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切忌与人撕破脸皮(1 / 1)

脸面是个大问题。有些人自以为位高权重,就随意地在别人面前吆五喝六,指东划西,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脸面。李鸿章也曾碰到过这种人,但他却暂时把头低下,不轻意撕破脸皮,因为他明白,关键是谁的“下一步”更厉害。

在权场的较量中,奕是一个特殊人物,一下子让李鸿章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且说李鸿章彼日上疏,力求朝廷同意与日本通商,那压力之大也可想而知,因为中华闭关锁国惯了,同欧美诸国订立过许多条约,让洋人在大清国得了许多利益,这是举国反感、万民义愤的事。如今日本又要通商,怎么能随便允许呢?

慈禧太后对李鸿章信任乃是其一,其二嘛,便是因为奕王爷说了几句话。

奕是道光皇帝的六儿子,深得道光皇帝宠爱,甚至曾想立他为皇太子。虽说最后奕没有能够继承皇位,但是他同咸丰皇帝自幼便很要好。另外,咸丰皇帝10岁时生母死去,由奕的生母抚育咸丰皇帝。有此关系,奕在咸丰继位后,一度受到了重用,于咸丰三年出任军机大臣,转过年来又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这样一来,奕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儿。后来,奕因为与咸丰帝意见相左,被免去了职务,但随着咸丰帝的驾崩,奕又一次复出,为慈禧太后扫清了“八大臣”,使得慈禧顺利实现了垂帘听政。之后,几乎所有大事皆由奕一人去办。

李鸿章怎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系之微妙,他认识到,要想保住自己的官爵乃至继续升迁,必须得有个靠山。于是李鸿章便打着拜访的名义去见奕。

奕对于李鸿章来访并不感到奇怪,因为他自己也为李鸿章做了不少的事儿,就看李鸿章识不识抬举了。

李鸿章参见恭亲王。奕很是热情,他认为李鸿章乃国家栋梁,日后必大有作为。

对李鸿章而言,这一步迈得非常之漂亮,也非常之经济。

奕对李鸿章讲述了自己的许多往事,如何把握宦海沉浮等等。又以曾国藩为例,那么显赫一时的人物,竟招致今日之祸,一再不顺,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及时把握机会,寻求靠山。

那之后,李鸿章常常出现于恭王府内。这深宅大院中的一草一木,都那样迷人,可是对于李鸿章而言,包括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涉世之险。王府中歌舞升平,气派不下皇宫,毕竟是皇子,不同凡响的皇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宠臣。

事情往往是这样,你认为无关紧要的,它却发生了,而且让人感到措手不及。

日本大藏伊达宗城来清朝的目的便是想多沾一些便宜,让日本的要求得到满足,可是李鸿章的铜烟袋实在有威力,一下子把个伊达宗城吓回了东瀛。

伊达宗城以刀剖腹,谢天皇而死。

伊达宗城的血迹未干,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又接过了武士刀,奔赴天津而来。

接待他的自然又是李鸿章。

副岛种臣的要求与伊达宗城并未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依然是要把矛头指向内地,要“自由贸易”。

李鸿章坚决不允许,可是副岛种臣边与李鸿章谈判,另一边早打通了恭亲王奕。奕有个外号叫“鬼子六”,专门是替“鬼子”着想的,这样说或许有辱这位皇子,然而这一次,在日本的“重礼”与所提“小欲”的一再吸引下,奕轻描淡写地禀告了慈禧,慈禧对于这位王爷的话依然处于言听计从的阶段,手一扬,扇子一挥:“恭亲王,你去安排好了。”

恭亲王的安排自然是面向李鸿章的,主意他拿,事还得李鸿章办。李鸿章对于奕的决断自然是有些不满,可是对于这位靠山,他不能提出反对意见来。

李鸿章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就像一只替罪羊。

虽然谈判桌上,依然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可是他还是在条约上盖上了他红红的总督大印。

那之后不久,清朝的市场上除去英、美、法、德等国商人,又多了日本人。日本人的头脑聪明,于商业更是百般精明,于是,他们打入中国地方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

“如今外人愈众,诸臣何见?”慈禧太后问。

朝廷上下争论起来,李鸿章深知今日所谈与自己关系甚大,故而一直保持沉默,先听听众人议论。

之后他认为:引进外商诚为打开国门发展大清之捷径。魏源《海国图志》中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创船厂、制造局,也多用欧美之法,因而兴隆。

奕却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应当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李鸿章明白所谓自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当年老师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没少经营,过去那些民办企业,哪个不是曾大人一人创制?说到家,要“自强”,要让再回复到康乾盛世,这才是众大臣应当所为。

但奕等人却另有打算。李鸿章对他讨好慈禧的做法深为不满,但只能抬首微笑,深知权场之复杂和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