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以“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生党建工作”为目标,着力加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把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列入学校“五年工作规划”,列入“党建创新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统筹规划,成效突出。
5年来共举办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9期,培训合格入党积极分子12387名,40%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约4900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理论武装为先导,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坚定信仰需要先进思想指引,伟大实践依靠科学理论领航。学校党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牢牢把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向。
一是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把握重大理论创新的重要时机,抓住国际国内重大历史、政治事件,深入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十八大代表进校园”、“纪念建党90周年”、“弘扬雷锋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以课堂教育教学为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综合运用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情景式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坚持对大学生最关心、最敏感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解读,切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系统开展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高水平的理论学习辅导报告,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对大学生开展针对性强的入党教育,使他们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实现理论学习有教材。学校党委书记每年牵头组织编写《新生入党导航》,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入党指导。坚持每学期为入党积极分子发放《理论热点面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学习资料,推荐理论阅读书目。做到理论学习有辅导。建立以组织员为主体、班主任辅导员、优秀教师共同参与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制度,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理论学习和入党辅导,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加深他们对党的认识和感情。坚持理论学习有引领。每年结合社会热点确定一个主题,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十八大代表、奥运金牌得主、知名院士等先进典型人物和优秀党员为大学生作报告,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和言传身教,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向党组织凝聚靠拢。
三是坚持文化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使之转化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组织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文化名师于丹教授等,与师生共同探索新时期教育责任与文化使命,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通过开展汶川抗震救灾、赴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评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等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参与活动中深刻感悟真善美的真谛,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校党委积极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升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培训手段,拓展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建网上党校,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拓宽学生业余党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满足更多学生追求进步的愿望。网上党校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内容标准化、手段网络化和规模扩大化。尤其是网上测试环节,在全国高校首次实现了党校培训考试的无纸化。该网站2007年获得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的“十佳思政类”网站。
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增强培训吸引力。坚持变灌输为互动、变单一为双向、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党史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党员先锋论坛”、寻访优秀党员、主题参观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入党积极分子在生动有趣的活动氛围中,了解党的历史,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增进党的感情,实现党课学习“入眼、入脑、入心”。
三是创新自我教育形式,提升培训实效。组织新生党性修养提高学习小组、马列主义原著读书小组、“雷锋精神研究会”、“形势与政策”小组等定期开展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成立理论宣讲团,通过体验式、参与式、团队式的方式引领入党积极分子宣传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组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一帮一”和“学长计划”朋辈互助活动,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着力丰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
实践出真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们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重要载体,丰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是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将“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社会需要、就业导向”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基地化、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实施“百千万实践育人工程”,每年至少组织100支寒暑期社会实践队伍、1000名学生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其中的主力军,活跃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
二是主动做好志愿服务。每年至少有1万人次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覆盖基础教育、爱心服务、绿色环保和志愿讲解等多个工作方面。入党积极分子深入开展“三进”活动:进社区,做好志愿服务;进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调研;进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中小学义务支教。在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国庆活动等重大事件中,我校学生积极参与、奉献力量,以出色的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巨大荣誉。
三是积极参与合作共建。2007—2010年,我校与密云、大兴实施“校县(区)联手,共育英才”合作共建活动。这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4年来参与共建活动的入党积极分子5000余人次,惠及近万名中小学生。近5年,近80个学生党支部成功申报并组织实施了北京市“红色1+1”共建项目,近1000名入党积极分子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
四、以科学制度为保障,着力夯实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基础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我们积极构建科学合理、务实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党员发展质量。坚持把发展大学生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上,注重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从思想上入党。建立“推优入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订《推优入党工作手册》,在党的知识培训、综合测评、群众调研、民主推荐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择优推荐;明确各项考核权重,实施标准量化测评,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分,确保“推优入党”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在党员发展的人选标准、操作流程、手续材料等方面下工夫,规范程序、严格把关,提升党员发展与转正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加强体系建设,确保合力育人。建立完善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建立基层学生党组织自发组织创新活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工作管理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加大投入,建设了一支以组织员为主体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提供了坚实的队伍保障。完善了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定量考评机制,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学生党员发展作为院系所学生工作年度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权重,强化了各院系所对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视。
三是注重强基固本,确保可持续发展。以创先争优精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积极拓展学生党组织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探索学生党组织的规划设计、建制方式和调整方法,推动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实验室中,实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形成分年级横向设置和按专业纵向设置相结合的模式,扩大了学生党组织的覆盖面。建立学生党建活动室暨朋辈辅导室,创建党员先锋示范岗,健全党内激励帮扶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