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学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勇于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使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高校要坚持文化育人,在培养造就高素质文化建设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学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才,一直以来,大学坚持文化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每个环节,引领校园思想文化,使之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当前,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多变性、开放性对大学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爱国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用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的道德风尚,使大学生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各种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案例教学深化学生的认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切实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弘扬“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一流大学建设。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也是高智商、高情商、高科技创新型人才汇聚的领域。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而文化竞争取决于人才。全会提出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1世纪是文化创意经济时代,人才资本是文化创意产业最核心的资本,教育具有推动创意经济的功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汇聚的优势,推动文化经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蓄积后备人才力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文理基础学科的优势,借助地处文化之都的资源和条件,把文化创意研究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新的生长点,成立北京京师文化创意研究院、宇一艺术研究中心等文化创意研究机构,搭建全新的实验平台,培养具备良好艺术功底的艺术修养尖端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二、高校要坚持文化引领,在创造生产文化产品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通过文化的积极引领,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塑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
高校是知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学科、人才,能够不断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社会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但功利化、低俗化的问题较为明显,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拥有的文化建设资源和潜力是巨大的,而且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有助于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文化自觉,源源不断地将大学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传递到社会,这对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民族素质和道德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不仅要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还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文化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近年来,学校鼓励师生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研究与创造相结合,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激发师生的文化创造热情,孕育产生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和社会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艺术与传媒学院张同道的纪录片《小人国》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了一部关于人类成长的童话,是一部“为家长揭秘真实的孩子,为成人打捞消失的童年”的纪录片,荣获了四川国际电视节纪录片“金熊猫”奖。文学院梁振华曾任《密战》、《新青年》、《大三峡》等近百部(集)影视作品的编剧、总撰稿与撰稿人,编剧的电影故事片《美丽的村庄》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现代大学不仅要推进知识创新,而且要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做出创造性转化的贡献。作为高校文化产业主力军的高校出版社,对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出版社本身通过改制转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注重突出市场意识,将高校学科优势和文化产业优势转化为扩大社会文化市场份额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生产出高质量、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需求的教育文化产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以“打造人类精神文化精品,引领国内教材教辅潮流”为出版宗旨,坚持基础教育教材出版发行为特色和品牌,出版图书9000余种,发行量达10亿多册,出口图书近千种,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我国每年有数千万中小学生使用北师大版的各科教材,其出版品质赢得广泛赞誉。
三、高校要坚持文化创新,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大学是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熔炉,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思想库、智囊团,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在大学,要适应学科综合渗透的发展趋势,创新学科体系,既要扶持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也要保持基础学科的优势,加大直接服务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力度,保证学科体系可持续发展;要创新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深入回答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交流,为世界学术思想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抓住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契机,努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体例完备,及时反映当代最新中国通史研究成果,具有独到的理论建树,被誉为“20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古籍所历时16年编撰而成的《全元文》,被誉为“20世纪初古籍整理的辉煌成果”。经济与资源研究院李晓西教授主编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视为中国提供给欧盟等国家的官方文件,在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商务部的高度评价。
大学是文化生产、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实践创新。北京师范大学遵循文化建设基本规律,坚持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渗透教育,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打造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大学生电影节、“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白鸽青年志愿行动、红色“1+1”学生支部与农村党支部共建等,这些文化品牌被推广成为高校和社会的文化品牌,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学校创新文化载体,建设数字文博馆、数字民俗学博物馆,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展现中华文化,推进文化研究。
四、高校要坚持文化交流,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上能够创造一套引领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提高中华国际文化影响力。
大学是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承担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责任,是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要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推进跨文化交流合作,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和咨询平台。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迄今为止,已建立6所孔子学院,与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及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成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校实施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依托中文学科雄厚实力,以项目建设为纽带,着力建设一个高起点、多领域、跨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传播中国文学与学术思想。北师大每年招收两千名左右的留学生,举办留学生文化节,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增强各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刘川生,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