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被你毁掉的同理心,还给女儿(1 / 1)

什么是同理心?就是不用别人强调,自动自觉、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同理心有多重要?缺乏同理心,往小了说,孩子不会有健全的情感,他们对伤害别人毫无歉意和愧疚;而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会因为无法体察别人的心理感受而遭遇社交障碍,也容易与别人闹矛盾、起冲突。

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他没有关心别人的意识,即便看到别人深陷困境也毫不同情无动于衷,甚至还会幸灾乐祸加以嘲讽。

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朋友,就是朋友最后都不愿再和他做朋友。

很多家长也在困惑——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没人性”?

孩子的冷漠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现在造成的,而是在他完全不懂事的时候,父母太多的溺爱,迷失了他的本性,使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付出爱的义务和责任。

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当某种物质过于浓烈时,感觉迅速迟钝、麻痹。

因为工作原因,刘先生的女儿很小就被送到爷爷奶奶身边寄养,直到上学才接回来。

女儿与父母缺乏起码的亲子交流,她幼年时的各种情绪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抚和释放,所以性格有些孤僻和任性。

出于愧疚心理,刘先生夫妻自从把女儿接回来以后,一直以补偿心态宠溺孩子。孩子的大事小情能代劳则代劳,孩子的要求一时无法满足也要创造条件去满足。

结果有一天,女儿放学回来情绪非常不好,乱发脾气。刘先生忙问缘由,孩子一开始还咬着牙什么都不肯说,后来劝了半天才恨恨地说,自己被同学排挤了。

这女孩才上小学三年级,就遭到了同学们的集体排挤,也算得上轻微的校园欺凌了。刘先生很焦虑,连忙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问询情况,班主任也是一头雾水——没看到班里有霸凌现象啊!但还是赶紧安抚家长,并请家长第二天来学校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

然而万万没想到啊,刘先生本来是要为女儿“讨个说法”的,结果却遭到了小朋友的一致声讨:

“她笑话我长得黑,说我看着就不干净!”

“她嘲笑我读课文的声音难听,说我像鸭子叫!”

“嘤嘤嘤……她说我长得丑,说我不应该叫王美丽,应该叫王大脸……嘤嘤嘤……”

那些“欺负人”的孩子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控诉了“受欺负者”的罪行,刘先生表示,那场面相当震撼和尴尬了……

尴尬之余,刘先生不禁越发心痛和无奈起来,他觉得自己已经为女儿做得够多了,女儿怎么还会变成这样?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丢失了同理心,并不是因为父母做得太少,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做得太多了,把原本该由孩子承担的责任,也一并替她承担了。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面面俱到的满足,只会助长孩子无止境索取的气焰,和理所当然不知感恩的无愧感。

然后,一并剥夺了她成长、成熟的机会。

这种同理心被掠夺的女孩,其实是被家长贴上了“讨人厌符”,不仅得不到小伙伴们的喜爱,将来也会阻碍她们的人际交往。

当然,这个毛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掉的。

所以,父母平时就要做到不娇惯、不溺爱孩子。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要培养她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增强劳动观念,克服懒惰、依赖情绪。因为,优越的物质生活不仅容易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而且容易使人变得贪婪、无止境地追求个人利益,所以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关键所在。

再者,父母应该直接指出孩子的错处,反问她:

“那么,我以后也向你对别人一样对你,你会怎样?”

“你抢小朋友玩具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别人抢走你的玩具,你心里有多难过?”

父母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所在。慢慢地,言传身教之下,她就会逐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要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非常重要。

另外,父母要鼓励女儿多与外界交往,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宽容和忍让,让孩子有机会与他人分享,有机会培养团结互助的习惯,有机会弄懂互惠互利的道理。

多为孩子提供结交朋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孩子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是避免和改变孩子过度自我的最好方法。

教养的秘密

给大家提个醒,非常重要的提醒!

作为父母,我们千万别让自己成为没有同理心的家长,更不要觉得“同理心”是傻瓜、圣母行为。即使你就是这么想的,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要知道,孩子正看着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