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水灾后,武汉的餐馆和小吃店像遭了瘟疫,一家接一家地停业或倒闭,唯独“通成”办得红红火火。民国二十年竟成了广诚事业猛进的一年。商界同行们谈起来又是羡慕,又是嫉妒,却也不得不服气。祁大山就数落过他的管家:“这一墙之隔,能说曾家占到么香赢?别个是凭本事哪!”
毕竟战争离武汉还远,曾广诚的眼光也看不到更远、想不到更深,他眼下心里想着两件事,一是拿出个打得响的品种,二是要物色好厨师,让他的餐馆升级。
还在大水退尽后不久,广诚就去一一登门、还清了所有赊欠。那些在别家试过催债屡遭碰壁的债主喜出望外,没想到这年头还有人能还上钱,而且还居然送上门来。曾广诚一下成了商界茶余饭后都在谈论的诚信君子。让“通成”在汉口声誉大振。
那年年底,广诚本人也被破例选为汉口总商会委员。
田贵义却并不认同广诚“无债一身轻”的经营理念,他特意找机会对广诚说:“您那么急着清了债做什么?其实有些钱可以在手上多周转一下的。董鑫贵那边,哪个大点的买主不是压他几千,你一下把钱还清,他差点还以为得罪了你呢!为这还找我打听过。别看他光说你的好话,其实他这种人势利得很的。你还得太干净,他反而把你看嫩了。你越敢赊,他倒越觉得你财大气粗。我这次去进烟,就没急着结账。”
广诚笑道:“您老处处高广诚一着,不过这烟,也占不了多少香赢,进多了怕生霉。”田贵义说:“这我有数的。不要白不要,钱在自己手上,总不会撑死了。米店那边,我说半月结一次,压他两周的钱,孙老板还喜得眯了眼呢!”
广诚笑着,他理解田贵义的理财经,同行们都是这么做的。但是他有自己的主意,把好名声争到手,将来不更好活动头寸么?做生意的人,谁不愿本小利大呢?
他听完田爷(现在店员们都这么称呼他)的教诲,讨教他把哪种卖得好的小吃推一种出来做招牌。
田贵义皱着眉数着:“推出一个招牌名吃,主意是不错,就是选哪种合适呢?你看哪,‘冠生园’的鱼生粥,算有名吧?人家当小吃在卖。新市场专卖面食小炒的保定馆子‘满天星’的疙瘩汤,花素锅贴。武昌的‘文华姑嫂饼’。武昌青龙巷的‘谦记牛肉’……多得很哩!宁波里那家,叫‘乐露春’的小吃面馆,我还和你去吃过,三间门面都是竹障席蓬的,你说坐进去都觉好凉爽舒服的,他的油鸭面很好吃,记得么?”
广诚说:“田爷说得好,我就是看人家有招牌名吃,动了心思。您再接着往下说。”
田贵义又说:“可这几家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独家有!我们呢,现在名声最响的有莲子汤,再就是锅贴和包子,可卖这几种的人家太多了,还算不上独步江湖。那些小店租金费用都比我们低,我们不小心,怕还做不赢他们呢!”
广诚低头不语了,他的租金费用是大大高于原来在吉庆街的时候了,大智路上有家撑下来的小店,卖的品种和自己差不多,价格还低一些,但利润不会比自己差。
田贵义怕冷了广诚的心,接着说:“想独家大,就得比别人好。原来淘气的葱油饼好,这下别人也都学会了,淘气又做出肉饼来卖,结果吃的人还少了,嫌贵。我说,有些事急不来的,慢一点,自然会有的。我们到底还算汉口做得好的铺子嘛!”
广诚对田贵义的分析心悦诚服。他是深知自己斤两的,但他立志决不停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小富小康,永远远离穷困。不过这时他更加确信,田贵义为他描写的“三步棋”完全可能成真。那么“新品种”和“好厨师”真是当务之急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1932年秋,“通成饮食店”终于推出了一款新的颇受欢迎的小吃品种:豆皮。
包括他自己在内,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品种将会在十几年后让“老通成”成为名扬四海的饮食店,大半个世纪后跻身为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远超过他能想象的境界!
如果五十年后他还健在,再让他回顾‘豆皮’和他的缘分,他一定会觉得,那简直偶然得像是天意。
那是个星期天,他和田贵义到武昌打探市面行情,将回家过周末的昭舫也带着一起去玩。昭舫和同学到武昌赛球和游玩的次数比较多,因此比他两个还路熟。他把他们领到青龙巷的“谦记牛肉”,吃了一顿牛肉豆丝,三个人呼拉呼啦地吃得好不舒服。
在回汉口的轮渡上,昭舫说:“爸爸,我早对你说过,外面好多东西都比我们自己店的好吃,没错吧?”广诚说:“好吃倒是好吃,就是太辣了,有些人不喜欢的。其实他这牛肉面、粉、豆丝,我们都可以做。特别这豆丝,汉口还不多,是不是,田爷爷?”田贵义说:“他的牛肉汤是浇上去的。学会做这汤倒是不难,但煮牛肉格外费时。小吃讲究快。而且我们如果学他做得一样,就犯了同行的大忌,要失信于市场的。”昭舫问:“那豆丝也不能卖么?”田贵义说:“那倒不是。我是说,自己一点新样都没有,依样画葫芦地学别人,等于抢别人饭碗。就算做发了财,又有什么光彩?那样做人太不地道,不要说别人会耻笑,将来到了阴司也要受报应的。”
广诚却低头在想着“豆丝”能不能翻出什么花样。他看着船舷边泛起的沸腾般的江水,说:“在我们乡里,每年冬天,豆丝吃得很多的,滚水里烫了,加点青菜、油渣、辣子。昭舫你记得吧?以前你奶奶豆丝做得最好。连我都会做,啰,大米和豌豆、绿豆啦,混在一起,用石磨磨成浆,在锅中摊开,火上一烘一烤就成了。我们那里还有些人喜欢把豆皮切成丝条晒干存作干粮。不过哪,豆丝经不起煮,稍微多煮一下就糊,看相不好。所以只消滚水里一过,就马上要捞起来,再浇卤,这样做出来要好看些。”
田贵义说:“在我们大集、还有蔡甸也都喜欢这么做。哎,对了!我记得有些人摊了以后不切,把豆皮在锅里炕好后,撒上点了猪油渣、油炒饭、葱花、佐料,包过来,再用锅铲铲起来,好吃得很咧!”广诚说:“我在小担子上吃过有人这么做的,称做‘豆皮’,不过不易包好,皮子厚,还一包就破。卖相不好,味道倒还可以。现在在哪里吃得到呢?让我想想。”
昭舫马上接过话说了:“不用想的,爸爸,王府口就有家卖豆皮的,做得很好吃。”广诚瞪了昭舫一眼,说:“你倒是天天还在读书么?我记得你学校在汉阳,你怎么把武昌吃得这么熟?”昭舫嘀咕道:“我好心告诉您,还惹得您这么说。”
然而一周后,广诚还是叫上昭舫带路,喊上田贵义,去武昌吃豆皮。
这家店不大,有点像“通成”原来在吉庆街时的大小。里面有四张有点年数的方桌,门口一块颇为油腻的木板上用墨笔写着“杨洪祥豆皮”。
三人进里面坐下。店小二马上过来抹桌子,问道:“三位先生要几份?大盘还是小盘?”广诚用手指着反问:“那边那个人吃的是大盘还是小盘?”小二说:“大盘。”广诚说:“那来三大盘。”
旁边桌上的那个人吃完,走到厨窗口,大声打着招呼:“杨老板亲自下厨啊!这豆皮也真是油重爽口、外焦内软。不愧是道光年间传下来的百年老店哪!其它地方那吃得到这薄的皮?不过我吃过有挑子卖的豆皮夹了臊子的,杨老板卖不?”杨老板站到窗口来,满足地笑答:“卖啊!我这里连糯米馅的都有。不过今天早卖完了,先生要吃有馅子的,明天赶早。”
广诚等三人吃完没有馅的“蛋光豆皮”,果然如听到的那样,很是爽口。回家后广诚笑着对田贵义说:“田爷,明日我们起早好么?”田贵义说:“行,非要吃到真的才罢休!”
次日,昭舫回学校去了。广诚和田贵义两个人当真一清早就赶到武昌去“杨洪兴豆皮”店。果然那小店一早的生意就相当不错,还有不少人拿了碗前来,盛了端回家去。广诚二人买了五份,叫三份用荷叶包了。他想带回去给静娴和淘气他们尝尝。
小二打量着他们问:“二位昨天好像来过?”广诚笑道:“是的是的,小师傅好眼力!昨天我们没吃到有馅的,今天特地赶早。”小二说:“拿回去的要趁热吃,这东西不好再热的,冷了就大不如热的好吃了。”
两人正吃着,一个三十不到逃难模样的人站到了店门口。后面跟着一个妇女,怀里还抱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小二见了不耐烦地说:“卖都不够卖呢,没有剩的了,快走!”男人慌忙说:“小师傅,我不是要饭的,我来打听你们老板要不要白案厨子?”小二说:“不要不要,别站在门口了。”那人又说:“做小工也行。”小二不耐烦地说:“不要不要,跟你说别罗嗦了。”
广诚看在眼里,又听的真切,便说:“小师傅,别赶人家了,人哪能没有个三灾六难呢?这位兄弟,进来坐。小二,再来两份大盘。”那人慌忙双手不住摆着,示意不行。杨老板在里面看得真切,伸出头对那人说:“我这店小,真的是请不起人帮工。刚才这位先生说了请你吃,你就坐下吃一盘再走吧。”
广诚去付了账。两夫妻不住地道谢。广诚说:“这是小事,您驾慢用了。”和田贵义吃完后出了门,却在不远处找了家茶馆坐下。广诚说:“听他口气,好像有白案手艺,想进城去找生活,等会出来,问下他会做些什么再说。”
果然那对夫妻不久就走了出来,继续沿长街向北走。广诚从后面跟上去道:“这位,留一步说个话好么?”男人回过头一看,连忙应道:“原来是这位好心叔叔。请问叔叔要说什么?”广诚便问:“你是哪里人?你说你是白案厨师,请问哪些最拿手?”那人恭谦地答道:“小的是纸坊人,姓胡名光汉。家里两代是开豆丝作坊的,后来开个小食店卖汤豆丝,也做过豆皮。今年发大水,纸坊比汉口还惨,我家的店被冲了个精光。我们三个算是活了出来。想出来找活做。一家人总要活命哪!叔叔请我吃的豆皮,我就会做。”
广诚一听他会做豆皮,忍不住喜在心里,便试探地问:“你吃杨老板的豆皮好么?”胡光汉说:“好!手艺是没得说的,他在豆皮上头铺了鸡蛋,摊得薄,大火小火也用得好合适,还舍得用油。只是店面有些不起眼。单靠做豆皮,做得再好,怕也就只能养一家人。您驾没看他自己下厨么?不过这年头,生意能撑下来,也算不容易了。”广诚说:“我也开了个店,正想请人做豆皮。你肯不肯去帮忙?”胡光汉顿时喜上眉梢,说:“我胡光汉今天遇到贵人了!肯去,肯去啊!不瞒叔叔说,我就是想进城找家店做工的,遇到叔叔,真是我前世修来的福分了!”
胡光汉就这样被广诚聘用。不久,“通成”开始供应豆皮和豆丝。谁也没料到,此举竟从此揭开了武汉“豆皮”小吃登上大雅之堂的序幕。
“通成”当时供应的是非常简陋的“蛋光豆皮”。比民间和小贩进了一步的是,加用了鸡蛋打散烫在豆皮表面上,这样可以摊得很薄,烤熟后叠起来不破,吃到口里外脆内软。“蛋光豆皮”一般都没有馅。有时也少量供应用猪油渣、菜丁、油盐炒饭,甚至用熟糯米作馅,那就已是“三鲜豆皮”的早期雏形了。
下半年,店里又来了个咸宁人章师傅登门求职,诨名“章狗子”,极善煨鸡汤。从此“通成”又多了另一个重要品种“瓦罐鸡汤”。没想到受到的欢迎程度几乎盖过当时汉口最有名气的“佘胖子煨汤馆”的“八卦汤”,成为供不应求的品种。时常每天都要卖上百只鸡。
豆皮和瓦罐鸡汤受到欢迎,一下就把“通成”的名气又拔高了一截。加上锅贴、莲子汤和葱油饼等几个受欢迎的品种,“通成”已经可以称得上有些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