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懒女孩”主动参与到劳动中来(1 / 1)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女孩的生活不仅局限于家中,更拥有了广阔的校园。

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我们理应要求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才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更多的喜爱。可是,也许孩子“享受”惯了,对我们的要求总是推三阻四,迟迟不肯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个纸片。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有着说不出的“苦衷”:大道理讲了不少,并且也采取了一些合理的手段,可是她却总是逃避。或者即使劳动了,反而向我要报酬,你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物质,那么长大后不就更夸张了吗?

想要让孩子学会动手劳动,父母的言语教育当然没有错,但是,这远远不够。

要让孩子听话,必须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让我们先听听孩子们对于家务活是怎么个想法。

12岁的小女孩小艺说:

每次吃完饭,爸爸总会板起脸,喝道:“快去洗碗!”那种不由分说的语气,好像我不洗碗就大逆不道似的,真叫人难受!如果我稍不乐意,他们就会把嘴一抿:“不洗也可以,这个星期的零用钱就免了吧!”于是,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端起碗筷。

每每这时,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你们要对我呼来喝去?我真的好期望爸爸妈妈能笑眯眯地对我说:“女儿,今晚洗碗,好吗?”那我一定会乐意的。

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的权威压孩子,让她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有一些聪明的家长,总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把孩子引导到爱做家务、做好家务的路上来。

米蓝的爸爸,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大约在孩子3岁的时候,米蓝的爸爸就开始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她模仿父母做家务,吩咐她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地上的玩具,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丢到废纸篓中去等。孩子喜欢做有趣的事,爸爸就让她帮助摆餐桌,让她摆好筷子和色彩鲜艳的杯垫等。

米蓝的家住在一楼,她每天都会骑着小童车去50米外的垃圾场丢垃圾!每当这时,爸爸妈妈都忍不住会赞美孩子:“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干活了!”这句话让米蓝很受用,结果丢垃圾的活都由她包了,别人做她还不肯!大人做家务时,总爱放点音乐或者哼哼歌儿,这样就让孩子也觉得做家务是一件快活的事。

等米蓝10岁的时候,已经学会自己洗衣服,平时洗碗择菜,更是不在话下,邻居们都羡慕他们家养了个能干的好女儿,连老师都反映说米蓝在班级里与同龄孩子相比,明显要聪明懂事得多。培养孩子做家务,越早开始效果越好。小孩子常常喜欢给爸爸妈妈做一些小事,得到表扬后显得异常兴奋,家长应加以鼓励,使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高兴地坚持下去,由无意识的模仿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如果你的宝贝女儿已经是在小学阶段,但是还没有培养起做家务的习惯,父母也不要着急,对已经有自己思想和主张的孩子,我们要注意“以理服人”。

还有一个很不错的方法——父母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那么,她就会自觉劳动起来。

朱文玉特别喜欢模型制作,只要一有空,就会坐在桌子前忙碌。妈妈看到她这个样子,自然感到欣慰,毕竟孩子热爱动手,这是个好的现象。可是,朱文玉也有一个毛病让妈妈一直头疼,那就是她不喜欢“收拾战场”。每一次做完模型,朱文玉扭头就跑,全然不顾那些材料垃圾。尽管妈妈会经常批评她,可是收效甚微,下一次地上照样是“纸屑与灰尘共存”。

有一天,妈妈听别人说,如果能够在孩子面前劳动,那么能够唤起她的积极性,于是,她准备试一试是否有效。

晚上,朱文玉又开始做模型了,妈妈就在门口看着,等待时机的到来。一个小时后,朱文玉伸了个懒腰,宣布大功告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这时候,妈妈拿着扫帚走到了桌子跟前。朱文玉好奇地问:“妈妈,你这要干什么?”

“为你收拾残局啊!”妈妈叹了口气,然后弯下腰,用力地清扫着不容易够着的角落。没一会儿,妈妈的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但清扫的任务却还有很多。

看到这里,朱文玉有些替妈妈心疼了。她悄悄地拿起垃圾筐,将那些散落在地的硬纸板扔了进去,然后又将各种工具摆放整齐。妈妈扭头看着她,不由得欣慰地笑了笑。

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朱文玉每天都能看到妈妈挥汗如雨的身影。终于,又一个星期一的晚上,当妈妈再次踏进朱文玉的屋门时,突然看到了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地面。而在桌子上,朱文玉写下了一个纸条:妈妈,我自己已经打扫干净啦,不用麻烦你啦!

妈妈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默默地打扫卫生,就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屋子这么乱,不打扫一番明天怎么能够继续工作?并且,这原本是你自己的工作,现在却要让妈妈来替你做。顿时,孩子就体会到了暗示,于是不再想着逃走,而是帮着妈妈一起工作,最终学会了自己动手。

在孩子身上,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不服管教,却又容易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道理讲得不少,孩子却始终难以接受的原因。在他们的眼里,父母似乎总愿干涉自己、要求自己,因此势必会产生一种抵制情绪。但是,如果父母以相对沉默的行动对他们给予暗示,孩子会立刻感觉到:原来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于是,他们就不再感到劳动是一种“折磨”,而是一件分内之事。

因此,想让女儿积极地劳动,父母不妨以行动暗示她,让她看到劳动的必要性。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她才能主动劳动,而不是感到一种“胁迫感”。一般来说,孩子倘若认为某件事情属于自己的责任,那么她就不会再抱有怨言,即使辛苦一点,她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快乐。

教养的秘密

格外强调一点:

孩子做好一件家务事,我们应该给她一些言语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给她一些零用钱,但不能让她觉得这是做家务劳动的条件。

否则,她可能会认为捡起自己的袜子,都应该收到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