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PACTE认为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也是双语者具有的能力,不是译者所特有的;一个译者所特有的能力包括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基于以上认识,他们将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三个单项能力成分作为研究的重点[1]。
尽管在西方学者提出的各种翻译能力模式中,语言能力都是翻译能力构成的一个必需成分(见第三章),但是包括PACTE小组在内的不少研究者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西方一些翻译培训项目大多要求申请者的双语能力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课程设计者认为翻译培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技能而不是语言能力。西方翻译教学一般认为进入翻译项目学习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不成问题[2]。这是因为学习者如果在外语水平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攻读翻译项目,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学习翻译技能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语言学习。“如果学生还没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对外国的文化、社会缺乏了解,这时试图培养他们的翻译能力等于让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孩子去学跑步”[3]。
但是认为学生在进入翻译项目之前,他们的语言能力就已经达到了熟练程度,达到了进行翻译培训的基本要求,这还只是一种理想假设。Pym指出,在西班牙,尽管不少学者认为学生进入翻译培训项目之前就已具备了较高的语言能力,但实际情形却是开设翻译课程的院系由于社会或政治等各种原因在招生时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认为“翻译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仍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方法;如果坚持学生在学习翻译之前就完全掌握了外语……意味着教翻译的教师面对的只会是空无一人的教室”[4]。Snell-Hornby也指出奥地利维也纳翻译学院在学生进入翻译项目之前并没有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只要有中学毕业证书就可以申请读大学,许多希望进入翻译项目的学生在中学并没有达到一定的语言能力(包括他们的母语德语)。这些学生如果立即转入翻译专业的学习会遇到语言上的困难。根据这一现状,Snell-Hornby建议未来的课程设置包括一个一年或两年的语言培训项目,旨在使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译者的学生在正式攻读翻译学位之前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5]。Li根据自己在香港的翻译教学经验指出,那种认为进入翻译项目的学生语言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熟练水平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语言培训才有可能成为有能力的译者。翻译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后不能很快地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不是由于他们缺少翻译方法和技巧上的训练,而是由于他们的双语能力的欠缺”[6]。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运用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那么他的翻译很难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许多使用翻译人员的单位强调培训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证明了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在欧盟招聘译员的一份文件中明确写道,译员候选人可以没有翻译教育的背景,但需要持有大学毕业文凭、精通母语和掌握欧盟两种官方语言[7]。Bergen非常重视语言能力在翻译能力构成中的地位,认为语言技能在发展翻译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说:
就“双语能力单项成分”(PACTE 2005)或“至少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G?pferich 2008)而言,只有寥寥无几的译者认为自己具有完全的双语能力,绝大部分译者都仍然是某种程度上的语言学习者。翻译专业的学生当然更需要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这样,译员培训经常有教学和翻译的双重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母语和工作语言的语言技能。所以,任何翻译能力习得模式需要考虑到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发展[8]。
在从母语翻译到外语的译出翻译活动中,语言能力在翻译能力中的核心地位更是明显。从母语翻译到外语的主要困难在于表达,翻译能力的水平与译者的译语语言水平紧密相关。勒代雷(2001)和Cao(1996)都认为在二语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是决定译语水平的重要因素。“语言B翻译取决于译者的语言水平”[9];“决定译者是否翻译到母语或外语的标准应该是译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真正水平,而不仅仅是他所翻译的语言是母语还是译出语”[10]。
中国从事一线教学的翻译教师和学者对语言能力在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也有深刻的认识和阐述。单其昌指出:“无论英译汉或汉译英,都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汉英翻译尤为如此……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低,别的条件都具备,他只不过具备了全部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三十,还是不能进行翻译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英文水平较高,那么他就具备了翻译条件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说,英文水平的高低是搞好汉英翻译的关键”[11]。对于上面的观点,杨晓荣非常认可。她进一步阐述道:“有了这‘百分之七十’,其余‘百分之三十’才能发挥作用,翻译训练也才有效果。如果满篇都是语言错误,翻译水平的提高从何谈起?”“翻译能力的基础和主体还是语言运用能力或语言潜能……具备了这种潜能,很多技巧就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处理方法,甚至可以不必讲授。”[12]孙海晨也指出:“如果没有足够的中英文水平,尤其是英文水平作为基础,无论对汉译英的原则理解多么透彻,学了多少翻译技巧,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原则可以很快地理解,技巧可以通过机械的训练得以速成,语言表达能力则靠多年的学习积累,无捷径可循。”[13]
对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系本科生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门汉译英课程:国粹文化英译和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几乎100%的同学都认为汉译英的难点在于英语的表达。下面列举部分学生的意见:
(1)英语词汇缺乏,组织语言方式不够多样化;
(2)对英文的掌握不够,如词汇、语法、结构等;
(3)汉语中有时很短的词含义却很丰富,用英语难表达,因为汉语毕竟是母语,所以会轻松些,英语表达和用词会有困难;
(4)对英文掌握不够好,很难理想地表达出来;
(5)相对来说很难,汉译英总是做成“解释”,要准确翻译不容易,而且毕竟英文水平也有限,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
(6)英语的选词比较困难,需要反复比较;
(7)因为英语不是母语,而字典上的解释又很有限,所以很费力;
(8)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汉语原意,也是难点;
(9)汉语用词生动,英语用词较为单调,每次翻译成英文时,生动性就降低了,如何保持原来的风格,并没有太好的掌握;
(10)因为英语文学作品读得太少,所以很多原理、英语文学语言特点都不太懂,并且写出的语言不是很地道;
(11)不知道翻译出来是否能让读者完全理解,个人积累不够,英语词句选择有限;
(12)语言的功底见高下,看你怎么组织语言了,英汉理解后的修饰、润色多些,而汉英是语言水平有多高就决定翻译出的质量如何;
(13)对英文的一些常用、日常的表达法不熟悉,觉得一些说法其实并不会用,也用得不对;
(14)我最大的难点是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很多地方翻译得不地道;
(15)即便理解了也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所理解到的,英文水平有待提高;
(16)英语语言能力还没有特别好,所以有时理解了却表达不到位;
(17)本身的英文不地道就翻译不出像样的文章,感觉出不来;
(18)我们的英语仍不够好;英文词汇单一,句型简单;
(19)主要难点是英语的表达。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在表达上想要很地道有一定的困难,中文中口语的表述转化到英文,很难把握用什么语言形式更恰当,更能忠实地反映原著作者的风格;同时句式安排上也是个较大的困难。
……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译英的难点和主要问题在于译入语的表达能力。因而,在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中,语言交际能力应占有绝对核心地位。一个译者如果不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学汉英翻译只能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达不到学习的根本目的。PACTE小组的能力研究虽然涉及不同翻译方向的语言对,指出了翻译方向的不同是影响翻译能力的一个变量,但却没有针对不同的翻译方向提出不同的翻译能力模式[14]。这导致了他们的探讨将语言能力排除在翻译能力研究的重点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