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我们的原则是:既依靠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推动集体的前进”。由此可见,个别教育同集体教育是相辅而行的。班集体中的个人都是有个性特点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成绩、状况也都有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出发,搞好个别教育,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不断扩大先进面,缩小后进面。[1]
一、个别教育的概念
个别教育是相对于集体教育而言的,是班主任以个别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个别教育是触及个人的内心世界、解决特殊问题、充分挖掘潜在因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在工作中强化个别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与途径。
二、个别教育的作用
(一)个别教育针对性强,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在班级教育中,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有的自觉自律,无须提醒;有的懒散拖沓,需要告诫;有的遇事敢打敢冲,不计后果;有的内向沉稳,遇事有主张;有的善于思考;有的擅长手工;有的喜欢文体活动;有的则喜欢读书写作……每个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有优有劣、形形色色。班主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需要及独特问题,遵循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要求,进行一对一、直接的个别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有针对性的“养料”,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时候给学生最需要的支持,因而也就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二)个别教育体现了对个性的尊重
现代教育趋向个性化,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特别提出,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这说明国家从高度上、从制度上认可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个别教育在形式上多使用个别接触的方式,是个性化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这种“个别接触”让学生个体由于享受到老师“独一无二”的关心而产生快乐、幸福、满足和亲近感。同时,个别指导是一对一地、用单独做工作的形式展开的,它会形成对学生心理保护的空间,使得他们的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不被张扬,他们的自尊心、面子因而不会受到伤害。这样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好处,也使学生愿意向老师说真心话。
(三)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必要补充
目前,我国的学校仍然以班级这种集体教育的组织形式为主。集体教育的长处显著,然而弊端也是突出的,最大的不足是整齐划一的集体环境容易挤占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人享有的物质和精神空间越来越大的条件下,人的主体作用、个性优势逐渐被张扬,因此班级授课制在今天已不能完全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了。尤其我国的部分中学存在一些超大班级,一个班学生多达六七十人,在这样的班级中,属于学生个体的空间(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非常小,这种情况下的因材施教只是一句空话。目前虽然在一些大城市,在一些有条件的小学开始试行了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30人左右,给每个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更多享有老师关怀、指导,得到同样多的教育活动锻炼的机会,但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完全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与需求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育也是对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弥补。
个别教育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呈现弊端。例如:个别教育使用过多时,会占用教师大量时间,消耗教师过多精力,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又如:个别教育不当,可能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使学生厌烦,也使教师对自己或学生丧失教育信心。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合理、恰当地使用个别教育才能使其发挥作用。[2]
[1] 曹世国:《班主任工作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载《中国西部科技》,2011(6)。
[2] 马会梅:《学生个别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载《中国电力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