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 / 1)

班集体的功能很早就为一些教育家们所认识。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班集体中不用任何专门的办法,就可以发展关于集体的价值,关于集体尊严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能经常感觉到集体影响力的存在,有时它甚至可以产生教育者无法想象的教育影响。但是只有当我们能科学地分析和认识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时,才可能有意识地、有效地发挥班集体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是指班集体对其成员发展所产生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所谓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文化等。但对学生而言,学校中的班级无疑是促进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和途径。在班集体的建设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文化知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态度、动机、行为习惯等,并形成与社会一致的价值倾向,以便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美国著名学者帕森斯在其所著的《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一文中,对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这样阐述的:“所谓社会化功能意指学校班级具有培养学生个体人格、使其在动机和技能方面都胜任成人角色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义务感与能力的培养两部分。义务感本身含有两个层面,即履行广泛的社会价值的义务感与在社会结构中承担特定角色的义务感。能力也含有两个层面,即承担个人角色所需技能或能力及同他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1]鲁洁教授在其所著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对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作了如下概括。[2]

(一)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班级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在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理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目标、集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确立科学的知识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符合社会期望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年青一代成为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

(二)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年青一代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班级教学目标的规范性,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以及教学过程的简约性和可控性,是学生学习社会经验、获取社会活动知识、技能的独特条件。班级教学改革的深入、班级教学过程的社会化、潜在课程的开发、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一体化,为学生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三)教导社会规范、训练社会行为

班级的教学、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交往中展开的,而群体中的人际交往和关系必然形成相应的组织、制度和规范,如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学习秩序、纪律、学风、班级气氛,加之班级的传统、舆论、仪式,直至学生之间使用的特别的语言、行为方式、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等,都在传递着社会规范,对学生具有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培养社会角色

班级为学生的角色学习提供着多方面的条件。班级的组织目标规范、班级舆论对每个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角色期望,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态度、成绩以及教师和伙伴的相应评价决定了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伴随着班级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和小组学习活动,以及班级其他集体生活,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情境,为学生积累交往经验、学习变换角色、提高担当角色的能力,提供了锻炼和体验的机会。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班集体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任何外在的社会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的内化,才能发挥出它在学生身心发展上的独特价值,才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形成其特有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班集体对儿童的个性化功能表现为,“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遵照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影响为媒体,通过儿童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儿童的个性。”[3]班集体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学生个性的两个重要表现。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班级是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场所,班集体是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重要教育资源。学生只有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班集体中,才能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集体中的一员,而且是集体的主人,从而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摆正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集体中的他人、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也只有在班集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当学生把自己当做了集体的主人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集体的活动和集体的建设中,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为了集体的发展勇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在班集体中,不仅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升,而且主体能力也得以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二)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培养学生发展的独特个性

学生发展的独特个性表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不仅受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影响,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更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班集体作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心理环境。在班集体中,通过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集体舆论和集体风气的作用下,尤其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学生的个性才华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也只有在健康的集体生活中,外在的社会要求(如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在活动的作用下,转变为学生个人品质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学生个人的独特性。班集体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个性的舞台,帮助不同的学生开发其内在的潜力,以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个性。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蕴含于个性之中,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人的创造性是其主体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它是人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班集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班集体不仅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集体生活中,在宽松、宽容的气氛下,缺少了强制和约束,而且得到了鼓励、赞赏和自由,学生的创造性将会获得充分的发展。尤其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激发,个人的创造潜能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随着学生创造性的不断发展,其个人价值也将得到逐步的实现。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成为真正的人”。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的要求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通过评价他人、与他人的比较不仅学会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而且作为班集体的主人,他们在班集体中学会了自我管理,提高了自我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班集体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初表现。只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才能进行自我体验,进而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班集体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参照群体。由于集体成员间的关系是亲密的、融洽的,就使得集体中的成员往往以集体中的其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在集体性的互评、自评等评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恰当地评价自己,正确地看待个人的自我存在价值。

(二)班集体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

随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能力也会逐步发展起来。班集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它能引导学生从现实的感受中逐渐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班集体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得到别人的重视或尊重,而且学生通过集体内的相互情绪感染,使自我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班集体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和优良的班风,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最佳环境。它不但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而且能够时时激发学生不断地依照组织的发展要求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使其符合班集体的需要。再加上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个体逐渐从“他控”向“自控”转化,自己的事情更多地由他们自己去做,这无形中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能够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在班集体里提倡同学们互相监督也有利于学生个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因为在监督别人的同时必须首先做到自我控制。

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教育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所面临的情况和环境极其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开发团队应变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因此,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意义十分重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特别关注“合作精神”的教育,“注意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包括培养社交能力,有效使用信息工具能力,理解并与他人共处合作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中,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环境,对于养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不可缺少的外在因素。

(一)班集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

学校是以班集体为单位,每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团体。一个优秀、和谐的班集体必然就是一个有着团队精神的高效团队。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学生,受良好的班集体氛围的影响,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认清自己对团队的责任和义务,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小集团主义思想,形成团队合作观念。

(二)班集体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情感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学生在其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尊卑之分,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集体的主人,他们都对班级的发展负责。生活在班集体中,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存在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沉浸于人与人之间互爱、互让、互助、合作的浓浓氛围,体验和感悟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这些情感的体验将有助于学生融入集体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班集体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行为

团队合作精神不是嘴上喊出来的,而是一种实干精神,它要求团队成员不讲空话、套话,不摆花架子,一步一个脚印,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在班集体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自觉地遵守团队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团队的发展,个人必须根据团队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言行,从团队的利益出发,自觉融入团队中去。通过班集体的活动,学生之间密切合作、配合默契、共同决策、相互协商,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共同奉献的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行为。

什么是团队合作[4]

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团队合作能力从初级到高级的具体行为表现:

[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37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鲁杰:《教育社会学》,40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鲁杰:《教育社会学》,41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杨毅宏:《世界500强面试实录》,4~5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