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全家到了会稽高迁。这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一天午后,他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了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亭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马上搬来了一个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王大哥!王大哥!请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王大哥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你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王大哥终于同意了。笛子做成后,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笛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乃取名“柯亭笛”。
又一天,蔡邕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通过爆裂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这块木头拣出来,做成琴。结果真的和他想象的一样,琴的音色非常美妙。可是,木头的尾部被烧焦了,人们就叫它“焦尾琴”。
说到“焦尾琴”和蔡邕的音乐才华,就不得不说一个故事。那时候,蔡邕还住在陈留,有个邻居准备了酒菜请他喝酒。他去的时候,大家已经喝到了微醺处,有个客人趁着酒兴在屏风后面弹琴。
蔡邕到了邻居家门口,听到里面有琴声传出,不由得停下脚步,听了起来。可是,听着听着,他心里犯起了嘀咕: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着杀心,这算怎么回事?莫非是一场鸿门宴?想到这里,他转身回去了。
请他的人不明所以,回去告诉主人:“蔡先生刚才来了,到门口听了一会儿又走了。”蔡邕一向被乡里人尊崇,怎么会到了门口又走了?是不是自己礼数不到,蔡先生生气了?主人赶忙追出去,拉住蔡邕询问原因。蔡邕把刚才从琴声中听到的告诉了他,大家都感到很扫兴。为了搞清真相,主人把弹琴的客人叫了出来。
原来,是客人在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不远处的一只蝉,蝉将飞欲飞,还没有飞走,而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也正准备跳出去逮猎物。他担心螳螂失去机会,让蝉跑了。难道这么细微的意念也会从琴声中带出来,成了所谓的暗藏杀机?蔡邕笑着点点头,这就是了。
一场误会消除了,大家对蔡邕的听琴能力非常佩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从一段烧焦的木头中辨别出那是一块好木头,才能造出著名的“焦尾琴”。
蔡邕死后,焦尾琴很长一段时间都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据说齐明帝在位时,曾取出焦尾琴请古琴高手王仲雄弹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天,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后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赠予大周后。李煜死后归宋室所有。据传,明朝昆山人王逢年最终收藏着蔡邕制作的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