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造就与党真诚合作的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历来是我党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有关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方法,建立了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与党密切合作,德才兼备,能够适应21世纪、新阶段要求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下面主要汇报我校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基本思路。
一、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党委高度重视,建立组织部、统战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中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亲自挂帅,组织部、统战部通力合作,明确分工。为此,学校党委决定由统战部部长兼任组织部副部长,以便于与组织部一起密切配合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密切与党外人士的联系
2007年,我校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加强统战工作的文件,出台了《中共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制度,规定学校党委常委每人联系一个民主党派组织,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动;每个校领导联系1—2名党外代表人士,主动与他们交朋友,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加强与他们的沟通,随时发现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优秀人才;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民主党派成员和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本单位工作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
3.不断完善党外代表人士数据库,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
为了随时掌握党外人士的情况,我们分门别类,完善了各类人员的基本数据库。主要有民主党派成员名册、民主党派干部名册;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名册;此外,根据市委文件中提出的“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突出,具有较强代表性和一定社会影响,具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等条件,请各分党委、党总支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推荐2—3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无党派人士,建立了无党派代表人士名册。2006年列入我校无党派代表人士名册的人员有34名;2008年在开展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各分党委推荐,充实无党派人士名单至64人;2010年,经与院系分党委沟通,遴选党外代表人士后备重点人选19名,推荐海淀区党外代表人物10名。
我校还积极推荐党外人士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班和参观考察活动。近年来,我们先后推荐党外人士27人次参加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党外人士培训班、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资助他们参加中央统战部组织、市委统战部组织的赴境外考察活动,赴革命圣地西柏坡、井冈山等地的参观考察活动。在校内,我们按照市委的要求,开展了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党外代表人士学习交流活动,组织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党外代表人士参观渣滓洞、遵义会议遗址等。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了党外干部的工作能力、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参观考察活动开阔了党外代表人士的眼界,并在革命圣地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党外代表人士受到了教育,同时使党委统战部加深了对党外人士的了解。
4.充分信任,大胆任用,使党外代表人士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任用干部问题上,我们对党内党外一视同仁,严格按照选拔干部的标准考察选拔干部,认真对待党外代表人士的实职安排。一是注意选拔政治素质好,具有管理能力的同志担任院系或机关处级领导职务;二是请那些业务水平高,在学术领域有影响的同志担任学校、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或委员,发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作用。三是请在学术领域有影响,责任心强,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志担任教代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或委员。
我校现有校级干部11名,其中党外人士1名,占9.1%;处级干部301名,其中党外人士46名,占15.28%。正处级干部中,党外人士8名,占6.9%;副处级干部中,党外人士38名,占20.5%。此外,在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名师中,党外人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是学校教学和科研一线的骨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高度重视选拔和推荐工作,为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我校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和举荐工作,积极推荐那些德才兼备、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参政议政能力强的无党派人士、民主党派成员到各级人大、政协中,到各级民主党派组织中任职,推荐他们作为政府部门的特约监督员、监察员、督导员等各类特约人员,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之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支持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大胆提出意见、建议,对他们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给予充分地肯定和大力地支持。
我校在各级人大、政协任职的党外人士有18人。民主党派成员在党派中央、党派市委任职的共有34人次。其中任民主党派中央常委3人,委员2人。在民主党派中央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等职务的有5人,担任委员的有5人。民主党派市委主委1人,副主委2人,另有市委常委3人,委员1人。还有7人分别在民主党派市委担任专委会主任、副主任,5人担任委员职务。他们在出色完成校内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工作,认真履行着参政议政、协商讨论、民主监督的职责。如民进成员、全国政协常委庞丽娟教授“关于农村费改税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关于关注西部教育问题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对策”等提案;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教授“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建议”,反映强烈,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并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采纳;民革党员董藩教授有关住房改革的调研报告、意见、建议先后得到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50余次亲笔批示;民建北师大支部时彦老师撰写的信息《建议老年病医院应纳入公疗医院》得到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批示;民建北师大支部主委王明召同志撰写的《建立化工企业反恐防范系统》建议上报后,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的批示。
6.充分发扬民主,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我校建立了联谊会制度,每年由组织部、人事处、统战部一起联合组织包括民主党派成员在内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外出活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及主管人事的副校长参加,通过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征求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定期召开有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的各种类型的座谈会、通报会、协商会,在有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事先征求民主党派负责人的意见,发挥民主党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二、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政治历练,理想信念有待加强
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大多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重大政治斗争的考验;缺乏艰苦环境和复杂条件下实际工作的锻炼;缺乏与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经历;对党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知之不多,对民主党派的历史也不太了解;政治敏锐性和面对大是大非问题的政治把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坚定信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2.缺少领军人物,社会影响有待扩大
老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例如启功、陶大镛、许嘉璐等,他们的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所在学校和所在的学科领域,他们是北师大的,也是全社会的。而在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中,缺乏这样德高望重、在全社会有影响的人士。
3.价值取向多元,政治热情不高
随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出国讲学和从事合作研究的机会增多,他们在获得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感受着中西方文化在多层面多角度的冲突和交融。面对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的相互碰撞和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一方面,他们喜欢使用逆向、否定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他们擅长独立思考,不会人云亦云;他们注重知识的更新,具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西方政治制度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同老一代党外人士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人价值目标趋于功利性,对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不感兴趣或热情降低。
4.科研任务繁重,无暇参政议政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后的岗位考核,使高校知识分子的本职工作负担加重,除了教学任务,他们要报课题、搞项目,工作任务繁重,即便是有参与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也有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
5.人员相对分散,管理培训有难度
学校的党外代表人士分散在学校的各个学院和管理部门,尤其是无党派人士,没有组织归属,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统战部组织理论学习、培训等活动也有一定难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教学科研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对参加理论培训不感兴趣。由于不能保证参加培训的人数,所以组织培训比较难。即使有上级部门组织培训,在推荐参加学习的人员时,有些人也以没有时间为由谢绝参加。
三、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将继续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是党外干部和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的第一责任人,要形成党委书记亲自过问,党委副书记直接负责,统战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各负其责、共同配合、相互协调的大统战工作机制。校党委把统战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和选拔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有关政策,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支持党外人士发挥作用,要针对不同人员的特点,营造一种尊重特点、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氛围。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切实做好我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2.加强政治引导,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认同感
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对我国现行政党制度是认同的,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民主观和政治观的影响,在一些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研修班,对他们进行世情、国情、党情及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教育,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通过引导,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正确,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增强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了解特点和规律,掌握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
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思想活跃,民主观念强,个性突出等特点。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就要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以及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关心、引导、教育、锻炼他们。为他们搭建发表意见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党委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加强交流与沟通,互增信任,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情况,并从中发现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对其中的骨干和代表性人物要做到心中有数。
4.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的动态管理模式
要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克服随意性。代表人士一经确定,就要以其今后上岗所必须要达到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参政议政能力为目标,制定培养计划。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不同的类别、层次,不同的成长经历,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中进行考察。一是要加强理论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二是要强化实践锻炼,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代表人士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考察活动,推荐他们到社会挂职,或安排他们到复杂环境和岗位上经受考验。三是要适时进行实职安排,对表现突出的党外代表人士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院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使他们把其学术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追求的实现与学校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成为与党同心同德的优秀管理干部。
5.做好选拔、任用和举荐工作,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体系。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做好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和举荐工作。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首先,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培养、考察的机制,要有明确的选拔任用标准,要敢于提拔任用党外代表人士担任各级各类领导职务,同时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其次,统战部要深入调研,做好与各分党委、党总支的沟通,全面掌握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做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优中选优。同时还要密切与党外代表人士的联系,在交往中做好考察工作。再次,学校党委要及时向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职能部门举荐那些已经具备政治及实职安排条件的党外代表人士,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成长铺设台阶,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