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规范她的卫生习惯(1 / 1)

个人卫生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孩子,既会降低生活质量,也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

小女孩儿不像小男孩那样,马马虎虎,懒惰成性,每天光是催促他们换衣服洗脸,家长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小女孩从小就知道“臭美”,经常会自动提出要求,要穿某一条漂亮的裙子上学,还喜欢学着妈妈的样儿,在镜子面前比画来比画去。所以妈妈要做的,就是要针对孩子容易忽视的问题,给她们提出一些细致的要求。

比如,要勤洗澡,把指甲修剪干净,每天要洗漱之后再上床睡觉等。有一点需要提醒妈妈们注意的是,女孩子不但光要在外面穿得整洁美丽,内衣**同样也要保持干净舒适。我们可以给女儿买一些纯棉的、浅色的内衣,引导女孩子从爱美开始,全方位地关爱和保护自己。

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仅在于把自己上下收拾的干净利索,而维护好周围环境的整洁,也是每个女孩应该做到的事情。

小倩12岁,已经上小学6年级了。妈妈认为女儿应该自己洗衣服了,于是在一个周末,小倩把脏衣服抱给妈妈时,妈妈拒绝了,并要求她自己洗,小倩不高兴地把衣服扔在洗衣机旁,转身就要走。妈妈把她拉到洗衣机旁,强迫她把衣服洗了。然而第二周,小倩又把脏衣服扔在了洗衣机旁,怎么也不肯洗衣服。妈妈真有点拿她没办法了,只好自己一边洗一边数落小倩:“都12岁了,还什么也不知道干!衣服不洗,房间不知道收拾,你说你还能干点什么?”

这位母亲明显地高估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常出现一些小毛病,而家长“不要这样”“必须那样”的单纯说教,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厌烦。因此,家长可以为孩子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作为孩子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帮助孩子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在制定规则时,要考虑三项要点:明确、合理、可行。举例来说,若想让孩子学会整理房间,可定出以下规则:一星期整理房间一次,这句话就不够明确。明确的要求应该是:

每星期六中午之前,把房间打扫干净。

检查事项:

所有的脏衣服都放在洗衣篮里;

家具擦干净;

地毯用吸尘器吸过;

所有的玩具都放到玩具箱里;

干净衣服都整理好。

站在孩子的角度检查你制定的规则。“房间整理干净”这句话可能显得模糊不清。对孩子来说,这项任务可能难如登天。检查项目应该列出明确步骤,而且一次只做一项。

用规则来约束孩子是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它对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是非常有效的。另外,还可以再制定一个奖惩制度。比如,如果孩子严格地按照规则去做了,工作效果不错的话,她就可以获得一个奖品;而如果孩子“玩忽职守”,没有完全按照规则去做,那么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增加任务量或重做一遍),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自我约束。玩具书本随手乱丢,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等现象,慢慢就会杜绝。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要求孩子一下子就变个模样,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们首先要让孩子知道需要做到什么样子?怎样才算是干净整洁?慢慢地,她就会理解你的意思,做到你所希望的样子了。

教养的秘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都是“去洗手……去洗澡”这样的命令口气,但对于小女孩来说,她并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

所以教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要给她讲明道理,要让她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最好是可以亲身示范,言传身教,孩子才记得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