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位一体”推进廉洁文化建设(1 / 1)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的有力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和师德传统,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健全了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新机制。

一、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做到“严、细、实”

建章立制,确立规范,探索“德”与“廉”合一的长效机制。北京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就重视以道授人,以德育人。1903年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就明确指出,修身伦理“为培植人才之始基”,并制定《教习注意条规》、《讲堂条规》,对教师言行提出明确规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继承源远流长的师德传统,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更加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20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活动;1997年,出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道德规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行为准则》,对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规范要求;21世纪以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师德建设的局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把师德纳入教师培训和考核体系,在教师的聘任、考核、晋升、奖励上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为进一步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学校制定了《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北京师范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规则》,对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零容忍”。规章制度为师德建设提供了法规性基础。

从严要求,深入细致,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在落实规章制度上,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严字当头,重在实效。每一学期,校领导都带头开展教学巡视,期末进行考务巡视。学校对教学和考试中发现的教学事故进行严肃处理,并在一年内取消责任人参加评奖、评优资格,如某学院负责人因教学事故被学校通报批评。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还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并进行教学评价。为了督促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学校实施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行网上评估,学生对师德师风的总体评价每年都在4.5—5.0分(5分制)之间。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和成长发展,学校从1991年起就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至今已举办十三届,各院系青年教师全员参与,覆盖学科面广,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学校半数以上专任教师都参加了此项比赛,从这里也成长了一批全国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

二、坚持典型宣传和主题教育相结合,做到“以点带面”

师德师风和廉洁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反面的警示教育,更需要典型引导的示范效应。北京师范大学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家的神圣使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点带面,注重树立师德典型,促进教师为学与做人的统一,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

北京师范大学有一批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是莘莘学子学习的榜样,也是青年教师效仿的楷模。学校注重发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带动作用,从2000年开始,学校推出“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评选;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又开展了“十佳党员教师”、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典型人物。近年来已有近两百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的教育理念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共产党员史革新身患重症,在放疗期间,仍然拖着孱弱的身躯认真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将近100万字,他用“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朴素理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

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既需要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也需要在实践锻炼中砥砺成长。学校坚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实行新任教师助教工作制度,新教师必须担任一门课程的助教工作或者选择观摩1—2门课程。学校还举办师德建设论坛、师德建设座谈会,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积极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举办“国情考察、理想教育、智力支教”三结合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非常注重师德师风的传承,深入开展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育,通过开展“与中小学名师、校长面对面”、“理想、诚信、责任主题教育”、“未来教育家自我成长营”、“国际视野拓展计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免费师范生在活动体验中进一步培养爱心、感恩心和社会责任感,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按照协议到西部中小学任教,投身中国基础教育的振兴事业。

三、坚持把践行校训与廉洁文化相融合,做到学行统一

北京师范大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百余年来,形成鲜明的大学气质和精神品格。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即“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是对中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的现代诠释,是对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高度概括,强调学与行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廉洁”是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的应有之义。

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开展校训精神大讨论,将传承大学文化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融入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全过程中。学校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大学文化内涵,将“廉洁”作为重要内容,将其蕴含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在推进大学精神建设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校每年组织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结合学校重点工作,着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治学·修身”系列学术论坛,举办未来教师素质大赛,开设励耘文化沙龙,举办“品味经典 沐浴书香”读书节活动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引领校园文化,使之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加强师德师风和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深入、细致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将在借鉴和学习兄弟院校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