如何反击呢?如果大骂一番,显然反击无力。尼克松想起为他准备的背景材料中曾提到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他还想起他小时候就知道,马粪常常被用作肥料,但有一次他的邻居用了一担猪粪,那可真是臭气冲天。于是,尼克松直视着赫鲁晓夫的眼睛,用交谈的口气回答说:

“恐怕主席说错了,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

尼克松的表情神态自若,说话的内容却暗露锋芒,因此反击力特别强。说得赫鲁晓夫欲怒不能,只得转过话题,谈论别的事情了。

面对火药味十足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运用得体的随机应变,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或者深深伤害别人的感情。

4.通过谈心化解冲突

在冲突中,运用温和的方式进行自卫,就能用漂亮的方式实现自我保护。

1.明确目的,有所准备

谈心与聊天不同,聊天的话题广泛,随聊随换,而谈心则是指对一定的心理、思想的分歧而进行的。要取得成功,必须明确目的,有所准备。

明确目的主要指谈心后要达到的结果。比如两人之间有看法,互不服气,以致影响到工作上的合作。谈心之前要明确,目的是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摒弃前嫌,携手共进。

有所准备是指在谈心前精心构设交谈用语、谈话内容及谈话进程,怎样开始,说些什么,何时结束,都进行充分准备,以免谈起来零乱分散,甚至言不及意,影响表达效果。

有所准备还包括预设谈话中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有了这些准备,谈心活动就不会演变成争吵或僵持,就能根据对方的反应调节交谈方式,确保交谈目的的实现。

2.切入正题之前先进行铺垫

谈心开始时见面的话语是最难构设的。这时,可以让表情先代替,一个真诚自然的微笑,表明你与对方谈心的态度是真诚的。首先在情感上就给对方以很大影响,然后再来上一两句寒暄话,进一步表明你的友好态度和诚意;这样的“开场白”有利于气氛的缓和,有利于谈话的继续进行。

开场白过后,应很快地切入主题,譬如消除某个误会,说明某种情况等。因为这时双方的关系只是表面的礼节性的和缓,若过多地拉扯别的内容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同时也会暴露你的弱点。直接切入正题,让双方就一个问题展开对话,进行沟通,尽快消除分歧,澄清误会,说明情况,以便达成共识。

3.语言诚恳,感情真挚

谈心是要向交谈对象阐明自己的某种观点或见解,而不是加剧矛盾。因此要以诚恳之心来遣词造句,选用中性的,不带有强烈刺激性的词语,减少对方的反感和受刺激的心理效应,让这样的话语传达出你希望释解前嫌的诚意。

在整个谈心过程中,对个性极强、难以理喻的谈心对象,要把握其特点,除了使用能阐明观点的话语外,更要以情动人,多使用具有情感交流作用的词语来制造气氛,沟通心灵,理顺情绪。如有两位老同志,许多年前因工作造成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门化解多次,但对方态度强硬,拒不接受。这次去了,说了这样的话:“我今年60岁了,你比我大,该是62岁了吧?咱们都是过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还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们到另一个世界还是对头。”从人生无多这个老年人易动情的话入手,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终于消除了隔阂。

4.注意语气、声调和节奏

谈心时,如果语气、声调和节奏运用不当,也会影响到说话水平以及最终结果。

谈心时,语气要和缓、委婉,不能声色俱厉,咄咄逼人。和缓委婉的语气能冲淡对方的敌对心理,能给对方一种信任感、诚实感,不致于造成双方心理上的压抑,不致于激化矛盾。语气往往体现在说话的表述方式上,追问、反同、否定往往使语气显得生硬、激烈,易引起对方反感;而回顾、商榷、引导、模糊等往往能制造平淡和谐的谈话气氛,有利于减轻压力,阐明事实、表明观点。

声调在谈心的效果上也有重要作用。当一个人心存怒气时,说话的声调无疑会上扬,形成一种尖刻的没有耐心的调子。这种尖刻的没有耐心的调子有很强的传染性,会使对方马上也像受传染一样针锋相对,厉声对厉声,尖刻对尖刻,只会使事态扩大,矛盾加深。

语言的节奏有舒有急,有快有慢。使用快节奏讲话往往会使你显得心急,情绪不稳,易激动发火,这不利于交谈对方的思考和应对,显得没有诚意;节奏太迟太缓,显得缺乏生气,没有信心,影响谈话效果;节奏适度;方显自然、自信、有力,易于从心理上影响对方,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5.冷静应对羞辱

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羞辱,就会加重自己的被羞辱感。以冷静、理智的语言回应羞辱,可使对方自知理亏,不再继续。

公然、直接羞辱人的言语不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说话的人很冲动,而且被逼得无话可说。你不能被他的一句辱骂感染,而变得像他一样失去理智。应付他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这样才能够稳操胜券。下面列举几种对待侮辱性语言的方法。

1.“你说话之前应该先想想”

什么人说话之前不先想过呢?对方这样说,并不是真的提醒你去思考,而是指责你说了令他不悦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把重点放在时间问题上。你可以说:“唔,那么‘以后’该怎样呢?”

②接受他的好意,你可以说:“好,我尽力而为就是。不过,我一向习惯在你说话之前先想。”

③采取幽默的态度。你可以为他抱不平说:“可是我想了你不想,对你不是太不公平民吗?”或“我在这儿想,冷落了你,太失礼了。”

④报以微笑,然后默默不语。如果他不耐烦了,想再说什么,你就打断他说:“嘘!……我正在想呀。”

2.“你的父母是怎样教你的?”

谈话之中突然牵扯到你的父母,这是最令人冒火的事,但是你千万别为父母受了指责而生气,因为对方与你的父母无冤无仇,并不真打算侮辱他们,他的目标是惹你发火。在选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装傻充愣。你可以说:“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

②侧面躲避。你默默想一会儿,再说:“我记不得了,恐怕得麻烦你自己去请教他们。”

③正面回击。可以作肯定的答复回敬他:“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

3.“我不想跟你这种人讲话”

这样可恶的人决定不和你讲话,是你该觉得幸运的事,你就该坦白表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啊,那太好了!”“真是老天有眼。”

②他这句话是对你讲的,你当然可以说:“哦?抱歉,我还以为你是在和我讲话。”

③对付这种无礼言辞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假装没听见。你可以说:“你说什么?”“你是说……?”“我没听见,你再说一遍好吗?”不管他是否肯再说,都是他输了。假如他果真糊里糊涂再说一遍,你就以牙还牙,说:“抱歉,你这种人说的话我听不见。”

4.“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人?”

这样的话是要你对自我认识产生疑问。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试着选用下列方法应付。

①不要动怒,索性把他的话说清楚。你可以说:“依你的意思,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

②谦和一点,请教他。你可以说:“我倒没想过这个问题,你常常自以为是什么人吗?”

③用开玩笑的方式。你可以说:“我不大确定,不过我一定算是个人物吧,有不少人给我写信呢。”“现在吗?我自以为是受害者。”“不管是谁,反正是你没听过的人。”或者干脆指指旁边的人说:“我自以为是他,你再问问他自以为是谁。”

5.“你少来这一套”

这是不太重的话,即便是当众以不友善的语气对你说了,你仍应该礼貌地答复。回答的方式不外乎一般客套话。

如果你觉得他的怒意莫名其妙,则可以说重些:“本是你应得的,何必恭维!”

6.一语双关解困境

当与人沟通发生冲突时,如果语言既不想太强硬,又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就可以通过一语双关这种方法来很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摆脱困境。

在沟通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景,灵活地运用双美的语言来处理,就会有神奇的效果,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有一次,蒲松龄到王大官人家去做客,被众人推到了上座,但独眼的管家却从下席开始斟酒,有意把他冷落在一旁不管。王大官人也想故意作弄他,于是端起酒杯朝他说:“蒲先生,喝呀!”

蒲松龄端坐不动,他笑着说:“大家先别急着喝酒,我说个笑话给大家助助兴。我刚出门儿,碰到内人正用针在缝衣服,就以针为题即兴做诗一首,现在念给大家听听:‘一头尖尖一头扁,扁间只有一只眼。独眼只把衣裳认,听凭主人来使唤。’”

大家听了,一齐朝独眼管家看去,极力强忍笑意。这样一来,就使得王大官人及其管家狼狈不堪。

蒲松龄借用了针的形象,尖锐地讽刺了想为难自己的王大官人及其仆人,不但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让捉弄自己的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生活与工作中,你也可以借身旁之物摆脱困境,让左右为难的自己找到台阶下。英国作家理查德·萨维奇患了一场大病,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使他转危为安。但欠下的医药费他却无法付清。最后医生登门来催讨。

医生:“你要知道,你是欠了我一条命的,我希望有价报偿。”

“这个我明白,”萨维奇说,“为了报答你,我将用我的生命来偿还。”说罢,他给医生递过去两卷本《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这比向对方表示恳求延期付款要有趣得多。其方法并不复杂,不过是接过对方的词语(生命),然后以歪解,把“生命”变成“一生”。虽然,两者在内涵上并不一致,但在概念上还是能挂上钩的。

人之所以要学习说话的方法,原因就在于人必须在不同的论点中寻求和谐,不能因各自不同的理念而损及人际关系。因此,与人沟通时,就必须注意分寸。

7.如何摆脱突发的难题

面对变发的难题,只要你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采取针对性的沟通策略,就能从其中解脱出来。

任何人都无法估计突发性的事件会在什么时候降临,任何人也无法预先做好应变的准备。所以,怎样根据眼前的具体环境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是一个人应变能力与分析能力的直接体现。

一天,在电影院门前看海报的夏小姐被三个家伙缠住。经过一家点心店时,夏小姐走了进去,店里人很少,于是她在一张方桌前坐下。接着三个家伙也随之在方桌的对面坐下,眼盯着她,好像等她决策。夏小姐的心一阵乱跳,但故意装出一副媚态,眼睛在三个家伙脸上慢慢扫描。最后,她的眼睛看着对面的家伙,两只脚却在桌下分别踩了一下另外两个家伙的脚,神秘兮兮地笑笑,小声说:“晚上七点,电影院门口,好吗?”她同时发出三个暗号,三个家伙都自以为她是对自己说的,各自得意洋洋地走了。夏小姐这才甩掉了“尾巴”,平安地回了家。

有时你面对一起突发事件或一个刁钻的问题,不知所措固然不行,试图一五一十地把问题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个好办法。这时,最好面不改色心不跳,并且迅速做出反应,用简单而又能避其锋芒的语言化解。

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向基辛格提出美苏会谈的“程序性问题”。

“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我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然大笑。

那位记者发问的方式是选择提问,如果基辛格照他那样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的话,都不算是妥当的。基辛格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机智地摆脱了突发的困境。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那么作为“和事佬”又如何“打圆场”呢?如果力陈己见,理论一番,恐怕不会有效。这时,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南齐太祖萧道成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然后齐太祖傲然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王僧虔这种分而论之的回答是相当巧妙的,表面上是顾及了皇帝的尊严,君臣不能互相比较,实际上是回避了既不愿贬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难题。

应变是一种沟通智慧的较量,当你正常说话行不通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事情可能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8.如何用巧答来赢得冲突沟通中的主动权

掌握一些巧答的方式,会让你在冲突沟通中赢得主动权。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作出的回应,并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概括起来,答问的语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1万2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以及老师和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2.分答

分答是指提问者不怀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问,不作“是”与“否”的笼统回答,而是听清话意,分解一问为多问,分别给予正确的回答。

分答这种口语表达技巧要想运用好,首先要会听,听清对方话语中所引申的谋,告诫自己不可顺势而应;其次,要分析对方的问题,对方的问题一般都有含义,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应答;分答之妙还在于把对方所提问题中存在的挑衅成分给否定掉。

3.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有这么一条,“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不利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做答。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他的母亲,并做了一个采访。

女记者问道:“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的母亲回答道:“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又问:“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于是,卡特的母亲又回答道:“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的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的母亲不友善、不礼貌,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比如:有一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中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

基辛格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呀。”

记者问道:“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步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然后基辛格回答说:“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

记者在基辛格的回答和反问前,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这样会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4.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如果能用牵答的技巧,其情况就会得到显著改变。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出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即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由于我最不贤德,所以就被派来朝见楚王您。”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是在于用话语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不过,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分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

5.错答

错答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题,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美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6.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做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掭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有人问一位家长,说:“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7.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道:“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20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义,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孩子考试回家,妈妈问:“这次考得怎么样?”孩子回答:“烤糊了!”将“考”试的“考”拈连成烧“烤”的烤,以“糊了”来比喻考坏了,答问很风趣。

8.喻答

喻答就是对某些棘手的问题,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既形象生动,又明白透彻。如果摆开架势直接说理,不但很费力费事,还不见得有好效果。

不过,我们要用好喻答,必须精选作为喻体的事例,特别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契合点;同时,还要注意答话的内容,一般用在解说、论证事理方面,其他日常答话和口试答话都不大适宜,不要滥用。

9.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处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同。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比如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向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10.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怪的意思;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时,运用诡答技巧,就能应付难题。

清朝乾隆年间,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陪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做‘老’,皇上乃国家元首,顶天立地叫做‘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做‘子’。”于是,乾隆龙颜大悦。

“老头子”本是对老年人的一种不恭敬的叫法。面对乾隆的责难,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纪晓岚采用文字拆合法来偷换概念,居然把“老头子”变成了对皇帝的敬称。试想,如果纪晓岚不是运用“诡答”来应付这样的难题,怎么能避免一场杀身之祸呢?可见,在特殊情况下,诡答也是应付难题的一种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