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中无爱的女孩,就像无法自由呼吸的鱼,脱离家庭的水箱,在无人给氧的社会上,她不懂得爱人,也必不招人爱,结果只会焦渴而死。
崔晓曦,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可是却“小气”得令同学发指,她从不肯与任何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有一次,同桌在课间休息时拿她的MP3听了一会儿,她竟然怒不可遏地将同桌的课本扔了一地。
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她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崔晓曦的性格完全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根源。
崔晓曦妈妈来自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很少去照顾她,尤其是崔晓曦姥姥,为了自己的发展,几乎月月都要出差,崔晓曦妈妈一年也见不到自己的母亲几次。这一家人,可以说都是在各人顾各人。
因为从小就养成了只顾自己的行为习惯,崔晓曦妈妈结婚以后也没能改变。她和丈夫有着界限分明的空间,她的书房别人不可以随便进,她的东西别人不可以随便碰,因为那些都是她的,只属于她的;她经常在钱上跟丈夫斤斤计较,尽管他们的收入挺高,但崔晓曦妈妈经常因为丈夫给婆婆一点儿生活费而发脾气,事实上,即便是跟自己的亲生父母,崔晓曦妈妈也是如此计较。但是,崔晓曦妈妈在给自己买东西时却毫不吝啬,昂贵的化妆品、名牌时装说买就买。崔晓曦爸爸开始很不习惯妻子的做法,两人为此吵过很多次,最后,崔晓曦爸爸发现妻子的性格早已根深蒂固,也只好对她做出了妥协。
崔晓曦妈妈还把这种思想传递给了女儿。有几次,崔晓曦把自己的课外读物借给了小伙伴们,结果崔晓曦妈妈每每知道以后都要训斥一番。崔晓曦妈妈认为,崔晓曦的同学都有爸爸妈妈,他们想看课外读物,应该让自己的父母买,而不应该借崔晓曦的,这是在占崔晓曦的便宜。在被妈妈骂了几次以后,崔晓曦也变得特别小气,她的东西谁也不借。
后来,崔晓曦越来越像妈妈了,她的房间别人不能轻易进,就算爸爸妈妈也要得到她的允许,而且她的东西一律不许别人碰,谁动了她就跟谁急,包括父母。
在学校,崔晓曦遭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排斥,同学们都认为她既自私又小气,不愿和任何人分享。对于这种评价崔晓曦既伤心又困惑:伤心的是,她得不到别人轻易就能得到的友谊;困惑的是,妈妈就是这样做的,她不知道这样做错在了哪。
其实,没有哪一个孩子的天性是不好的。正如著名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所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父母打下的烙印。
很多时候,我们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是在污染孩子纯真的心灵。当这种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又反过来说孩子自私,说她们以自我为中心。面对不断成长的女孩,我们有必要扪心自问,孩子的自私有多少是我们亲自灌输给她的?其实教女孩做人,首先是要赋予她一颗仁爱之心。
曾看过一篇文章:
一位老师在上课时,突然下起了雨。不一会儿,老师发现有一位老奶奶拿着雨伞站在教室门口,很明显,她是来给自己的孙儿送伞的。老师瞬间感动。
于是,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雨天的收获》。起初,孩子们感觉很奇怪,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老师就引导他们说:“下雨会给人们增添许多麻烦,增添很多担心,但是下雨会让人的亲情洋溢,互相关心。”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突然感觉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原来有这么多的爱就在身边。
这天放学,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伞,有一个小女孩拿着伞坐在那里没有回家,老师关心地问她:“你为什么不走啊?”小女孩说:“老师你没有伞,我和你打一把伞走。”老师更感动了。
其实,这样的小事可能在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但它实锤了一个道理——孩子是在爱中成长,在爱中学会爱的。
女孩的心灵是最纯净的,她们能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心,从而渐渐唤醒内心关爱父母的意识。所以培养女孩的爱心,最需要的是情感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
一点一滴地培养,一言一行地引导,仁慈博大的爱心、人道主义的道德,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希望父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爱心,让爱在女儿的心里生根发芽,让爱充满这个美丽的世界。
教养的秘密
爱的教育应是整个教育的主旋律。
父母要培养女孩一双能够发现爱的眼睛,有一颗灵敏的心来感受生活。
这时就需要父母的点拨,让孩子想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颗颗关爱的心,让她去体味大人为什么这样做,让她懂得爱、珍惜爱、学会爱。一个有爱心的女孩,必然是快乐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