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后进生身上,而忽略了对优秀生的教育,总以为优秀生的学习自觉、求知欲强、成绩突出、遵守纪律,很“安全”,不会让老师担忧。而事实证明,对优秀生的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很多时候,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放松对他们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优秀生的管理教育也必须加强。
一、优秀生的界定
优秀生一般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比较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是骨干,是班主任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同学中有威信、有影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往往容易忽视他们身上的不足与缺点。如何发扬优秀生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并起到以点带面的榜样力量呢?这是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优秀生易出现的心理偏差
优秀生的优点、长处是主要的,但是不当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优秀生尚处于发展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自身必然存在弱点和不足,甚至产生心理偏差。
(一)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
适度的好胜心理,不仅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进取,而且也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动力,争强好胜是优秀生保持自己领先地位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争强好胜心太强,超过一定的度,就容易出现过重的心理压力,给个体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许多优秀生在能力、成绩和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他们的争强好胜心比一般学生强,突出表现是凡事总想和同学比高低,恐怕别人超过自己,无形中背上了“保优秀”的心理包袱,使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紧张焦虑的情绪时常发生。他们很在意他人的评价,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评价,但又听不得反对意见,对自己和他人及周围环境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因此在行动上就会过于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稍微做得不够完美,心里便惴惴不安,觉得没有成就感。受上述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成就却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病,其结果是不仅影响着优秀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成绩,导致其更为强烈的紧张焦虑,一旦出现这种恶性循环,其后果不言而喻。
(二)爱慕虚荣、嫉妒心强
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是为了显示自己优越,以赢得他人尊重所表现出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倾向。有些优秀生由于“家里受宠,学校被捧”,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形成了较强的虚荣心,喜欢听表扬,反感别人指出不足;加之优秀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盲目自信,过分爱面子,特别是当外界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容易诱发虚荣心理。
优秀生往往有着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这使得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赶超自己,因而在优秀生群体中,嫉妒心理的表现较为突出,由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等不健康的心理很普遍。他们总想抑制他人,发展自己,甚至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有的优秀生白天在同学面前纪律散漫(睡觉、乱讲话、干扰他人学习等),晚上回家拼命学习;有好的学习资料不愿借给旁人,搞知识保密;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发现某个同学超过了自己,受到了教师的青睐,就进行挖苦讽刺、恶意诋毁,甚至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行为等。
(三)自我中心、心理闭锁
现实中,优秀生一直是家长的骄傲、老师的宠儿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这些因素极易诱发优秀生的优越感,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傲慢自负的心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愿意对老师评头品足,对成绩差的同学更是不屑一顾。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喜欢发号施令,很少顾及他人的兴趣和感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有的优秀生恃才倨傲,不可一世,在跟别人谈话时,容不得别人插嘴和批评,话题总要以自己的为主,在听取别人的谈话时却毫不专心,喜欢随意打断。
有些优秀生在家任性、懒散,不尊敬长辈,不体谅别人的辛苦,不珍惜别人的劳动等。
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优秀品牌”,很少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交往,喜欢独处,讨厌集体活动,出现明显的人际沟通不良现象,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进入新的环境后,原来的优势消失了,又没有主动交际的能力,就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交退缩的心理,进而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行为更加怪僻和偏执,严重的甚至形成人格缺陷,直接影响其成长进步。
(四)心理耐受力差、易产生失落心理
心理耐受力是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予失常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经受生活考验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在学校和家庭中,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优秀生都是被当作重点保护的对象加以呵护,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事情包办代替,过度溺爱、过度照顾,剥夺了他们经受磨炼的良好环境。所以,一旦遭遇偶发的挫折和失败,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目标定位,特别是曾经使他们引以自豪的学习成绩出现下降、优越地位丧失时,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伤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甚至转化成极端的自卑心理。有些优秀生为了证明自己依然是优秀的,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实现证明自我存在的愿望。[1]
三、优秀生的教育策略
优秀生心理偏差的产生,是其自身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其身心健康的产物。优秀生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往往是一个集体重要的“支点”,这样的支点的缺失,必对整体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应该时刻把优秀生的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并常抓不懈。
(一)正确认识,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有的班主任往往只看到优秀生的优点,而忽视了他们的缺点,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即使有时发现了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又担心矫枉过正,便有意无意地袒护和遮掩。但是不要忘记优秀生也是孩子,成绩好不代表心理健康、没有问题。同其他学生一样,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优秀生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需要老师的关爱与帮助。任何漠视、忽视优秀生身心发展的行为都是不恰当的。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优秀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性,优秀生不同于一般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优秀,这些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他们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善于理解,有独创性;勤奋,有进取心,具有排除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活泼开朗,组织能力强等。这些孩子由于表现突出,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与尊敬,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这种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教师要充分认识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这种特殊性,并根据其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如对优秀生的成绩和贡献,要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但表扬的次数不宜过多,方式上要掌握好分寸。
另一方面,班主任教师应把每一个优秀生都看做是普通的孩子,对他们不能特殊相待,应该提出同样甚至更高的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和出现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严格要求和及时批评,能引导优秀生在更高起点上进步,真正形成个人的优势和对集体的价值,同时赢得老师的信任和同学的尊重,而放松要求和无原则的袒护才是对他们不负责任。当然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严而有方,严慈相济。[2]
(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引导
从整个优秀学生的群体分析,有稳定型和摇摆型两种表现形态。稳定型的优秀学生,也可以称为“双优生”,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好。他们的思想基础比较牢固,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既定目标,一般不易发生动摇,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自我修养比较好。对待这部分优秀学生,在管理教育中要注意引导,使其思想境界不断有新的升华。摇摆型的优秀学生,更多表现为学业的优秀,其实他们的思想认识并不清晰、学习态度未必端正,他们之所以要求上进、努力学习,一般是因为某种目的,或者某个人。所以,一旦受到一些挫折,目的和愿望没有达到,或者赖以进步的动力不存在了,思想就会出现波动。对这部分学生要注意调动积极因素,帮助他们端正争当优秀生的动机,引导他们向稳定型发展。在管理教育中要研究工作方法,以鼓励为主,批评要恰当、适时,允许反复,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应从基础抓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不宜过高,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
(三)不断激励,培养挫折承受能力
优秀生的成绩优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过去、现在优秀不代表永远优秀。班主任要提醒优秀生在鲜花、荣誉和掌声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告诉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回报社会;要学会“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力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使自己更优秀。同时,还要使优秀生懂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道理,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让“优秀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不要陶醉于眼前的暂时的成绩和成功,要引导他们及时调整情绪与目标,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继续前进。同时,许多优秀生因为缺少生活的磨炼和失败的考验,一旦遭遇学习中的挫折或者打击,就会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因此,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安排耐挫折教育,设计恰当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人为地设置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从而让优等生在活动中增强抗挫能力。[4]
(四)期望适当,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使学生感到一种莫大的信任,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力量。但一些优秀生却往往因被大家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对自己限制较严,不敢放松自己,心理自由度较低。心理学研究认为,老师转变传统观念,并适度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是消除这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平时教育中,班主任就应该对那些无损于其人格和健康成长的缺点与不足,尽可能宽容地将其“最小化”并淡然处之,在严格要求中适当降低期望,并给予关爱和鼓励,引导这些优秀生从偏爱和过重的压力下走出来。
优秀生的不良心理或行为,多与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看待自己的成绩有关。因此,教师还要做有心人,时刻关注优秀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变化,从中发现他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缺陷,引导他们: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看待外界的期待和评价,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②认识到“好学生”应是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既要关心学业成绩,更应重视品德和个性的健康,不能过分地迷恋分数;③树立正确的成败观;④合理地调适自我,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换言之,教师要不断提升优秀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优秀生由一个受教育的客体转化为善于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把他律和自律统一起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最终解决自身遇到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达到人格的完美。[5]
[1] 刘日善:《优秀生的心理也不容忽视》,载《才智》,2011(2)。
[2] 牟宗明:《让优秀生“去瑕成瑜”》,载《新课程(教研)》,2010(6)。
[3] 董志伟:《优秀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载《河北教育》(综合版),2008(9)。
[4] 张兴:《班主任工作中的个别教育》,载《教学与管理》,2001(11)。
[5] 马学果:《学优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对策》,载《教学与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