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到一个5岁左右的女孩在花园里给玩具娃娃搭小房子,聚精会神、满头大汗但兴致勃勃。一位少妇静静地站在她的旁边,肯定是她的母亲了。试想,如果这个时候是她的母亲唠叨着,或者逼着她去做这件事,她还会玩得那么专注、那么尽兴吗?
每个人生来就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几岁的小孩子兴致高涨地在家里翻箱倒柜,在墙上乱涂乱画……那是做什么?他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是在“学习”。“玩也是一种学习”。我认为“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的认真听讲,还有父母可能提供给孩子的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概括为三句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包括在玩耍中孩子也会获得他在书本上体验不到的知识和思考。这样能保持孩子的学习乐趣,保证他的求知欲、好奇心不被扼杀和压抑。
在我们的教育中,顽皮和淘气一直是我们想要“纠正”的“问题”,殊不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贵的天真特性和创造力,就这样在我们的“纠正”中遗失掉了。和这些同时丧失的,还有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为了乐趣学习变成了为父母为老师甚至为考试而学习。期盼孩子热爱学习的父母,恰恰成了那个智慧的老头:用功利的目的性,取代了孩子们的天然动机。只不过,老头得到的结果正是他想要的,而父母得到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永不衰竭的动力。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他学习和探究的“天然动机”,是可以给他的学习以持续性热情的力量。如果学习的动机不是来源于此,而是“要我学”,孩子一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管,或者考试过去了,他学习的动力也就消退了。就像那群没有钱支持的小学生一样,没有外力的“支持”,不会再主动热情地去做了。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能感觉到你是个尊重孩子也懂孩子的妈妈,虽然有焦虑担心,但还是能够在孩子不愿意上假期补习班时尊重孩子的选择,这点很多妈妈不容易做到。还是建议孩子在小学的时候,父母不要那么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多关注孩子在学习中的感受,在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引导他拓宽知识面,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各种“学习”,包括尽兴地玩。
到了初中,父母要多关注如何让孩子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的结果。让孩子真正一生受益的,并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素质教育更是关键。我所认为的素质教育,既是接受知识,也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让孩子在盎然的兴趣中,快乐地去体验、实践各种事情的过程之后,能够沉淀下让他终生受益的素质:专注、认真、刻苦、坚持、抗挫折、诚实等诸多人类文化中优秀的品质。
现存教育体制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形成对孩子在校成绩的强有力监督,父母就尽量去关注学校不关注或者无法关注的,更多地从心理和精神上,去丰富孩子的世界,为孩子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范围。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有三个角色:示范者、教育者、提供者。其中作为提供者,除了物质的保障、精神的提供,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孩子提供适合他成长需要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婴儿时期、幼儿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好的教育永远是根据他的需求,提供合理的、充足的条件,就像万物需要不同季节的阳光、温度、雨露一样,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让我们把培养孩子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高分、名校的唯一目标上,而是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沉淀下来,对孩子一生有益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分数,而是孩子在学习知识、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是让孩子拥有强健之身体、灿烂之笑容、智慧之头脑、应用之能力、高尚之情操的“全人教育”。
“学习是个大概念”,“会玩的孩子才会学”。玩耍可以把幸福和喜悦的种子撒在孩子的心田,茁壮生长在他生命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