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六的傍晚,敏儿妈和往常一样在厨房忙碌,而敏儿正在电脑桌前敲打着键盘,玩得不亦乐乎。
忽然,手机铃声大作。敏儿妈正忙着烧菜,就叫敏儿接电话。敏儿接起电话,心不在焉地敷衍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她显得很不高兴,嘴里嘀咕着:“以后别叫我接电话!这么费劲!……”妈妈立刻猜到:是敏儿奶奶打电话来了。
敏儿的爷爷奶奶住在外省。由于工作繁忙路途遥远,敏儿爸妈一年只能回家探亲一次。因此,电话就成了一家人沟通联络的纽带。敏儿奶奶是一个心思细腻、对小辈呵护备至的人,每个周末,她都要和孩子们通一次电话。而电话多半是她先打过来——她似乎总等不及孩子们要去的电话。一周的时间,对于她来说,太长了。每次来电,奶奶都要对敏儿嘘寒问暖,吃喝拉撒,她样样过问,事事关心。
刚才,一定是敏儿嫌奶奶太唠叨了。
此时,敏儿正噘着嘴向书房走去,妈妈走过去拉住了她。
“刚才是谁打的电话?”妈妈压住性子明知故问。
敏儿很不耐烦:“还会有谁?奶奶呗!啰里啰唆,又没有什么事情!”
“奶奶在电话里和你讲什么?”妈妈再一次明知故问。
“还不是每次都一样?什么‘早饭一定要吃好!’‘晚上要早点睡觉!’什么‘在学校上课累不累?’‘放学后打球吗?’‘长胖点了吗?’……哎呀,真是烦死了,不说了!”敏儿越说越不耐烦,挣脱妈妈的手朝书房走去。
妈妈看到女儿这样,觉得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了。
不懂感激的女孩,她感悟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好,她因此也无法领略被人关爱的快乐,同时,因为不懂感激,那些曾经关爱她的人也会心生怨气,日渐远去。
女孩如果在待人接物时不能怀有感激之心,那么就无法建立和谐、融洽、温馨的人际关系。
不懂感激的女孩,不会幸福。
然而,如敏儿这样的孩子却并不在少数。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到长辈的爱心,很多父母都在叹息:“现在的孩子太少感激之情了,连一句谢谢都不会说。”
那么,爸爸妈妈们是否知道,孩子们为何吝啬说谢谢?
说到底,还是家庭原因。
孩子不懂礼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家长有礼貌,家人相互之间讲礼貌,他们再要求孩子讲礼貌,孩子一般都不会很难开口说“谢谢”;如果家长自己平常都不说一些类似“谢谢”的礼貌用语,反而告诉孩子要说“谢谢”,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另外,有些家长对孩子“不道谢”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都是小事儿,没必要较真,孩子就觉得自己的行为没问题,往后的行为可能会变得更出格。
第三,很多家长在教育上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关键是,很多父母在引导孩子说谢谢时,都没有告诉孩子原因——为什么要谢谢,所以孩子只是机械地重复家长的语言,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很多父母在孩子说了“谢谢”或者表达过感谢以后,依然重复地让孩子说“谢谢,谢谢”。这样画蛇添足,容易影响孩子对谢谢的理解或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地铁上看到过这样一幕: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坐地铁,女孩大概三四岁的样子,因为地铁上没有空座,妈妈就带着孩子来到车厢连接处,一手牵着女儿,一手自顾自地刷手机。
这个时候,一位好心的美女站了起来,对那位妈妈说道:“姐姐,你带孩子坐这里吧,小心点孩子别摔到。”
这位妈妈一边连连称谢,一边对孩子说:“快,谢谢漂亮阿姨,阿姨给你让座位了。”
然而,孩子眨了眨大眼睛,并不吭声,好像没听到一样。
这时妈妈有点尴尬了,连忙推了推孩子,催促道:“快点,快跟阿姨说谢谢,你的礼貌呢?快说……”
在妈妈的强行要求下,女孩木讷地说了声:“谢谢。”从始至终,头都没抬。
听孩子说了谢谢,妈妈才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小宝,真乖!”
可能很多父母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没什么问题啊。但是你错了!这位妈妈的做法很有问题。
——父母不应该强行逼迫孩子说谢谢。年龄小的孩子,是非概念不是很清晰,自我意识又占主导位置,他们的很多言行较难控制,这就需要做父母的在这个阶段具备很多的耐心,适时加以引导,孩子才会慢慢改观。
相反,在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主动说“谢谢”的时候,如果父母强迫他就范,那么孩子给出的就是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反馈动作,他们的内心领悟不到真正的感谢是什么。他们甚至还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和反叛情绪。
这样教孩子说谢谢,真的不如不教。
要知道,给予孩子帮助的人,需要的是一份真诚的谢意而不是标准式的敷衍。
要知道,家长教孩子说谢谢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懂得由衷地感谢他人,而不是机械化地走完一个看似礼貌的流程。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做法呢?
优优从小就非常懂事。有一次优优父母有急事,托朋友去辅导班接一下优优。
辅导班门口,优优对着送学生出来的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看着老师认真地说:“老师您辛苦了,非常感谢您。”
朋友看到,那位老师嘴角**起了微笑,很柔,很真,她甜美地笑着说:“不用谢,也谢谢优优让老师感到很温暖。”
朋友当时很惊讶,这孩子真的太令人刮目相看了!
一般情况下,就算是懂礼貌的孩子,也就是和老师道声谢,说句再见,便和父母一起离开了。像优优这样,用这么有仪式感的行为像老师表达谢意,朋友还是头一次见到。
朋友决定向孩子取取经,问问她爸爸妈妈是怎样教她的,留作以后育儿之用。
于是在送优优回去的路上,那位朋友问她:“优优,你今天向老师表达感谢的方式很特别啊,非常棒!能告诉阿姨你是怎么想到的吗?”
优优停下来,抬头看着对方的眼睛说:“爸爸妈妈告诉我,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看着别人的眼睛,这样才表示真诚与尊重。老师教会了我很多破解难题的方法,我很想感谢她,但我觉得只说谢谢,还不足够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爸爸说,你可以送给老师一些小礼物;妈妈说,你可以拥抱老师,也可以给老师鞠躬。你喜欢哪种方式就用哪种方式。”
“我送过老师一张自己制作的贺卡,也拥抱过老师,但我觉得还是不够,于是我就想到了鞠躬。”
听完优优的话,朋友对这个孩子更加刮目相看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简单“谢谢”,都能被这孩子赋予那么多的意义,不用想,这一定和父母平时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那么,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将真挚的感激之情,植根在女儿心中呢?
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第一,引导孩子由衷地热爱父母、敬爱长辈,喜欢老师和班中的同学。教会她们感激爸爸妈妈和老师们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教育和帮助,并鼓励她们采取一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比如说,教师节给老师送张贺卡;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等等。
第二,引导孩子尊重周围的劳动者,让孩子明白,是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才使我们拥有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像他一样”一类的话,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第三,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现在的绝大多数女孩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她们已经习惯了爸爸妈妈的照顾,并且觉得这是应该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激他人。这样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很难和同龄伙伴和睦相处,也不懂得感谢别人为自己做的事。不过,让她们在集体活动、集体交往中碰几次钉子,她们自然就会意识到要想到他人、要感谢他人,她们会逐渐在活动中获得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教养的秘密
“谢谢”二字,看似只是个简单的敬语,但其实背后蕴含着最起码的感恩,最基本的是非观念,以及最直白的责任教育。
爸爸妈妈有义务也有责任,从小在孩子内心播下“感激”的种子,这样才能让孩子说敬语的习惯像植物一样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