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是有着11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北师大的离退休教职工已经超过了2000人,他们曾为北师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真正做到让每一位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我们离退休工作处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落实离退休教职工“两项待遇”组织并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项活动,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受到离退休教职工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一、熟悉情况,了解政策是前提
近几年来,离退休教职工日益增多,2012年年底,我校离退休教职工人数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近40%。离退休教职工因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生活习惯及爱好等的不相同,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离退休工作的要求等不尽相同,因此,要真正做好离退休工作,就必须了解离退休教职工的所思所想,熟悉他们的基本情况,因人而异的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尽量做到让每位离退休教职工满意。
离退休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性强,政策性强。从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至今已有31年了,在这期间,国家陆续建立了许多完整的离退休政策体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也制定了相关政策。系统地掌握、运用、落实好这些政策是每一位离退休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更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具体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时,判断政策来源的准确性,不能见“政策”就落实;做好政策的宣传与解释工作,让离退休教职工知道政策的核心内容,如果政策对个别教职工没有“优惠”,应向他们解释清楚,并得到其理解和支持。
二、领导重视,部门配合是保障
离退休教职工是我们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北师大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特殊群体。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是各级党委、各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需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这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关键。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离退休工作要取得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其工作人员首先需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碰钉子、不怕丢面子,反反复复去争取,使领导切实感受到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从客观上引起领导对离退休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其次,积极主动做好与同级有关部门,特别是人事、财务、后勤、资产、学生等管理部门以及离退休教职工原所在工作单位的协调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离退休工作只有得到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够保证离退休教职工两项待遇的落实,使离退休教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此外还要做好与离退休党支部的沟通。处理重大问题时,主动征求离退休教职工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三、用心沟通,倾情服务是基础
实践证明,离退休教职工是党的宝贵财富。承认他们是党的宝贵财富,就要十分珍惜他们,爱护他们,用心去做好他们的每一件事,这是做好离退休教职工工作的基础。对待离退休教职工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尊敬、热情、耐心、真诚;对待离退休教职工的事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去办理,满腔热情地急他们所急、想他们之所想、帮他们之所需。作为一名离退休工作者,要做到用心做事,热情真诚,“让离退休教职工满意,让党和人民放心”,必须发扬“五种”精神,即:无私奉献、任劳任怨、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开拓创新。
四、“两项待遇”落到实处是关键
教职工离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岗位,从时间、空间、心理、生理对退休生活很不适应,由于位置的转换产生的失落感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这对离退休教职工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离退休教工文化娱乐生活,是调整他们心态、远离孤独失落、提高离退休后生活质量、开展多方交流的有效方法。
1.出游活动常态化,满足老同志的精神文化需求
根据离退休教职工追求新知识、了解新事物的愿望和渴望从健康、愉快、多彩的参观游览活动中寻找乐趣的需求,我们坚持长计划、短安排,每年3—6月、9—11月,月月组织离休老同志、退休教职工外出参观游览,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得到离退休教职工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结合离退休教职工的特点,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参观游览活动,鼓舞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做好普及工作,把思想教育、增长文化知识和参观游览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实了离退休教职工的晚年生活,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落到了实处,培育了离退休教职工文明、健康、乐观、幸福的精神风貌。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广泛听取离退休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离退休教职工的年龄和身体特点,多选点,选重点,定优点,及时发布参观游览通知,离退休教职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自身健康状况自愿报名参加。在参观游览内容上,满足离退休教职工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选择多种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健康的博物馆、展览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现代化加工厂等,选择山清水秀、空气宜人、道路平缓、相对安全的自然风景区等,为离退休教职工走出家门、了解信息、增长知识、感受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更为他们互通信息、增进情感、相互安慰和彼此鼓励创造了机会。仅2008—2012年,我们组织离退休教职工参观游览了以国家博物馆、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航空博物馆等为主的15个展览馆(博物馆)和以京东石林峡、白洋淀、黄花城水长城、野三坡百里峡、龙庆峡等为主的25个自然风景区。
离退休教职工在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对每月的参观游览活动给予厚望。我们认真对待,专人负责,精心策划、有组织地开展参观游览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他们快乐健康地生活,这对促进社会、校园和谐稳定,对提高家庭、个人幸福指数起到了积极作用。
2.自由组建活动队,照顾每一位老同志的爱好
离退休教职工由于年龄结构、身体健康状况、社会经历、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等情况的不同,其爱好、兴趣和专长也不同,但他们却有求知、求乐和求美的共同要求,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娱乐方面向快乐的集体靠拢。离退休工作处多年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离退休教职工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要求,本着就地就近、小型多样、积极健康、经常适量的原则,从1997年初组建第一个兴趣队——混声合唱队之后,陆陆续续组建了书法绘画组、手工艺作品组、时装模特队、晚霞舞蹈队、门球队等19个适合离退休教职工特点和兴趣的活动队(组)。
各兴趣队(组)的相继成立为离退休教职工强身健体、愉悦心声、展示才艺搭建了平台,为了让每个“平台”健康、持久和顺利的发展壮大,在离退休工作处大力倡导和引导下,由团队成员自己推选组织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热爱集体活动的一两名队员担任队长或组长,并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大家服务。兴趣队(组)的队长或组长完全是个“义务兵”,只有职责没有报酬,但他们在队(组)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离退休工作所需要的。正因为有每个队长或组长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才能使每个兴趣队(组)发展壮大和充满活力,实现了离退休教职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理念,如:混声合唱队,在霍立林队长近16年的辛勤经营下,逐步成长壮大,目前已有50多位队员,是一支具有一定音乐知识和演唱水平的兴趣队。
加强活动场所的管理,为离退休老同志活动提供良好场所。我们对离退休工作处现有的乐育、励耘两活动站进行了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保证了每个活动团队每周都能开展活动,并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健身娱乐、情感交流和自学自教所需要的各项服务,做到了不同兴趣的团队可同时在活动站开展活动。乐育活动站多功能厅配备了影视音响设备,墙镜、灯光、空调、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满足合唱团、舞蹈队、时装队等活动所需;综合室里有可视电视和其他设施,为书法绘画组、快乐俱乐部等活动队提供必要的服务;励耘活动站为手工组、京剧队等队营造了舒适的活动环境;学校操场常年为晨练队开放;门球队有固定的、专用的活动场地,除雨雪天外,他们随时都可开展活动,基本上是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目前,19个兴趣活动团队常年活跃在活动站(门球场),他们唱歌跳舞、切磋球技、赋诗作词、手工创作、练习书法绘画、学习时事政治、传授保健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等,将思想教育、政治学习寓于科学健身和延年益寿的活动之中,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充实思想阵地,使离退休教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可使他们远离孤独、失落、困惑等不良感受和消极情绪。
每学期组织兴趣团队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各团队参加中央电视台、教育部、北京市、北太平庄地区和学校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比赛展览等。混声合唱团于2009年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黄河大合唱”70周年音乐会、于2011年受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录制了“毕业歌”节目,该团队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教育部老干部局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庆典文艺汇演活动;晚霞舞蹈队、门球队、书法绘画组等兴趣队,也曾先后多次参加各种类型的纪念和庆典活动,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时装模特队和晚霞舞蹈队到老年公寓等单位开展公益文艺演出活动,他们的精彩表演感染和鼓舞了他人。兴趣队的离退休教职工虽然大多数已年过七旬,面皱发白,但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赛场上,他们仍然是精神饱满、歌声嘹亮或技艺非凡,充分展现了我校离退休教职工的文明、健康、自信、乐观和幸福的精神风貌,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为学校赢得了殊荣。
3.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改进和完善特困帮扶机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我校离退休教职工的离退休费也在逐年增加,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离退休教职工年龄的增大,体弱多病者居多,患有重大疾病者屡见不鲜,他们在与病魔顽强的抗争过程中,除了忍受身体上的疼痛之外,生活上还背负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巨额医药费给本人及家庭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为了解决因重大疾病给离退休教职工造成的困难,学校多方筹资,于2005年建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困难帮扶补助基金,制定了《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教职工特殊困难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在“办法”框架之下,随后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离退休教职工特殊困难补助审核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离退休教职工代表组成,每年两次定期审核因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困难的离退休教职工的申请。到2012年底,280多名(次)离退休教职工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补助,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困难。
在连续8年对特困离退休教职工的帮扶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对离退休教职工帮扶补助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离退休教职工的困难或许是暂时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时无法跨越的,这包括经济上的实际困难和精神上的无助。虽然我们的帮扶补助资金在巨额医药费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可解他们一时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帮扶补助资金承载着学校党政各级领导对离退休教职工的关怀和关爱,使老同志在精神上得到“补给”,达到了让有限的经济帮扶补助发挥无限的精神支持和帮助的目的。
为了使更多具有实际生活困难的离退休教职工得到及时帮扶,感受到党和国家及学校的关怀,2012年,按照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要求,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全校两千多位离退休教职工进行了调研,筛选出孤寡老同志,分析掌握了这部分老同志的基本情况,建立了孤寡离退休教职工信息库(表),并实施动态管理,以便于及时了解老人的思想变化、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态等,也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为孤寡老同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
帮扶补助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制定与学校发展和公费医疗报销制度相适应的离退休教职工帮扶补助制度,使这项工作可持续发展。2012年,在进一步完善“办法”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孤寡离退休教职工困难补助办法,将特困补助群体扩大覆盖到了孤寡离退休教职工,并形成离退休教职工困难补助与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到学校全局工作中同考虑、同部署、同落实,对特困和孤寡离退休教职工给予关爱和力所能及的帮扶。
帮扶补助工作的规范化保证了帮扶补助工作的公平和公正。为达到这一工作标准,由学校统一下发文件通知,各单位摸底调查,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如实申报(申报材料或票据以“办法”要求为准),经审核小组集体讨论、逐一审核批准后,报学校有关部门备案。
帮扶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确实发挥解决离退休教职工困难的作用。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帮扶补助资金有独立的账户,由学校财经处统一记账、管理和拨付。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合理的审批程序监控下,真正做到了帮扶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帮扶资金的作用。
多年来,我们坚持帮助解决离退休教职工的困难,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分析,主动与学校各单位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积极协调,密切配合,解决帮扶补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广大离退休教职工的认可和各单位的赞许。
离退休工作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饱含着学校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凝聚着全校离退休教职工的理解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深入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踏实工作,努力做到让领导放心,让离退休教职工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