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深入了解自己,才有向前的动力(1 / 1)

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不放弃,反而加倍努力不断尝试,这样的能力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像这样可以不屈不挠地面对失败的人,即使跌倒了也会再站起来,就算一直延迟满足,也不会失去动力,会一直前进。这样的毅力不仅受到明确的意志驱使,也是大脑神经回路掌控下的一种无意识反应。换句话说,孩子的大脑在小时候受到何种刺激、形成何种潜意识,都会影响自身毅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如果孩子任何事都由妈妈帮忙,提出任何要求父母都答应,就算想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无法成功。

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尝试“失败后再挑战”,大脑便不会形成这样的神经回路。我们的大脑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拥有“即使遇到挫折,也要排除万难前进”的能力。孩子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太频繁的奖励,哪一天奖励消失,孩子便会中途放弃,无法培养出毅力。经常受到称赞的孩子会染上“赞美瘾”,在没有称赞的情况下,就不会想要挑战。

即使孩子在家里常常受到赞美,上学后也不一定能够获得赞赏,长大进入职场后,更是难以听到称赞。如此一来,孩子会对责备、指摘与批判话语变得非常敏感,甚至无法忍受,日后有很高的概率会陷入挫折和失败中,变得再也不敢挑战。

如今,赞美已被教育界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整天没陪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一回到家就开始称赞孩子,试图用赞美、零用钱及礼物来安抚孩子,消除自己没能陪伴小孩的愧疚感。

“爸爸和妈妈为了你而活”“爸爸和妈妈相信你”“爸爸和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家长总是拼命寻找最好的学校,将孩子推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然后为了稍微缓和紧张压抑的心情,不断给予孩子赞美。父母心中明明有许多期待,却将其隐藏起来,表面上赞美孩子,但并非出于真心诚意,因此内心的期望和外在的称赞是两条平行线。

家长如果通过称赞来介入孩子的学习,就等于提前告诉孩子答案,这样会剥夺孩子自行判断的机会。当家长赞美孩子,比如称赞孩子乖巧,就是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自己的评价和目标,如此一来,会将孩子拉向自己期望的方向,孩子会变得无法自行判断、思考及做决定。

好学生不会执着于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或名声,而是会把主要目标放在培养精神能量上。他们了解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的独特天赋及经验价值的重要性。他们愈了解自己就愈有自信,并懂得认同别人的特殊才能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去寻找可以赋予自己动力的方法。

身为最卓越教授之一的保罗·贝克(Paul Baker),总是引导学生开创与众不同的未来。学生在与教授的互动中了解自己,并从这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学习创造和成长的方法。他引导前来听课的学生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是谁、拥有什么,善用自己内在的力量。

保罗·贝克教授主张,要先学习了解自己,再找出可以刺激自己、具有创意的精神活动,才能够拥有创意。要揭开事物的每一面,寻找内在本质,探索可能性,热情地勇往直前。

如果想学习一件事,就必须努力不懈地勇往直前,深入探索,提出疑问,不计成败地往前走,并拒绝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可能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答案。要先推翻这样的答案,才有机会探索新的答案。

按照保罗·贝克教授的看法,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智力会比其他孩子高出1.5倍。归根结底,父母的话语是最好的语言教材。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会提高音调、带有节奏感或是拉长发音,这样的口吻对只能发出高音的孩子来说,听起来很有亲切感,并且容易跟着模仿。3岁左右的孩子,如果经常和父母说话,智力会比只说例行话语的孩子高出1.5倍。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也提出了一个名为“爸爸效果”的理论。理论显示,和爸爸一起吃饭的孩子,语言能力会比没和爸爸一起吃饭的孩子高出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