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女谱写西汉盛世传奇(1 / 1)

历史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唐朝著名的“开元盛世”,一般都以为是李隆基励精图治的结果,其实并不尽然。若无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兴利除弊的努力积累,李隆基恐怕摘不到这个历史“大蟠桃”。

让我将历史的车轮再往前推进800多年,那也是一个鼎盛而辉煌的时代,尽管汉武大帝在位的54年早已过去了很久,历史的功劳簿上却始终铭记着刘彻的名字。然而,刘彻的成功是建立在“文景之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基础之上的,然而真正“文景之治”的实际缔造者,却是一个名叫薄姬的女人,准确地说,还是一个私生女。现在我们就静下心来,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女人的世界,领略她不一样的传奇人生。

说到故事的开头,就不得不提及一段凄美的爱情。话说千古一帝秦始皇终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万里河山。这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男人不但爱江山,也爱美人,六国粉黛被他掳掠一空,据说达数万人之多。其中有位女子,出身魏国王室(姓名不详,大概也姓魏,且称她叫魏姬),天生丽质,风情万种。奈何秦始皇常巡游各地,在朝廷时间少,且女人实在太多,魏姬恐怕难有出头之日。

有一次,朝廷按惯例为后宫诸女做衣服。王宫内负责织造的是位姓薄的小吏。此人仪表不俗,性情温雅。魏姬一见到他,立马芳心可可。衣服做完了,一段美好的却本不应开始的爱情也就这样开始了。

一个是皇帝的女人,一个是宫廷的小吏,地位何等悬殊!境地何等危险!他们随时随地都很可能因为这段感情而送命,这也注定了结局的凄美和惨烈。但是,人必定是有感情的动物,为了那份爱,他们宁愿选择飞蛾扑火。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午后,这对恋人义无反顾地**相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生下了一个女婴,取名薄姬。

拐点一:一段不该有的恋情,孕育一朵璀璨奇葩。这段感情虽然并不能得到时代的认可,至今这段情仍然被视为**,可这段爱却是非常真挚的;女婴虽然是私生,并非正统血脉,却是一朵美丽奇葩。正是这位不平凡的私生女,为后来的西汉王朝带来了长达70年的经济增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昌盛繁荣。

薄姬自小生活在宫中,是由宫女抚养成人的。问及他的父母自难言说。所谓“奸情出人命”,这是一个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故事,在民间逮着了都要浸猪笼,更何况是在宫廷。虽说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不难判断,这对恋人多半死得很惨。薄姬之所以能够得以幸免,那些善良的宫女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她们冒着被牵连杀头的危险,为这对苦命的鸳鸯保留了唯一的血脉。她们虽然是一些无名无姓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常人无法拥有的气魄与胆识。每每想到这里,人们无不深为感动。是她们,让人性的光辉在历史的时空里永恒地闪烁,用自己无声的爱改变了历史最初的轨迹。也许他们是宫廷争斗中最早的无名英雄,悄无声息地却写下了人生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一笔。

当刘邦大军将造反的旗帜插上咸阳宫殿的时候,薄姬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魏国王室成员魏豹。秦末天下大乱,诸侯纷纷割据自立,魏豹也自立为魏王,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刘邦进咸阳,曾与百姓“约法三章”,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掳掠后宫女人。由此不难看出,魏豹娶薄姬,并未用强,而是明媒正娶。毕竟薄姬也是魏国女人所生,而且究其身份也并不属于宫女的范畴。

女人有了归宿,自然是幸福的,男人娶了老婆,也肯定是幸福的,只是魏豹有些幸福过了头。有一次出去征战,碰到一位算命先生。听说此君素有“半仙”的名气,魏豹大喜,赶紧请来为心爱的老婆算命,得出结论是:“此女产子将为天子!”魏豹本有觊觎天下的野心,一听这话,立刻屁颠起来:“咱岂不成了天子的老爸?”随即摆脱刘邦,自己竖起大旗单干。

这下子可把刘邦惹怒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你魏豹称个王也就罢了,还想做皇帝,抢老子的饭碗,你以为你是“任我行”呀?回家再练三十年“吸星大法”吧!于是,双方开战,魏豹若真的人如其名还好,谁料战场上完全是病猫一只,没打几下就变得不堪一击,溃不成军,没盼到当皇帝老爸的那一天,自己反倒先死在乱刀之下了。这不免又让我们几多感慨,封建迷信害死人不是假话,魏豹之死就是一个最为真实的例子!

拐点二:第一任丈夫死,却成后宫妾。魏豹死了,他的女人们自然就都成了刘邦的战利品,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薄姬的父亲曾经是搞织造的,薄姬此时被送进刘邦宫里做纺织女工,也算家学渊源,专业对口。一日之间从贵妇到民工,还没等她接受这个不幸的命运,好运又来了。刘邦视察纺织车间,挑选了一些姿色不错的进了自己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如同秦始皇对待薄姬的母亲一样,后宫佳丽那么多,刘邦也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所以,进入后宫很久,薄姬连刘邦的面也没见着,更别提被宠幸了。这一辈子如果就这样过下去,倒也平淡无奇。可传奇之人,必有传奇之事,这就是命运提前都安排下的好戏,关键时刻老天自然会帮她。果不其然,有两位长舌妇被“老天”安排,跑过来帮了薄姬的忙。

拐点三:这一日,刘邦在后宫闲逛,忽然听到两个受了宠的姬妾在背后议论薄姬,并且嘲笑她被皇帝冷落云云,一时同情心大发,当晚就临幸了薄姬一次,这是薄姬此生最后一次**,唯一的一次一夜情。也不知道怎么就那么寸,这一夜,她怀了孕,生了儿子刘恒,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宫中是非混杂,人心叵测,想留条活路,又自己觉得脑袋不够聪明,那就三十六计走为上。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对于女人来说,没有**是件不幸的事;而对薄姬来说,这个不幸却是大大的幸事。因为有一个女人,十分妒忌别的女人有**,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妒妇”吕雉——刘邦的大老婆。

刘邦死了以后,所有受宠的姬妾都受到了吕雉的无情报复,杀的杀,关的关,最得宠的那个干脆被砍掉手脚、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下哑药做成了“人彘”。她们所生的儿子,也先后被吕雉弄死了好几个。

薄姬因为长期受到刘邦冷落,也是一个没有**的女人,也许出于同“病”相怜,再加上薄姬并未与吕后结怨,形成竞争之事实,同时在薄姬的影响下,儿子刘恒也没怎么惦记皇位,所以,吕雉觉得没有必要难为她们母子,就放过了她。

待在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危险是时刻存在的。薄姬虽然与人无争,但也没傻到什么忧患意识都没有,她自知不是宫中斗争的高手,既然如此不如早点跑得远远的,远离政治斗争的旋涡,说不定能换得一个母子平安。于是,她在吕雉面前没有“戚懿作歌”,而是装着很听话的样子,最终顺其自然地获准离开长安,和儿子刘恒到代国(今山西)团聚去了。儿子很孝顺,又受当地人民爱戴,日子过得还算快乐。

谁料人间祸福难言,若干年后,史上第一醋坛子吕雉死了,吕氏家族的势力被刘邦的旧臣们推翻,朝廷需要再立一个新的刘姓皇帝。

吕雉生前对大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孜孜不倦地开展了“除苗”工作,先后谋杀掉刘邦八个儿子中的六个。其中惠帝刘盈是她的亲生儿子,之外还有刘肥、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只剩下了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也就是说,新皇帝只能在这二人中间产生。

通过比较,大臣们觉得,刘长母亲家的亲戚为人比较严厉,在当时就有点儿让人害怕,如果让刘长做了皇帝,将来的日子恐怕不好过。而代王刘恒之母薄氏家族早已了无一人,仅仅只有母子两人而已,而薄姬一向以克己谨慎闻名于世,跟着这样的老实人干活,至少不必担心被人穿小鞋。所谓“人比人,气死人”,相比之下,大臣们立刻拿定了主意,派人到代国迎接刘恒进京为帝,这可把那个刘长气得半死。

拐点四:儿子就这样一瞬间成了汉朝的皇帝,薄姬也顺理成章成了太后,真是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啊!仿佛一个天大的馅饼砸在了他们母子二人的脑袋上。然而治理江山谈何容易?就在这个制造盛世发端的关键时期,这位传奇女性发挥了其决定性的作用。

薄太后最爱读的书是《道德经》,“不喜儒术”。从她避难秦始皇后宫开始,就一直以“无为自静、顺其自然”的黄老哲学思想作为做人的准则,平时为人忠厚,“凡事包容,母仪俱足”,所以,秦朝宫女们喜欢她,保护她,连后来的吕雉也因此没有与她为难。做了母亲以后,她也一直这样教育自己的儿子。据历史记载,薄太后不但自己能够背诵《道德经》,还经常给儿子讲解其书中的观点和含义。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母亲的思想能否影响到儿子,主要前提还是要看这个儿子是不是孝顺,而刘恒恰恰是一个难得的大孝子。

国人传颂至今的“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孝,说的就是刘恒孝母的故事。他不但平时孝顺母亲,做了皇帝以后,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薄太后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刘恒却打破了这句话。三年中,他每天都要看望母亲,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地陪伴在旁边,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才会放心给母亲喂下。

刘恒在位23年,因为深受母亲思想的影响,一直奉黄老哲学的“无为而治”为基本国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免田租”,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点负担也没有;对外友睦邻邦,和亲他国,不轻易出兵,以免耗损国力,使杀伐多年的汉朝终于有了一段清静的日子。这可让最初的历史轨迹拐了个大弯儿,由肆意征战到天下太平,期间薄姬的影响必然是不能小视的。

拐点五:薄太后的“无为”思想,不但影响了儿子,也深刻影响了儿媳妇窦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而窦太后又将此思想传给了儿子汉景帝。两位母亲影响了两个孝顺的儿子,最终完成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通过“文景之治”,西汉王朝焕发出安康和谐的新气象,人民富足,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雄厚财政实力,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开创鼎盛伟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个私生女竟然在制造了五个历史上的重要拐点,可谓是一代史家传奇人物。细细斟酌,这种生命无常的情形,与那位善于算命的仁兄似乎没多大关系。就算被他说中了,也许那不过也是一种机缘巧合而已。而老庄哲学中的某些人事规律,却不由得不令人信服,比如其中还有一句叫“盛极而衰”,这在汉武帝身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盛行了三代人共计70年的老庄哲学被积极向上的儒术所取代,这不过是原因的其中之一。其二,汉武帝之所以成为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最大原因还是在于刘彻穷兵黩武的决策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