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抗战前的周作人,无疑是他人生最好的时代,然而,周作人毕竟和哥哥鲁迅性格截然相反,鲁迅就是一把匕首,在文学中独树一帜,但在生活中还是刺伤了自己,英年早逝。周作人性格温文尔雅,甚至还有点没主见,懦弱,他一生活到了80几岁,但抗战后,一直过得却是胆战心惊的日子,这样的心理摧残,最终其实还是让他死于非命。
周作人幼年和鲁迅一样,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后来又去日本留学,娶了一个日本老婆羽太信子,或许这就是命运,选择一个人,就是选择了一条路,羽太信子在其一生中,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周作人的人生轨迹。
首先要说的是他和鲁迅两兄弟之间的决裂。其实,生活中的鲁迅还是像个大哥一样,照顾这一家老小,无论是读书还是在日本,对周作人一直不错。周作人自小性情和顺,不固执己见,很好相处,但他似乎既不能明辨是非,又无力摆脱控制和掌握。
从这个层面来看,开始家庭生活中的周作人,其实还是缺乏主见,每个缺乏主见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飞横跋扈的女人。
鲁迅的另外一个弟弟周建人后来回忆了那段决裂,因为住在一起,而且他的老婆就是羽太信子的妹妹,所以他自然是更好的见证人。在周建人看来,由于中日双方生活方式不同,所以双方有点小摩擦在所难免。不过,因为在一个大家庭生活,当时也没分家,所以鲁迅把自己所有收入都交给这个家庭,结果羽太信子却大肆挥霍,不善理家。“鲁迅不仅把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交出,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有时还到处借贷,自己甚至弄得夜里写文章时没有钱买香烟和点心。”
举几个例子,在绍兴,这个大家族由鲁迅的母亲当家,但是到了北京后,羽太信子开始当家。周建人回忆说,“家中有管家齐坤,还有王鹤招及烧饭司务、东洋车夫、打杂采购的男仆散人,还有李妈、小李妈等收拾房间、洗衣、看孩子等女仆二三人。即使祖父在前清做京官,也没有这样众多的男女佣工。更奇怪的是,她经常心血**,有时饭菜烧好了,忽然想起要吃饺子,就把一桌饭菜退回厨房-厨房里赶紧另包饺子;被褥用了一、两年,还是新的,却不要了,赏给男女佣人,自己全部换过。这种种花样,层出不穷。”
此外,只要孩子有病,哪怕是小病,羽太信子都要请外国医生,费用自然也不菲。
周作人面对此困境,也不是没有说过羽太信子,但是却引起了羽太信子的不满,最关键的是,他的舅爷、小姨子也加入姐姐这一方,从此以后,周作人再也不敢得罪。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作为长兄,肯定要进行规劝,花钱毕竟要有个规划,平时节省点,都是为今后的生活不至于太窘迫。但是鲁迅的这种规劝,反而引起了羽太信子的记恨,加上羽太信子曾想把她父母接到中国来同住,鲁迅认为,没有必要到中国来,因为日本有他的子女,而且他们都是寄钱去日本的。
羽太信子甚至利用孩子来打击鲁迅,让他们“你们不要到大爹的房里去,让他冷清煞!” 鲁迅常买糖果给周作人的小孩,羽太信子不让他们接受而抛弃掉。
后来,鲁迅终于从八道湾搬出,但羽太信子依然恨鲁迅。他在1926年6月11日的日记中记载,那天下午他去八道湾取东西,与弟弟和弟媳发生的一场冲突。中有“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等语。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是周作人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因之一,但鲁迅后来并没有责备他的这个妻管严弟弟,只是感慨万分地说:“我已经涓滴归公了,可是他们还不满足。”
鲁迅至始至终也没有讲过周作人的不好,只是对周作人有一个字的评价,那就是“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