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译界普遍认为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单项成分所构成的,但对于它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学者们则有不同的看法。王树槐、王若维按照翻译能力构成成分的不同将中西方的翻译能力成分构成模式分为十一类,包括天赋说、自然展开说、自然展开修正说、建构说、转换说、策略或认知说、语篇协调说、生产-选择说、交际说、语言语篇能力说、多因素均力说。[1]Pym则认为当代翻译能力研究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语言能力的综合为中心的翻译能力模式;(2)由多项能力成分组成的翻译能力模式;(3)最简翻译能力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翻译学获得独立学科地位前翻译能力研究的模式,该模式认为翻译能力由两种语言(译出语和译入语)能力组成,明显受当代语言学有关语言能力发展研究的影响。从当前翻译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模式已经过时。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翻译学在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翻译学者对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努力,是当今最流行的能力模式。第三种模式是Pym针对当前流行的由多项能力成分组成的能力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简化模式。[2]这一模式道出了翻译能力的核心成分,但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来说,却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根据Pym的翻译能力模式,“教师面临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培训学生”[3]。鉴于翻译能力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为翻译教学服务,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国内外译界颇有代表性的由多项能力成分组成的翻译能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