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爸爸开着自家的“霸道”把女儿送到学校,他认为自己的女儿聪慧、漂亮、机灵,一定会成为班级里的佼佼者。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孩子放学后兴高采烈地向父母报告:“老师让我当班长了!说我学习好、聪明、能力强!全班同学里只有我获得的表扬最多,其他的孩子都不行!”
爸爸妈妈也很高兴:“就是嘛!谁能比得上我女儿呢!”
然而半个学期没过去麻烦就来了。孩子回家后,总是拉长了脸,向妈妈数落自己的同学不好:刘微微只不过会背诗,大家都捧她,但其实她是笨蛋;许燕只不过长得高点,有什么了不起的,穿得那么土……而且她还向妈妈抱怨同学都嫉妒她,不理她。
结果妈妈向老师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在班上总是表现得心胸狭隘,如果班上有哪个同学在哪方面超过了她,她就会反应强烈,甚至诽谤人家,因此同学们都疏远她。
不仅如此,孩子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有一次,老师说她学习好,工作能力强,就是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学关系有时会出现一点紧张,希望她能稍微改变一下。老师说得很委婉,也很诚恳,但心胸狭窄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为了这件事,她一连几天拉长着脸,也不说话,她觉得太不公平了,老师怎么能这样对她呢?
孩子总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生闷气,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越来越为女儿担心了,她担心女儿这样的性格将来交不到朋友,适应不了社会。
的确,心胸狭隘的孩子多是人际关系中的失败者。
心胸狭窄使孩子不能容忍别人,他们眼里只有别人的短处,嫉恨别人的长处,结果使朋友越来越少,快乐无人分享,痛苦无处倾诉,有困难无人帮助,致使心胸更加狭隘,难以解脱。
心胸狭窄的孩子,基本难成大器之才。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与他的格局和胸怀成正比。心胸狭隘的孩子,对人对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为,不肯接纳别人的建议,缺乏容人的气量,遇事不满就牢骚满腹,将责任归咎于他人,这样的人不会得到别人的鼎力相助。
没有豁达心胸的孩子,即便他真的很聪明,很有能力,也会因为无法与人合作而被社会淘汰。
心胸狭隘是当今社会许多孩子身上的弊病。
哪怕单纯是为了孩子,我们也应该帮助孩子扩充自己的心胸,这也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小时候那么天真可爱的女儿,会变得越来越心胸狭隘呢?
孩子就像一张纸,简单、干净而纯粹,他们也很容发生变化,变得豁达,或是变得狭隘,而他们怎么变,取决于自己的爸妈。
父母要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拓宽女儿的格局,就像她学舞蹈一样,越小的时候培养,就越能挖掘她的柔韧性,越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就越强。
父母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女孩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此来反省自己的行为,摆脱内心的灰暗情绪,学会善待别人。
这天,于莎莎一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嘴里不停地嘀咕:“哼,我非和她绝交不可!”
妈妈看到于莎莎这副模样,便走过去询问:“怎么了?满脸的不高兴?”
于莎莎回答:“说起来我就生气,我们班那个纪晓光,竟然把我借给她的CD弄坏了,那盘CD可是绝版的,现在有钱也买不到呀!你说气不气人?”
妈妈这才明白了女儿为何如此生气。她拉着于莎莎的手,慢慢说道:“晓光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我还记得上次文艺晚会,你借了她的鞋子参加表演,后来好像还把人家鞋子的鞋跟给弄断了,对吧?晓光最后不是丝毫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吗?”
于莎莎被妈妈这么一问,脸突然红了起来:“对呀,晓光对我很好的。”
妈妈接着说道:“所以,她一定不是故意弄坏你的CD的,说不定她比你还难受呢。孩子,何不宽容一下别人的错误呢?”
于莎莎点点头,心想,明天上学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晓光,自己不生气了……
豁达意味着理解,不斤斤计较。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不起别人,不要斤斤计较。
比如,当孩子抱怨:“我的那本《格林童话》小红都借去快两星期了,她还不还给我。”父母可以这样回答:“没关系,她可能看书比较慢呀,对不对?上次她把网球拍借你玩了那么久呢。你还有很多书可以看呢,别着急呀。”
当听到孩子抱怨:“我恨死××了。”父母们要注意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要适当地开导孩子:“为什么呢?”要教导孩子多看看别人的好处,不要把别人的缺点记在心里,要豁达大度地对待别人。因为只有豁达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很好地和别人沟通和交往,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
教养的秘密
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大度,首先自己应有大度的品质。
如果父母本身心胸狭隘,无视他人的意见,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给人改错的机会,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为一点小利而斤斤计较,孩子又怎么能大度呢?
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有容人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