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这个要这样做”,“这个才是正确选择”时,孩子会认为:“是你这样想,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是假如由孩子亲口说出来,对孩子来说就不是单纯的信息,而会形成一种事实。比如,老师请学生通过调查找出优秀领导者的15项特质。若由老师介绍这些特质,孩子只会被动地听。如果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参与者自己总结,学生就可以找出80%左右的答案。如此一来,老师只要说明其余20%即可。比起由老师说出全部的答案,只教20%会让孩子了解得更深入,并且更认同老师的专业水准。
人通常不会深入探究自己的想法,但对需要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信息或意见,就会进一步深入剖析。若是需要由自己找到答案、由自己口中说出来,便会相信是事实,而不会感到怀疑。
举个例子,企业讲师与其直接告诉职员业务中需要的点子、概念与技术,不如让职员试着自己先尝试与发掘,然后向其他同事展示。如此一来,展示的内容不再只是一种信息,而会成为事实。由此可以看出,一般人不会怀疑自己找到的信息和意见。这样的方法可以用于技术课程、管理者教育训练以及商业流程管理等,因为参与者更容易找出业务上能直接运用的信息。
人类的大脑会自发性地进行活动,当人强迫自己不要想某件事时反而会一直想起,因为大脑在活动时有抵抗压迫的特性。大脑喜欢自由自在地活动,这样的自发性会激起创意思考所需要的灵感。因此,当大脑中没有任何念头、感到有点无聊时,会比充满想法时更容易进行自发性活动。灵感就会在这个时候浮现。
但并不是发呆就能浮现出好点子,无论是专注力或创意,都来自过去知识的累积。在消除紧张的状态下发挥专注力,才可能进行创意活动,因此需要有安静的时间,才能够专心。当孩子拥有自己的时间、全心投入某件事情,例如沉浸在思考里或在阅读书籍时,家长最好别干扰孩子。
动机中最重要的是尝试的意志。这个意志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往前迈进。孩子自己获得的动机,会让他产生热情,带领他迈向成功之路。但要想迈上这条路,重要的是最终结果带来的奖励。小孩、大人,学生、家长,都喜欢奖励。奖励是外在的东西,不一定是实体物品。当家长对孩子说“你表现得很棒,妈妈以你为骄傲”时,也是一种奖励。
最重要的是,要对有动机的人提出好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当老板对员工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时,可以给员工一种“老板想听我的意见,认同我的存在”的感觉,让员工提升自我评价。当员工思索“要怎么回答”时,就会激发出具有创意的点子。
想要诱发内部动机,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要有即时性回馈。
第三,要有适合各自能力的挑战。
最能满足这三项条件的就是电子游戏。电子游戏里有必须达到的目标,在过程中会实时显现分数,并划分许多等级让人可以进行挑战,因此学生总是容易迷上电子游戏。而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游戏来进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哈柏露塔。
犹太中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或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比芬兰、韩国或新加坡学生差,但是在大学或研究所中的犹太学生,成绩却相当亮眼,犹太人在大学毕业后的成就更显著,原因就在于他们将学习视为一辈子的事情。在中小学阶段,他们不会做超过自己极限的事,而是挑选自己想做的事,此后一直秉持好奇心和内在动机,不断地勇往直前。
让孩子走向幸福之路的方法,是培养孩子拥有热情去做他想做的事。犹太人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会秉持耐心观察孩子如何创造以自我实现为导向的人生。他们会找出孩子擅长的事物,不断鼓励孩子、给予刺激。
他们在对孩子的出路提出建议时,会非常小心,绝对不会提出某种具体的职业或某个具体的大学,而是让孩子自己观察与思考。如果孩子开口询问未来出路或职业等相关问题,家长就会尽心尽力把优缺点、特色及前景告诉孩子。无论是要培育人才、找出孩子未来的出路,或是让孩子拥有梦想,全都可以用哈柏露塔来进行。
哈柏露塔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基础。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想要学习的欲望的表现。让孩子拥有好奇心,等于让孩子对许多事物感兴趣,也是让孩子自主学习的一项资源。如果想参与讨论,必须自己先学习,就像律师或检察官一样,为了证明有罪或无罪,要各自寻找信息、进行调查、建立理论架构及搜寻证据。哈柏露塔是持续刺激内在动机的最佳方法。只要让好奇心旺盛的4岁到5岁孩子不断提出问题,就是成功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