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犹太经典《塔木德》是多元解答的汇聚(1 / 1)

布拉格梅瑟犹太教堂??图片提供:汇图网

犹太人的经典有《妥拉》与《塔木德》等。摩西在西奈山上领受刻有“十诫”的石板,并撰写《摩西五经》。经过多年的传承,学者们将其重新整理,编辑写定为现在的《摩西五经》,也就是《妥拉》。

《妥拉》成书后,内容禁止更改,但随着时代变化,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妥拉》的诠释也必须与时俱进。早期对《妥拉》的解释与说明以口传的方式流传,成为口传律法,因此没有留下文字。

《妥拉》难以变动,但对《妥拉》的诠释及说明,会依照学者及拉比的意见而有所不同。

学者或拉比会讨论、争论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实践《妥拉》的精神,关于《妥拉》的讨论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发展,丰富且多样。记录《妥拉》的诠释及论战历史的书, 是《密什那》,对《密什那》进行讨论与争论的书, 是《革马拉》,两者合起来即为《塔木德》。

因此,哈柏露塔是学者或拉比在不断讨论《妥拉》的过程中诞生的产物。起初《密什那》与《革马拉》禁止以文字书写,为了传播经典,只能以口语的方式传承,这是哈柏露塔的形成背景。

因为对《妥拉》《密什那》《革马拉》的诠释方式不同,产生了各种歧见,经过长时间论战后,逐渐凝聚精要。为了高效率地讨论,需要搭配一名伙伴,双人组合是最有效率的讨论方式,这就是“哈柏露塔”。由此可知,哈柏露塔在公元前就已经产生,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在公元前后一个世纪活动的希勒尔(Hillel)与沙麦(Shammai),针对《圣经》展开许多论战。特别是希勒尔,他的教学方法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提问法,也就是引导学生、让学生动脑的“提问与回答”“提出无法理解的问题”等方法。老师使用此种教学法必须具备耐心,教导的内容也要符合实际需求。希勒尔有80多名弟子,其中,首席弟子就是约翰兰·本·撒该(Johanan ben Zakkai)。

希伯来文古书 图片提供:汇图网

耶希瓦最早是由约翰兰·本·撒该所创建的。在被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犹太人为了摆脱罗马的控制,发动了多次起义。第一次在公元66年,但到了公元68年,犹太人不敌罗马军队,大部分土地都被罗马帝国占据,只剩下耶路撒冷。这时,城内的拉比约翰兰·本·撒该认为,毫无胜算的武装起义将使得犹太人招致大屠杀,因此约翰兰散播自己得了黑死病的谣言,躲进棺材里,离开耶路撒冷。后来,他一看见罗马司令官韦帕芗(Vespasianus)将军,便预言他会成为罗马皇帝,并向他要求若预言成真,请他允许自己在乡村建立一所小学校。

公元68年,罗马发生大规模叛乱,尼禄皇帝自杀,继位的加尔巴皇帝、奥托皇帝、维特里乌斯皇帝也先后遭到暗杀或自杀。果真如约翰南所预言的,公元69年,元老院在紧急状况下,拥戴领军镇压犹太叛乱的韦帕芗将军为新一任皇帝。

衣锦荣归罗马的韦帕芗将军遵守与约翰兰的约定,在亚夫内帮助约翰兰设立了最早的耶希瓦。他将征服耶路撒冷的军队交给儿子提图斯(Titus)指挥,公元70年,提图斯攻陷耶路撒冷,展开一场腥风血雨的杀戮与破坏,城中仅存的960名战败士兵躲到马萨达,在公元73年全都自杀身亡,结局令人唏嘘。

约翰兰·本·撒该在亚夫内创建的耶希瓦成为犹太教育的雏形。亚夫内位于耶路撒冷西方约65公里的海岸平原,希腊名称为“雅麦尼亚”。公元90年,曾在这里召开“雅麦尼亚会议”,确立了犹太教《希伯来圣经》正典的书目。从此,开启了犹太人的义务教育,并借此扫除文盲。犹太人认为,看不见的神能帮助他们发挥想象力与智能。移动式教堂可以自由更换位置,不局限于特定地点,信仰不会受到场所的限制。

公元70年,约翰兰设立耶希瓦后,哈柏露塔开始蓬勃地发展。耶希瓦的学生时常聚在一起讨论与辩论,全心投入研究。学生晚上约有一两个小时与拉比进行提问与讨论,拉比接受他们的提问并回答,激发学生更新锐的想法,因而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结论则由学生自己得出。对于《塔木德》里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没有唯一的答案,让人可以多方面思考,这与在制订好的知识范围内教授学生非常不同。耶希瓦大部分采取哈柏露塔教育,目前世界各地犹太人所在的地方都有耶希瓦,学生在耶希瓦里接受哈柏露塔教育。

犹太人不管面对何种主题,在未经讨论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做出结论,更不会忽视少数人的意见。犹太人有多热爱讨论,自我主张有多强烈,可以从“三个犹太人聚在一起,会产生四间耶希瓦”这句话中窥知一二。在我们的图书馆里,学生大多安静地坐着读书,但犹太人的耶希瓦却比市场还吵闹,在这样的地方真的可以学习吗?秘诀仍在哈柏露塔。

坐在犹太耶希瓦大学图书馆里的人都提高自己的音量,有些学生会移动座位与邻座的学生谈话,在外人眼中看来像是在聊天,但他们其实正在用功读书。每个学生的桌上都堆满了书,与其他人互相提问、对话、讨论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