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斗法秘籍(1 / 1)

“祁万顺”和“通成”两家,一墙之隔,招牌并列,同样引人注目。两家相同的品种很多,常言道:“同行是冤家”,广诚和祁家父子虽说相互十分友好,从不互相诋毁,但是竞争客源却是各显神通、互不相让。

祁家的包子和葱油饼、锅贴等干面食老做不过“通成”。经祁家苦心侦破,毕竟是厨房相邻,终于发现了“洋葱增香”这一大“秘方”。现通过他,这点窍门早已大白于餐饮同行了。但是各行的诀窍远远不是一味方子。好像“通成”的汤面食无论下什么功夫都做不过祁家一样,祁家的干面食也总是逊于他的邻居。

汤面食指的是带汤的面食,像清汤面、肉丝面、水饺、米粉、线粉等。卖水饺起家的祁家,更熟谙汤面食之道。“通成”的汤面品种无论知名度和口碑都差他一截。

然而,“通成”绝非等闲之辈。看招!

每到阴历年开年前后,餐饮熟食店几乎都要“扒炉灶”。腊月二十四是祭灶日,据说是黄陂传来的习俗,说的是灶王爷要回天宫述职,于是要“请灶妈”来代替灶王爷值班。“通成”受到同行感染,也年年不误。那一天,汉口早晚都可见到有人背着黄布袋串街走巷,边走边喊“请灶妈”。每家买来印有暗红色的灶妈像的黄表纸贴供上。按老规矩还有店铺每年从初一到初四歇业,等初四灶王爷从天上回来,初五开张。但“通成”和“祁万顺”没有太受此束缚,只要有人吃,都是尽可能营业的。不过一般趁灶王爷离职十天,就该翻新灶台,即“扒炉灶”了。饮食店也常借此期间整理营业门面。

大水那年年终,广诚怀着胜利喜悦,趁过阴历年后客少那几天,就在扒炉灶时将店面进行过一次装修。然而虽提升了看相,却因晚了几天开业,竟一下失了人气,眼睁睁看着隔壁把客都抢去了。特别是汤面食,生意丢了一半。经过了差不多两个月,才逐渐恢复到可以与“祁万顺”旗鼓相当的水平。

广诚把这次教训牢牢地记在心上了。到1932年底,他又打算“扒炉灶”、装修店堂门面了。不过,这次他和田贵义可是用足了心计。

他秘授做汤面食的店员,从提前一个多月起,就每天将汤面食的油和味精量稍微增加那么一点点,一天天加下来,大半月后,又一点点增加高汤的分量,特别针对熟面孔老客人,更有意这么做。尽可能地调大他们的味口。

到了停业那几天,“祁万顺”又遇到客源大增的好机会。但是这些被“通成”调大了味口的客人过那边去一吃,马上就觉得味道不足,两个店的差距太大了!彼此一交谈,更是心得、体会相同。祁万顺中了暗算,自己还浑然不觉。半月后,轮到“通成”复业了,广诚便把“大味”汤面端出来供给客人。这立即迎来一片赞扬声,好事的边吃边高谈阔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哪!”又经客人们自发地一宣传,来客不仅没有比停业前减少,反而把“祁万顺”的老客都拉过来一些。祁大山不知怎么回事,气得暗地里摇头。

祁家不能眼看着“通成”一家生意兴隆,这局面一旦成了气候,岂不自己要慢慢垮台?于是开拓思路,率先增加了红案。果然,这一下弥补了大智路口一带无酒店的饮食空白。附近想喝点小酒的客人自然汇到祁万顺,名气和营业额都提升了。

可过了半年,“通成”也办开了酒菜,两家同为淮扬菜系。于是又在暗地里开始了新一轮较劲。“通成”厨师水平高,很快又占了上风。

祁海洲一时请不到合适的高厨,便苦思冥想,又使出了奇招。他把荤菜拆成小分,卖出小分拚碟,客人只要花上几毛,就可以品尝花几元钱才能吃到的好几样荤菜。哪怕一个人,都可以来上两碟,品点小酒,美味无穷。这一来生意顿时大增,甚至以往只在江汉路“高头”馆子吃的客人都被成批吸引过来。这让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广诚目瞪口呆。

田贵义看在眼里,大动脑筋,叫广诚不着急。他说,要学他,但是又不能照搬他的。“祁万顺”拚碟的菜份量太小,搭配又不是客人自选的,花样一多,反而容易被误解为是剩菜;菜一拚,卤又混了,坏了原味。他让广诚推出小盘菜,价格按比例降低,客人点了现炒,卤菜则可卖拚盘,现点现称现切。果然几天后,“祁万顺”风头又减了下去,“通成”还略占上风。

祁海洲很注意学习和了解“通成”管理的细节。他见“通成”的桌椅和装潢都胜过自己,便又下了一笔本钱,先换了桌椅,又挂了些字画。他学习“通成”把碗筷碟盏都升了级。有一天,他在“通成”洗碗的地方看着盘子若有所思。田贵义过来招呼他,他直言不讳地说:“田爷,我向您老讨个教。你家的碗好像比我的大一整圈,装得又满满的,这还赚得到钱?”田贵义微笑着说:“曾老板总是嘱咐:‘要舍得给他们吃!’不然他们为么肯来我们家吃?您驾比我清楚,一份赚是赚得少些,但是卖得多了总还是可以吧?”

祁老板是个规矩生意人,连声说好,“通成”靠的是货真价实,客人的嘴巴总是公道的,看来自己还要多动脑筋。他自己的事业也在发展,但是总比不上“通成”。现在他有些懂了,为什么广诚一个月要付的租金比他高出几倍,还嫌不够,还要去买下中山路的门面?他输就输在眼光和气魄上啊!他有些后悔把二楼的租权让给了曾家,现在只有找其他路段扩大规模吧!

这家靠实干创业的人没有让竞争向小圈子的窝边斗发展。祁海洲年轻,很注意吸收新理念,后来,他不断地推出不同的创意,与“通成”的风头此起彼伏,互相得到启发帮助,终于让“祁万顺”也成为武汉又一家著名的餐馆。

而在他们两家兴旺的背后,处在背后的吉庆街上的诸多小店,生意风头被他们抢尽,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上洪灾的打击和上海“1·28”抗战后的银根吃紧,武汉市场整体滑坡。这一个个小店终于撑不下去,被残酷的竞争淘汰出局。吉庆街从此一蹶不振,活像是饮食业的绝地。算命的刘半仙对顾客说,这条街饮食业的财气被曾老板完全带走,他算过,要过“整整一个甲子”,吉庆街饮食业的元气才会重聚起来。

事情就有那么奇怪,六十年后,吉庆街竟然果如刘半仙预计的那样……此乃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