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诗人,戴望舒凭借一首《雨巷》,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样,这些诗似乎本来就在天上,诗人们直接上天取了下来,怎么看都不像是人做的,因为做的太美了。徐志摩的则是诗化的一生,他一生中的三个女子因他传奇,也各自传奇。不过,一生中同样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的戴望舒,最终却因寄情女子,误了一生。
戴望舒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诗人戴望舒与作家施蛰存是“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始于1922年,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他们成为朋友。1925年秋,他们又先后入震旦大学特别班攻读法文。1927年,由于政局突变,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这一期间,他结实了初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当然,初恋的悲剧就在于他十有八九是单相思,戴望舒比施绛平大5岁,当时施绛平刚刚18岁,是一个抱有幻想的小姑娘。戴望舒长得没有徐志摩风流倜傥,虽然他能写出优美的诗歌,但身材高大,外貌黝黑,特别是童年得过天花,脸上还有瘢痕,长相实在不能和风流倜傥的诗人相比。更悲剧的是,施绛平根本不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戴望舒的诗歌不敢任何兴趣。
最怕这种痴情,戴望舒受到施绛平的冷遇后,不像个男人的威胁施绛平,说如不嫁我我就跳楼,他的爱固然可以理解,但这也太夸张了。女人以跳楼威胁男人,男人可能心软,但若男人以跳楼威胁女人,这女人内心大抵是有点看不起的。
在哥哥施蛰存的劝说下,施绛平勉强答应。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施绛平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也只好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不过,不久,施绛平玩了一招缓兵之计: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和她完婚。
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抑或是他太爱这个女人。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在法国的3年中,戴望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但是在国外很快就把手上不多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这时候,他又听闻施绛平移情别恋,据说爱上了一个冰箱推销员,让他大受刺激,屡次跷课,不但接济申请不到,而且留学处境越来越糟。
1935年4月,戴望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当然,关于他被开除,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还屡次跷课。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法西斯示威游行。可怜的戴望舒从马赛至上海,只有一张四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施绛平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戴望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施绛平一记耳光,并登报解除婚约,解除了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他的这一行为也让施蛰存左右为难,只好采取中立态度。他后来在书中无奈的写道:
一个是我的大妹妹,一个是我的亲密朋友,闹得不可开交,亦纯属他们自己私人之事,我说什么好呢?当年此事发生时,我就不管此事,一切采取中立态度,不参与也不发表意见,更不从中劝说或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