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1 / 1)

在提出汉译英能力的构成模式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PACTE研究小组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PACTE研究小组认为以往有关翻译能力模式的研究“没有哪个模式是经过实证研究的”[1],因此他们尝试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翻译能力。他们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翻译能力的存在。小组成员对比研究了专业译者与非专业译者的译文质量,发现语言能力强并不代表翻译能力自然就强,得出语言能力不等于翻译能力,明确了翻译能力研究的意义;第二阶段主要研究翻译能力的习得和评估。研究者参照专业译者的翻译行为,对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表现进行了历时研究。同一批受试者在间隔两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两次测试,每次翻译任务的内容相同。研究者运用有声思维的实证研究方法,使用翻译记录软件,记录、收集和分析译者翻译时的心理过程,确定翻译所需的能力,然后将受试者两次翻译的样本建成语料库,用统计工具来分析翻译文本。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PACTE小组提出并连续两次修订了他们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PACTE 2000,2003,2005)。最后修订过的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要素(详细分析见第三章第三节)。对于这些能力构成成分,PACTE认为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也是双语者所具有的,不是译者所特有的;翻译活动所要求的特有能力包括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因此他们将这三项能力成分作为研究的重点[2]。

鉴于PACTE研究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的,又有多个语言对的参与,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来说是可靠的。G?pferich and J??skel?inen(2009)提出的TransComp翻译能力模式就是以PACTE小组提出的能力模式为基础的(见第三章第三节)。本研究拟构建的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也以PACTE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为基础,结合汉英翻译教学实践,认为汉译英译者的翻译能力包括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和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五个构成成分。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如图4-1所示:

图4-1 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

在我们构建的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中,双语交际能力取代了PACTE能力模式中说法较为模糊的“双语能力”。依据Bachman(1990)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观点,双语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知识又包括交际语言运用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乔姆斯基提出的理想状态下理想说话人的语言能力不同。而且,与PACTE不同的是,双语交际能力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核心(详细论述见第四章第二节)。翻译专业知识是翻译能力的重要构成成分,它主要包括指导翻译过程、方法和步骤等原则性知识和翻译职业知识(翻译说明的种类及用户等)。PACTE所认为的最重要的能力成分策略能力(前期称作转换能力)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等分项能力时的一种综合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翻译能力。与PACTE不同的是,汉译英翻译能力模式中的策略能力是译者的专业技能,指的是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进行语言转换时遇到问题并寻求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语言外能力是汉译英翻译能力的外围能力,包括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文化能力。由于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在笔译工作条件下,译者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使用网上百科全书和电子词典、网上术语库、网上报刊等查找相关的信息,解决翻译中的困难,下文中我们探讨的重点是译者的文化能力。使用查询工具的能力是译者的必备能力,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的能力,由使用文献资料和获得信息技术的知识构成;它是保障翻译质量的外在条件。PACTE翻译能力模式中的心理—生理要素没有包括在汉译英能力模式之中,因为我们认为将心理—生理要素看作翻译能力的一个成分并不妥当。心理—生理成分可以是影响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翻译能力的组成部分。PACTE研究小组似乎也觉得这一说法不合适,在他们2003年提出的能力模式中原先的“心理—生理能力”就改成“心理—生理要素”。

[1] 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In Fabio 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43-66.

[2] 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Meta,50(2),2005:60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