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部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之利,多解民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行政形成高度共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从群众利益需求和学校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集中力量为师生办实事。
一、加大资源拓展力度,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我校北太平庄校区实际教学科研用地面积不足500亩,教学科研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办学条件的制约已经成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党委决策推进了十余项基础建设项目,党委主要领导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推动施工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力促工程进度和质量提升。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党政班子同志多次到国家财政部、教育部汇报困难、争取支持。同时,多方协调沟通,大力推进昌平新校区建设,争取进一步扩展办学空间。
1.挖掘校内土地资源潜力
拓展教学科研办公空间。2010年,新图书馆大楼全面启用,增加建筑面积7.3万余平方米,极大缓解了教学、科研办公用房紧张状况;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借助于先进的设备设施,提供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加便利条件。目前,联合国农村教育与教师培训中心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又可以增加办公面积6000平方米。南院科技园一期孵化大厦及科技园后期工程建设已经竣工,启用后可分配建筑面积将增加1万多平方米。学校还将通过“建、买、调”的方式,多渠道增加教学科研用房。调整旧图书馆、南院综合楼等原有空间的使用功能。探索租购周边用房的可能性。不断盘活其他空间资源。
拓展体育文娱活动空间。2008年,邱季端体育馆提前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美国奥运代表团训练基地的适应性训练任务,为师生提供了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的活动中心。2011年,决策将旧体育馆改造成学生活动中心,为师生提供了可容纳800人的集会和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已成为学校举办大型活动的主要场所。
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益。在拓展办学空间的同时,按照“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公平、公正、公开,确保重点,超标收费,预留空间”的原则,制定详细的公用房分配及调整方案,下大力气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未来学校还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推动空间等资源的配置改革,建立有偿使用和院系分担机制,并建立使用效益评估制度,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益。
2.推动昌平新校区建设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在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建设新校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学校党委长期关注新校区建设情况,多次向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副书记王安顺等领导同志做专题汇报。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推进新校区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通过与市、区两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反复沟通,市规划委正式下达了《关于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控规”调整的批复》。2008年,新校区一期建设土地预审和《规划意见书》获得通过,开始着手进行征地等前期工作。2009年,《环评报告书》获得通过,一期建筑工程设计招标工作和地质勘察招标预审工作顺利完成。2010年,与昌平区政府签订了《土地划拨协议的补充协议》,并完成代征土地分类评审工作。2011年,新校区一期建设集体土地征地手续全部完成。2012年,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沙河新校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同志任组长,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同志、副市长陈刚同志、副市长洪峰同志任副组长,市委副秘书长傅华为总协调人,具体落实解决我校新校区问题。目前,昌平新校区G地块的征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获得了北京市专项补贴,2013年有望开工建设。
3.推动珠海分校办学体制转变
珠海分校是我校重要的办学资源,学校党委将珠海分校定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按照“资源国有、学校举办、市场运作、全新模式”的方针,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珠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验区。在珠海分校办学体制转变过程中,为了解决分校债务问题,我校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反复与珠海市沟通,商定由珠海市政府承接分校全部债务共11.83亿元,使珠海分校轻装前进。珠海分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由我校负责,为了保证珠海分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党委决策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珠海分院,并且派出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负责分校的行政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近年来,珠海分校的教学、管理秩序良好,为珠三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用愈加彰显。
4.加强校园环境治理
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期盼。在学校党委的决策推动下,学校加大力度进行校园环境的治理。
不断优化校园建筑设施,提高校园绿化质量。学校以建设“奥运之家”为契机,争取国管局专项资金1900万元,对全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家属宿舍楼的外立面进行了粉刷,整个校园环境焕然一新。每年对现有房屋道路进行修缮,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仅2012年就完成房屋、道路修缮120项,清洗顶棚和外墙4.4万平方米,进行基础设施维修维护、美化绿化及其他服务工作37项。
在有限条件下,千方百计改善校园交通环境。学校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出台了《校园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针对校园交通的巨大压力,改造、维修、增加校园交通道路设施,实施早高峰时段交通管控措施,校园交通秩序和整体环境明显改观。开工建设小东门停车场,2013年5月完工后可增加车位约230个。此外,学校党委还决策在西操场修建地下车库,进一步解决校园交通拥挤问题,目前已获得教育部立项。
努力保证工程施工秩序,减少干扰。在进行基础建设时,充分考虑工程对学生的影响,当工地位于或邻近学生区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工程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如将民工安置在校外、工地周围架筑围墙等。在宿舍楼改扩建工程实施前,学校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解答大家的疑问,并且根据同学们的建议,修订细化工作方案,着手制定工程干扰补助方案。
二、推进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的条件保障体系,做好条件保障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条件保障体系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在学校的十二次党代会上,将“实施条件保障工程”作为未来五年重点推进的“六大工程”之一,坚定了全校上下推进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的决心。
1.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对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创新的重大意义,积极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契机,努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推动数字化学习,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建设成绩显著。学校加大投入,增加对网上国际科研交流和国际教学活动的网络支持服务,保障网络科研教学直播流畅,支持院系所学术活动的视频交流和国际课堂网络实时互动教学。
推动数字化管理,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推进数字化应用系统和数字资源建设,建立了校内信息和校外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内外网信息的分离。全面推行了信息门户系统,为全校教师提供教学、科研、财务、资产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电子校务、信息集成与共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推动数字化生活,促进服务模式转变。积极建设基于校园卡的自助服务系统和设备,打造数字化学习生活环境。“一张表”工程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有力促进校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更新、整合、共享与公开。建设学校信息网络中心综合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智能化进一步得到提升。
2.落实校务公开制度
坚持校情通报制度。学校领导每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负责人、离退休人员、两会代表、学生代表通报学校情况,专题通报会达十余次。每年的教代会全体会议上,都要进行学校工作报告、学校年度财务预决算报告并接受代表审议,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还当面答询代表意见。学校党委非常重视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常委会专题会议,研究教代会代表提案,并责成相关部门落实。
坚持校领导联系院系、民主党派制度,与学生代表座谈制度。校领导每年都到联系院系调研,实地了解情况,为院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校重大决策、制度出台前,学校都会召开意见征询会,听取师生意见。学校主要领导还通过不定期的座谈会、书记·学生沙龙等形式,征求师生意见,改进工作。
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加大决策信息、干部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师生员工知情权。在网上公布全体校领导信箱,收集、解决和反馈师生意见。坚持网上公示制度,在网上对学校重要事项、重大活动、涉及师生员工切实利益的重要决策、干部任免和招投标的相关事项等进行公开公示。
3.改善校园生活条件
校园不仅承载着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同时也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生活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大提升师生们的幸福感,进而促进大家的工作和学习。在党委决策推动下,师生的用餐、住宿等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改善师生用餐环境。由于师生员工的数量不断增长,学校用餐面积逐渐紧张,师生就餐时非常拥挤,用餐环境亟须改善。为此,学校先后投入了近1000万元,完成了4个食堂的改扩建和设备更新工作,增加师生就餐面积2400多平方米,形成了四大餐饮区域。专项改造老专家餐厅和兰蕙餐厅,增加就餐位360余个,改善了教职工就餐环境。学生食堂实施“全天候开放”,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都可以用餐,错时就餐缓解拥挤。
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学校全日制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余名,但多年来学生住宿条件未有明显改善。学校党委决策建成学十六楼学生公寓,增加床位3000个,基本实现了本、硕、博“6-4-2”住宿标准。决策推进学生宿舍建设项目,2013年起在原西南楼、西北楼之间加建5层学生宿舍楼,在光仪厂位置新建6层学生宿舍楼,进一步缓解住宿资源紧张局面。后勤部门还对留学生宿舍进行装修,在宿舍楼设置“生活室”,更新本科生宿舍家具,为学生提供洗衣机等生活配套设施,学生的住宿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此外,根据师生的意见建议,学校调整教学作息时间,满足师生午休需求。针对教职工关注的二代子女入托问题,党委推动与海淀区签署合作协议,改建明光村今典小学校区为附属幼儿园分部。面对肆虐的流感疫情,党委果断决策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制定工作预案,保障了师生生命安全。
三、维护师生切身利益 积极提升师生福利水平
1.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
在取消福利分房和商品房价格不断上涨的双重背景下,教职工住房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学校党委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多次专题讨论、千方百计研究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具体措施包括:
盘活校内资源。利用校内已售家属住房,出台《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周转房管理条例》,为部分新进校职工提供周转房。决策推进乐育3楼翻修建设项目,经过努力争取,在原乐育3楼西段建设青年教师公寓已经批准立项,即将启动。
积极争取社会房源。为了让教职工能够买得到、买得起商品住房,党委牵头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社会房源。多次与北京市陈刚副市长反映问题,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在旗胜家园专门为我校安排239套定向安置房。通过与开发商艰难谈判,组织教师以优惠价团购学院派住房。党委主要领导找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汇报情况,请求帮助,协调解决京师吉地项目遇到的困难,最终组织教师以优惠价团购京师吉地住房。目前,正在与北京市政府沟通,积极争取在新校区周边建设配套住房1000套。
2.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
党的十八大和学校十二次党代会都提出了“收入倍增”计划,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是教职工享有学校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学校党委决策推动下,近年来,学校教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不断提升。
增加教职工收入方面:增加工资。2010年,为应对物价持续上涨,为退休教职工涨工资。从2013年1月起普调岗位津贴,教职工津贴补助每人每月增加1000元。增加业绩奖励。研究通过了《“985工程”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4年)和《“985工程”建设项目支撑队伍岗位补贴实施办法》,2012年投入资金超过1.2亿,提高业绩奖励和人才培育力度。发放各类补贴。2008年出台《北京师范大学教职工住房补贴调整实施方案》,对住房未达标且未享受购房政策优惠的职工实行新标准补差,发放住房补贴,涉及教职工2000余人,金额8000余万元。2010年,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年终为每位教职工一次性发放2000元生活补贴。2011年,投入3000多万元,每月额外为教职工发放近600元的生活补贴。2012年,发放节日补贴1600万,教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提高教职工福利方面:增加住房公积金投入。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从10%提高到12%,把“职务补贴”中新增部分也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范围,目前学校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额已位于北京高校中上游水平;为全体教职工了办理住房公积金联名卡,方便教职工查询和提取公积金。实施供暖费补助改革。供暖费“暗补”变“明补”,为所有在编在职员工、离退休教职员工和校聘人员发放供暖费补贴。加大医疗经费投入。购置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努力保障师生健康。2011年开始,将职工校医院取药自付比例由20%降为10%。2012年医疗费支出达3957万(国家补贴2800万,学校补贴1157万),比2011年增加约400万。
关注离退休教职工群体:核对离退休老同志住房信息,发放住房面积差额补贴。创造条件,解决离退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问题。为离退休教职工注射预防流感疫苗。解决空巢老人实际困难,与北京999救助中心签订协议,免费为离退休老同志家庭安装智能电话报警器,保障老同志生病时及时得到救助。2005年开始,建立离退休教职工困难帮扶补助基金,每年发放困难补助40余万元。
3.提高学生资助力度
学校党委始终关心学生学习成长,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多渠道缓解学生生活压力。
落实奖助项目。积极争取社会资助,通过教育基金会筹资设立奖助学金50余项,2012年资助学生900余人次,资助总额逾220万元,人均资助额为2400余元,对学生学习生活起到了很好的扶助和激励作用。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奖助政策,设立临时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校内资助项目。2012年,国家、社会、学校各项资助达到1982人次,资助金额总计726余万元。做到“应奖即奖、应助尽助”,没有一名贫困学生因经济原因影响学业。
发放餐饮补助。为克服物价上涨的不利影响,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设立物价平抑基金,维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不变。筹措资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发放饮用水、洗澡、电话费专项补助,降低学生的经济压力。
实施“就业困难学生援助计划”。对灾区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身体残障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提高学生补助。在现有学生补助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研制学生待遇提高方案,提高补助标准、奖学金助学金、助教助管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