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目的是向对方表达心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在礼品中只要能体现出“关爱”、“情谊”,就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双方都不要过分看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为浓浓的情、厚厚的意。
1.礼是人际沟通的桥梁
合适的礼物可以使双方感情通过桥梁一同到达彼岸,可以实现双方预期的目的,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情谊。
有句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如此,感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朋友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就是用到朋友的时候甜言蜜语,甚至还抱着礼品登门拜访;用不着时就卸磨杀驴,一脚把朋友踢开。所以,平时要多与朋友联系,以维护彼此间的感情,即使再忙也应抽空打电话问候一下。拉近感情要在平时的语言沟通和为人处世上,千万不要犯“临时抱佛脚”的大错。
如果你很关心自己的朋友,但仅用话语来表达自己对他关心是不实际的,这是因为别人会认为你很“虚”。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候送些有形的“礼”来促进朋友间的感情。
当然,在为朋友准备礼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送礼物是否合适。当你送给对方很贵重的礼物时,虽然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想法,但是对方在心里就会犯起了嘀咕。为什么送这么昂贵的礼品,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如果这样,到底要不要接受你的礼品?一系列问题油然而生,接不接受你的礼品就另当别论了。
而你此时的目的可能很单纯,仅仅是为了通过这个礼品与对方拉近距离,促进沟通,加深感情,凝固友谊。二人各有各自的想法,试问这样的情况下能安心地进行沟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虽然重礼送出去了,却得到相反的效果。还不如在对方遇到困难时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或是在平时去对方家中做客时带一些小礼品等方式来拉近彼此的感情。当然,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礼的轻重”也要因情况而定。
如果你与对方刚认识就带着厚礼去拜访他,此时他的想法就会像上面所说的内心嘀咕。但你与对方关系已经很好了,当然就不存在选种情况了,随着感情的加深礼品也可以随之加重,数量也可以越来越多。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切忌临时抱佛脚,遇到事情的时候才想起朋友,才想起送礼。如果这样的话,一般情况下别人会拒收你的礼物,即使收下了,办事效率也不会高。
关系再好的朋友也是一样,拉近关系要在平时,有事时没有礼品也会义无反顾地帮你。如果平时不来往,有事时即使礼品堆成山,对方也不会领你的情,买你的单。
“礼”是深化沟通的桥梁,是增进感情的润滑剂。当然这里所说的“礼”绝无贿赂之嫌,只是求人办事的一种计谋和方法。
2.送礼送好也要“看”好
送礼是拉近双方距离的一种手段,为下一步的沟通、交往铺路。
求人办事,送礼本来就有碍于情面,所以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送。若能把礼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送给合适的人,自然是皆大欢喜。反之,则不亚于画蛇添足,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礼沟通”也要掌握一定的方式和方法。
1.礼物宜早不宜迟
亲朋好友,如果有佳节喜庆,备以薄礼,以示祝贺,这对沟通感情,是非常有益的。
送礼最忌讳的就是“迟”,迟送不如不送。不送只当是忘记罢了,但事后送去,却会让人产生歧义,受礼人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收了吧,佳时已过;不收呢,就会驳了送礼者的面子;事后送礼,即使礼物再多,再贵重,那种“马后炮”的阴影还是难以拂去。因此,送礼一定要注意时机,迟送不如不送。
2.礼物要当面送
送礼时,一定要选受礼人在家时前往。因为,送礼最重要的是沟通感情,联络友谊,而礼物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出现,接下来的交谈、沟通才是关键。
如果受礼人不在家,你把礼物交给邻居转送,实不礼貌。如果受礼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接受礼物,这样一来你的礼岂不白送了,什么作用都没有起到。
3.注意送礼的场合
送礼最好在私下进行,人多的场合应当回避,尤其是给同事和领导送礼,更不能忽视这些问题。
首先,在公众场合收下品,同事、领导也怕背上受贿之嫌,而送礼者也会担心,别人说自己巴结领导,或与同事勾结分派。再者,社会之大,红眼者、造谣生事者无处不在,切莫让其抓住自己的把柄。本来目的很单纯,只是为了增进友情,但经造谣者一传,变成什么就很难想象了。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送礼最好选择私下进行。
4.掌握最合适的送礼时机
如果你到异地出差了,或是回老家了,回来对不忘带点地方特产当做礼物馈赠同事,他们一定会倍感温暖。他们会认为:你是个有“心”的人,是个不错的同事和值得交往的朋友,这样你“礼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
生活中因为送礼时机不对办不成事的大有人在。所以,在“礼沟通”时,还要多长几双“眼”,把礼送到位,这样何愁好事不成。
3.不同的人,送不同的礼
“礼沟通”需要花大量的心思,要做到“投其所好”,才能送到心坎里,从而达到沟通的效果。
在商务沟通中,礼品是不可缺少的。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日本人在礼品设计方面很有一手。他们会根据对方喜好的不同,送相应的小礼品,从而实现让受礼人爱屋及乌的目的。
精明的日本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对外国商人了解得很到位,清楚对方的心理,通过“礼沟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日本商人善用关系网,在交际中与其他商人建立友谊,从而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沟通,并在沟通深入后找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如其他商人的喜好;什么样的礼品能令人不仅愿意接受,还会爱不释手等。
当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密不可分的,往往是“礼”先到“利”相随,“礼沟通”已经成了在商场上赢得成功的不二法则。但是,“礼沟通”可并不容易,从时间、地点到选择什么样的礼品,都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如很多大公司都会在一些与自己业务往来有关的公司主要人物详细资料上,下一番苦功,利用沟通掌握更全面的信息。
礼物的轻重不能完全用金钱价值来衡量,贵重的礼不一定是受欢迎的礼,而便宜的也不一定不受欢迎。礼物轻重是从其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力求送得别出心裁,有纪念意义,悄无声息地落在人“心坎”里,激起一朵朵感动的浪花。
送礼除了有以上的讲究以外,还要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送不同的礼。
1.对于生活条件一般的人,要送实惠礼
那些生活条件一般的人,送去的礼物就要倾向适用的生活消费品,能够给他提供帮助的东西。假若送去的是观赏性的工艺品,让其束之高阁,不如送一些食物或生活用品让他即时消费,更令其感动。因为,在他心中会有“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感觉。
对于家庭困难者最好不要送钱,因为这会刺激对方的自尊,从而不会轻易接受你的援助。这时你不妨说,“这些钱算是我借给你的,日后发大财了再还我”;“这东西,也是从老家带回来的,在我家撂着也是闲着,你先拿去用,日后你们回老家时别忘了给我带回点特产回来就是了”。这样一来,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从而会乐于接受的。你“礼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
2.对于生活条件富裕,追求生活品位的人,要送精巧礼
受礼者家庭消费水平很高,一般礼物很难被其看在眼里。即便是你花了很高的价钱买下的礼品,在他那里可能是平常的东西。就如土耳其谚语说的:“把礼物送给富人,就像提水倒入大海。”可是,又不得不送,这时你应在精巧上花心思,从而引起受礼者的兴趣,也就爱物及人了。
3.送恋人,要送有含意礼
恋人之间互送礼品,不在乎贵贱,而在于寄托在礼品上的那份特殊情意。一份小小的礼物只要是蕴涵了浓浓的爱意,都可能深印在幸福的记忆中。
4.送朋友,要送趣味礼
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平时送些有趣的礼,可以为平淡的生活平添一些浪漫色彩。如在朋友生日时,送去代表他的属相的工艺品,可能会令其快慰,爱不释手;朋友即将出国,送去一本同学录,则会令其激动不已。
5.送老人,要送实用礼
可口的食品、舒适的衣服等都会博得老年人的欢心,从而对融洽两代人的关系起到巨大的作用。
6.送孩子,要送启智礼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衣食都很充裕,作为孩子的家长所企望的是如何能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益智玩具、图书画册、学习用品等要比衣服鞋帽更受青睐。
7.送外宾,要送特色礼
外国朋友对具有异国情调的礼物很感兴趣,赠予他们要选择具有本国特色的礼品。如唐三彩、真丝巾、景泰蓝、剪纸、惠山泥人等,来博得其欢心。
如果你在“礼沟通”之前,弄清楚了受礼人的爱好、性格、职位等相关的信息,做到投其所好,还怕礼送不出去吗?
4.“礼”到心坎儿情更浓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在礼品中只要能体现出“关爱”、“情谊”,就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挑选礼物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如果能做到新颖独特,使收礼者爱不释手,过目不忘,那么“礼沟通”的目的就达到了。下面就如何挑选礼物的问题,给大家几点建议。
1.锦旗、匾额送名气
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人,多逃脱不了“名利”二字的纠缠。名利,顾名思义名在先,利居其后。人都会有虚荣之心,如果能送块牌匾、送幅锦旗可算是送到了正处,受礼者可以挂在醒目位置。这样一来大家都会很高兴。
2.送花的艺术
送人以鲜花,就是表示祝福。但是,由于不同的花所表达的意义也不同,所以送花千万别表错了情,闹出笑话。比如玫瑰作为一种爱的信物出现在情侣间,如果你把它送给老师的话,显然不妥。
下面,让我们介绍几种花所代表的含意。
(1)马蹄莲:代表着崇高和肃穆。适宜送给长者或领导,以表尊敬,同时可搭配松柏枝,有祝福健康长寿的意思。
(2)兰花:兰花象征幽静脱俗的高尚品质。可送给师长或者文化修养较高的知识分子,以示敬意。
(3)步步高和满天星:步步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配以满天星,祝人高升的意思更加鲜明。可送给事业上正在蒸蒸日上的人。
送花给异性时,要多加斟酌。在送前,最好请教一下花店老板或懂行之人。一般说来,芬芳香浓的桅子、纯净洁白的山百合、青葱翠碧的海东青以及娇羞无限的含羞草等表意明朗纯洁,送给异性朋友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但也有不同,含羞草最好别送大龄未婚女青年,因为可能被她们视为一种侮辱。
3.送健康
送礼从健康出发是明智的选择。生命无价,健康是福。烟酒糖茶糕点水果,已经被时代的脚步落在了后面。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也在悄悄地随食物进入体内。这时,送出一份补品或一份保健品,也就是为受礼者送去一份健康,以使其暖在心中。
5.“一送即中”的送礼方法
礼如果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方法欠妥,定会让人挡回。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的技巧,才能将整个“礼沟通”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礼能否送出去,是令人很头疼的事。如果对方不愿接受,严词拒绝或婉言推却,或再事后送回,就会使送者十分尴尬不说,还弄得个钱已花,情未结,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怎样才能一送即中呢?
送礼时可根据受礼者的情况,采用下述方法一试,当可如愿。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的是土特产品,你可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从而收下你的礼物。
2.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给对方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避谈“送”字,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3.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不好直接去送,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会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情的目的,实为上策。
4.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可是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的对象很熟。老张便想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侧击能收奇效。
5.醉翁之意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放家里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着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从而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6.锦上添花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的图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这位学生的叔父是位在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曾赠过他一幅字画。于是,这位学生马上把字画拿来,并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还非常喜欢。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7.异曲同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进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口转内销、出厂价、批发价或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做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也会心安理得。
6.需要掌握的送礼技巧
送礼是很有讲究的,是一门很有实际用途的学问。如果不学好这门学问。就搞不好人际沟通。
古人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送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收下了别人送过来的礼物,就要为别人着想、解忧。自古以来送礼和沟通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礼送得好,就会其乐融融;送得不好,沟通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要想打通关系,就要先学会“礼沟通”,而送礼是需要自己往外付出的,要说情愿可能未必是真,但为了把事情办成办好,又常常不得已而为之。既然“为”了,就要“为”好,即把礼送到位,把事儿办成功。
以下要谈的就是送礼必须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1.是给谁送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不会成为问题,而事实上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选错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分量显得很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如果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露,这样对要办的事情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力量,查问好谁对自己要办的这件事,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儿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了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就收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成效。
2.是何时送和何处送的问题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可能接受。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时间,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了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却另有外人晚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星期天的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不久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保证要找的人在家中,便于见面和说话。另外,有些礼物也可以在办公室送过去,如一些文化商品。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场合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吃饭时,可以当场送些礼物让对方带回去。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3.是送多少的问题
给人送礼送多少主要根据三个方面来划定。
(1)根据所要办事情的分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礼的量。事情较大,对自己的利害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不关大体,就可以少送一些。
(2)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该偏重一些,否则则可以少一些。
(3)根据当时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价值的水平。比如在十几年前,送上十几元钱买来的烟酒就算很贵重的礼物了,而如今办事儿恐怕远非这个水平可比了。一般而言,礼物送多送少,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有些关系。
总之,礼物的轻重、多少恰到好处,既要达到办事儿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致得不偿失。
4.是送什么的问题
确定了送给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这里所谓的“好”不是以自己喜好的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对方日常生活偏好分析他到底喜欢什么礼物。比如有的重实用;有的重精神;有的很高雅,对古董、字画、典籍感兴趣;有的直白。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才能使其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儿。
5.是怎么说的问题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理由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纯粹为了打通关系,有点“现买现卖”的味道,这时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说:“今天想求您办事儿,所以才给您送些礼物让您受用。”那样一来,对方是不会接纳这个礼物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安理得地接受礼物的说法。一般而言,为了办事儿给别人送礼,别人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何把别人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驾回去,是能否让受礼者心理是否舒坦自然的主要手段。
(1)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儿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儿,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2)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您办事儿,就是没这事儿,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3)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比方说:“您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好吧?……您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4)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儿的朋友身上。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您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儿给他办了,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5)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有失”处。比方说:“您给办事儿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不够用时我再拿。”
(6)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时存放在对方手里的。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儿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再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您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以上这六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儿,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把礼物放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
送礼之技巧,可谓至关重要,掌握这门学问,将有助于自己沟通目的的实现,并且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7.雪中送炭胜于锦上添花
“礼沟通”不仅要懂得分寸,更要懂得艺术。在别人危难之时,适时地雪中送炭。会让他感激不尽,甚至终生不忘。
“礼沟通”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你对时、处处、事事留心。而一个能把人情送出去的,绝对是懂得沟通艺术的人。
送礼最重要的不在于你送的情分是否轻,而在于对方感受是否重。不管是无意中送的人情,还是有意送的人情,都要让对方欣然接受,并对自己产生好感,唯有这样的人情送出去后,才能实现沟通的效果。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常世人最重视的是人情。在危难之时,适时地雪中送炭,这会让他心存感激,甚至终生不忘。别小看这“一炭之热”,这样的人情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收到涌泉相报的效应。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袁术部下为官,被其任命为居巢县的县令。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兵乱使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县令,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当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谷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见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当上了东吴的大都督,他牢记鲁肃恩德,并将他推荐给孙权,从而鲁肃也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在别人需要之时给予帮助,可以让别人更信任你,也更容易接受。
有位王小姐年轻貌美又能干,旁边追她的男生总是排成队,但她最终选择了一个貌不惊人的男生,她如此描述说:“其他人只知道陪我吃饭买东西,但是每次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只有他不管自已手上有多忙都一定会出现。比如我有急事要用车或上班快迟到时需要用车,只要我打个电话他一定到,可以说有求必应。如果我晚上一个人回家,他总是不忘发个短信嘱咐我,看我是否安全到家了。工作遇到不顺时,他不介意我随便发脾气,总是想办法帮我一起渡过难关,所以他才是真正能给我幸福的人。”
可见,当他人危难或者困难之时给予帮助,更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一种雪中送炭,分忧解难的行为最易引起对方的感激之情,因而俘获他人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过于势利或者太现实,比如当别人发达时,知道人家有势力,能够对自己起到一些作用,所以总是有求必应,不间断地去拜访、给人家送礼,但是一旦人家的事业陷入低谷时,他再向朋友借钱,大家都会远远躲开,生怕牵扯了自己。而这时,如果有人毫不犹豫地借钱给他,帮他渡过难关,他从内心里会非常感激。等他发达了,也会在关键的时刻拉你一把。
在“礼沟通”时,不可过分给予。你应该适度地控制,让他总是有点渴,以使其对你产生依赖感。如果你是一位领导,就要经常为属下谋一些好处,但不可一下子全部满足他们的欲望,否则对你倾囊施与的恩惠,他们便不以为贵了。
“礼沟通”也不要给予别人的人情过重,这会使其感到自卑乃至厌倦你,所以不妨对别人施以小恩小惠。当然,要注意不能让对方以为你在故意讨好他,因为这样会使你施与的“人情”变得不值钱了。
在进行“礼沟通”时,还需抱有一种无私的心境,不要每次送出去的人情都紧迫地期待着他人的回报,有付出肯定会有收获的,但如果你把人情像做买卖一样送,那么对方在还你人情时,就意味着你们的交情结束了。“礼沟通”应该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过程。
8.抓住送礼的好时机
送礼的时机选择很重要,它往往是你送礼的一种充分理由。喜事送礼,表达祝贺之意,危难中送礼,表达关心体贴之情,不同时机有不同的含义,只有握时机,做到顺其自然,你才会达到最终目的。
在中国,人们一般在以下时候送礼。
1.节日
中国有几个大节,不同的节日送不同的礼。中秋节送月饼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元宵节送元宵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六一”儿童节送礼品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的孩子;“十一”国庆节和“五一”国际劳动节送食品、节目票等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元旦送挂历和食品等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并且要注意挂历要提早给,越早给越有价值,过了元旦再给挂历就没价值了,同时在元旦前还要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发贺卡;春节要给亲朋好友和生意场上的关系户拜年,并送食品、鲜花等。遇见孩子,还要给孩子压岁钱。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其次是元旦、“五一”、“十一”等,有些大城市,人们现在也过圣诞节。在这些节日,人们往往要组织庆祝活动或出外旅游等。
2.喜事
参加朋友的婚礼,多以送钱为主,并用红纸包上,同时也有送礼品的。由于各个地区和人物不同,所送钱数、礼物也不尽相同,可向当地的其他人打听,并与其他人取齐便可。
当亲朋好友家有人生孩子,或孩子过满月、百日或生日的时候,可给孩子送小衣服或婴儿用品等。参加朋友生日会,可以给过生日的人带件生日礼物。
在参加这些喜庆活动时,要注意在进门时应先将礼物送予朋友,而后再说些祝贺的话。
3.丧礼
丧礼一般多是送钱,并用白纸包上。钱数的多少应根据自己与当事人的关系亲疏来定。参加丧礼时服装要素雅,不应穿鲜艳的服装,也不应有太浓的装扮。若开车去,最好不要开红色车去。参加时可在左臂戴黑纱或胸前扎白花,也可送花圈。若死者有单位为其开追悼会,你可给其单位或家人打个电话说你要送花圈,单位就会为你写副条联挂上,用不着自己亲自去买花圈。
4.求朋友办事和答谢
求朋友办事,要先估量朋友的承受能力,有的事情不是朋友自身能办的,他还要去找其他人帮忙,因此可先给朋友一笔钱。这笔钱不要说是给他的,否则会让他认为你是在与他做交易。你可以说:“您还要花钱去请其他人,我们不能让您为我们费了心还要再垫钱。这笔钱是让您给您求的其他帮忙的人买礼物的。”事情办成后,要送些礼物去登门拜谢。有些人可能会收礼,有些和你特别要好的人可能不会收,但不管对方收与不收,你都应将礼物放下。这样人家才会认为你是个懂事的人。否则你就这一锤子买卖,下次人们再不会帮你了。去人家中送礼时,若是大件东西,可进门寒暄完后就问对方这东西放哪儿;若是小件东西,可先不拿出来。等起身要走时,再取出相送,并说些客气的话。
5.出远门回来
人们出差、出国去一个较远的地方,与亲友们离别了较长时间,回来后,应带点外地的小礼品送给家人或朋友。尤其是久别重逢,更要有见面礼。但你要是经常出差,或去不远的地方就可以不这么做。
6.拜访朋友
去朋友家做客或朋友邀请你去吃饭,两手空空去总是不好。带点水果、食品或给孩子买点东西,主人虽口上客气,但心里还是高兴。因为有时主人本人可能不希望你带礼物,但主人的妻子和孩子可能会对主人抱怨,所以当只有主人自己时,你可以不带礼物,但有主人家人时,你就最好带些礼品了。
7.探望病人
去医院探望病人,可带些鲜花、水果、营养品等。
8.红包
红包是指用红纸或红口袋装钱送给他人,以表示喜气。红包具体可分为个人红包与公司红包。个人红包有春节时长辈送给孩子的,有婚礼时送给新人的,有祝寿时送给寿星的等。
公司红包有发给职工的,具有奖金或奖励的性质;有记者招待会上发给记者的,作为稿费;有发给公司产品大的买主,作为回扣;有发给公司的关系户,作为好处费或劳务费等。
9.送礼的禁忌要记牢
礼要送得好,不但能加深彼此的友谊,也能为自己铺好关系之路,否则,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吃力不讨好。送礼一定要看清禁忌,在时机上、文化上及对方心理上都要考虑周全,切莫触及时方的雷区,捅了马蜂窝。
1.不送没用的东西
某人正要去买打印机,他的一位朋友告诉他,他家中正好有台两年没用的打印机可以免费送给他。于是他非常感激地从朋友家抱回了这台打印机,可是拿回家后打印机打不出字来;他以为是没有墨了,花40多元买了一套新油墨换上,可还是打不出字来。他花费苦心,用了几个月时间修理这台打印机,耽误了许多工作不说,最后还是将打印机扔了,并赔了几十元钱的新油墨。本来他对他的朋友是心存感激的,可这下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家中总会有一些没用的东西,扔了觉得可惜,便好心作为人情送给其他人,但在你送人之前一定要先检查一下是否能用,不能用的宁愿扔了也别送人,否则做不了人情,反欠人债;并且,还要考虑你没用的东西对于别人是否有用。有用才送,没用也不要送。
2.送礼注意场合
送礼一般不讲求当众送礼,你给了甲一份礼,但没给乙,乙就会觉着受到轻慢,心里不高兴,因此送礼以单独送为好,但是公开的奖励除外。如果是给替你办事的人送礼,就更要注意场合,你要是当众在他办公室送礼,他很有可能当面拒绝你,并且认为你给他找麻烦;要是私下或单独一人去他家中送礼,他就有可能收下。如果是没有利害关系的私人朋友,就不必避嫌,一些人甚至喜欢让人知道他的朋友给他送了礼,以显示他朋友多,人缘好。
3.不送不吉利的东西
中国人喜欢吉利,你要是送不吉利的东西给他,他就会很生气。某公司一位老职工退休,办公室的年轻职员不懂习俗,买了一个漂亮的壁钟送给他。这位老职工非常生气,说:“莫不是要给我送终吗?”于是将钟退了回来。因为“钟”与“终”是谐音,送钟等于送终,钟是不能送人的。去人家中带水果不能带梨,因为“梨”和“离”是谐音,表示分离的意思。送礼不要送单数,禁忌13或4,因为4与“死”是谐音,13是不吉利的数字。如果你与对方关系不好,当对方不顺时,可以送钱,但最好不要送礼,否则会让对方误解你是祝贺他去了。
4.送礼忌吊胃口
送礼要么不送,说出口要送就一定要送。有的人先告诉某人他要送一件礼物给他,可事后却忘了,而他人却一直等着这件礼物,这样最容易造成一些矛盾,让人觉得他言而无信。有的人先告诉他人要送一件很好的礼物给他,将人家的胃口吊起来了,可真正送去的却是一件很不值钱的东西,会让对方感到被愚弄。因此,如果你要是没有给对方送礼的意图,就千万不要让人产生你要送礼的感觉,有时你不送礼人家不会怪罪你,而当人家误以为你要送礼,却没有得到你的礼物。那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了。
5.避免语言误会
请客送礼都是有目的性的,一般都要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目的,即请客送礼的原因,否则会让对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是因对方生日、婚礼等喜事请客送礼,就可直接说明原因。如果是请人帮忙之后的答谢,就要转移目的,不能直接说明原因。如你带了一份礼物给帮你忙的人,说:“这件礼物是感谢你帮忙的。”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与他做交易,心中不快。这时,你最好不提帮忙的事,找个别的理由去说。其实,不管你怎么说,对方已知道你送礼的目的,但是会说话的人,会让对方感到更舒服。
10.送礼看对象,投其所好是关键
送礼要看对象,懂得依据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投其所好,才能送得巧妙,物有所值。
1.送礼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就以结婚送彩礼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前送棉被、水壶、脸盆等生活日用品;80年代送自行车、家具等;90年代送冰箱、彩电等高档电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又以探望朋友送礼为例,20年前讲究送点心,如今讲究送鲜花、水果等时鲜物品。再以学生毕业相互送礼为例,20年前讲究送日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如今谁要是还送这些的话,恐怕就会让人认为俗气了。在我国,送礼方式带有很强的时代特性,讲究时尚潮流。
2.地区不同,送礼的习俗也不同
我国南北方,自古就有很大的文化差异,送礼方面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广东人最喜欢送花,广州的春节花市最为有名。在春节的那几天,广州郊区各地的花农将自己所种的花搬来市区,形成了十条花街。广州人从各地蜂拥而至,前来赏花、买花,鲜花也成了人们相互赠送的最佳礼品。广东人还有春节送油饺的习俗,即用面包裹花生等做成小饺子放进油锅里炸制而成,香脆可口。北方人春节一般送水果、烟酒等,过去还有点心。但北方现在大有被南方同化的趋势,一些北方人也开始喜欢送花了。城市和农村在送礼方面也有所不同,农村过节比较喜欢送农副产品等。
3.人群不同,送的礼物也不同
送礼要看对象,要投其所好。否则你会吃力不讨好。比如对于不懂艺术的人,你送给他再好的字画,他也不会感到高兴;对于烟酒不沾的人,你送再贵重的烟和酒他也不觉得怎样;医生普遍爱干净,你最好不要送包装不好的食品,否则他会认为不卫生。因此,送礼要区分对象,一般来讲有以下区别。
(1)性别和年龄不同,送的礼物也不同。女人以衣物、饰物等为佳;孩子以玩具、衣物、学习用品为佳。
(2)兴趣与嗜好不同,送的礼物也不同。对于集邮的人,你送给他一张他没有的邮票就会使其兴高采烈;对于集石的人,你捡一块好看的石头给他,比买一份贵重的礼品更让他高兴;对于喜爱文学的人,你可以送上一套好书;对于喜欢棋牌的人,你可以送上一套高档棋牌。
(3)文化背景不同,送的礼物也不同。对文人墨客,可送一些高雅的东西。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你送文化用品就适得其反,但如果他有孩子,你送文化用品给他孩子也会令他高兴。
(4)经济地位不同,送的礼物也不同。对于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人来说,你送的礼物越贵重他越高兴;但对于已经不把钱财当一回事的富人来说,你就必须在礼物的意义上下工夫了,要尽量丰富礼品的含义,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