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女孩子虽不像男孩子那样,脾气上来,撒泼打滚,无所不干,但是心里一不如意,就往那儿一坐,小嘴儿一撅,任凭你怎么喊就是不答应,也真够让大人心急的。
在家长眼里,孩子任性就是不可理喻,就是“犯拧”,他们要么大声呵斥,压制孩子的脾气,逼他们就范;要么举手投降,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只求他们乖乖的别闹事。这显然不是良好的教养方式,这样做,虽然一时熄了孩子的火,但更大的隐患还在后面。这只能让“犯拧”的孩子更加“犯拧”,无礼的孩子更加无礼。
父母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脾气拧,是天生的。
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犯拧时,一言不合就跟着发脾气,以暴制暴。这种情绪化的方法,绝对改变不了孩子任性的毛病。
要矫正孩子任性的缺陷,我们必须了解一点儿童心理学,知道他们在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深层动机。
9岁的燕楠,典型的你说往东她偏往西,妈妈都恨得打屁股了,可是她还是我行我素。
但在孩子内心里,她却是这么想的:妈妈嫌我不听话,太任性。可是我不饿的时候,妈妈偏让我吃饭;我想看画册,她偏让我午睡;我困了的时候,她还非让我练琴。难道妈妈就不任性吗?为什么都要按她说的去办?我已经是大孩子了,我不能决定自己要干什么吗?
11岁的海林,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父母对着干,也不管人多人少。
孩子心中,其实也有她的想法:“我吃东西吃得高兴,不小心把番茄酱弄到脸上了。妈妈就唠叨:‘看看比你大一岁的表姐,吃东西的时候多斯文,说话都慢声细气的,再看你,哪像个女孩子!’为什么总是说别的孩子好?索性把汉堡包、薯条弄得满地都是,这又怎么样?反正在妈妈的眼里,我也不是好孩子了!”
6岁的妞妞,看到什么要什么,父母不答应,说哭就哭,没个晴天的时候。
在她心里,打的是这个主意:“你们不让我闹,但是我好好说话你们什么时候听过?我一哭你们才会改变主意,上次就是这样的。”
看来,在任性孩子“不可理喻”的背后,其实也有他们的“理”,只是当家长的平时不注意分辨罢了。我们知道了孩子与自己对抗的动机,再教育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总的来说,教育任性的女孩,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提前打好预防针
孩子任性发作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当预计孩子可能因某种情况任性时,要提前打好预防针。
比如:带孩子到商场之前,要估计到孩子会要求买玩具,一旦得不到满足八成会犯拧。那么,家长在从家里出发前就要和孩子讲好条件,看到喜欢的玩具只许看一会儿,不能买,不听话就不带她去商场了。如果孩子表现得好,家长可以表扬鼓励她,甚至可以给她买件小礼物,以示对其“不任性”的奖励。
第二,遇到犯拧不能软
孩子任性往往是抓住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就越是哭。因此,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让步,不管她怎么哭怎么闹,都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一定要坚持到底。
第三,让孩子多与他人交往
目前,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溺爱,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形成这种性格后,在外面和小朋友、同学相处困难,一不顺心,回家更是要耍脾气,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没有道理要求别人事事顺着自己,对别人任性耍脾气的结果可能就是“没人理了”。孩子慢慢地会因此意识到任性的坏处,并且在和同龄人交往中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其实,孩子的任性,往往都是由家长惯出来的。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哭泣、耍脾气的心理原因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对症下药,矫正他们任性的坏习惯,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变成一个自私、放纵、受不得挫折的人。
教养的秘密
其实,小孩子是很有心眼的,她们闹脾气是给你看的。
所以,她们闹,如无必要,就不要管她,她觉得闹脾气没用,自己就会停下来。
事后,等她情绪平静了,再告诉她为什么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不要说教,要轻聊。
这个方法既不会伤害孩子,又能纠正她任性的毛病,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