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陈布雷:病弱书生,自弃自了(1 / 1)

(一)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多年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国民党官方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说他是为垂死的蒋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或是“死谏”……

陈布雷是个很矛盾的人物,他热爱报业、想当记者,却身不由己做了高官;他位居党国中枢,大权在握,却鄙薄政治,不让儿女从政,他的子女中就没有一个国民党员。陈布雷从小在封建思想熏陶下成长,养成温顺驯服的性格。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根深蒂固,并将为国出力与效忠领袖混同一事。但后来,面对现实他感到绝望。而且,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他的健康状态每况愈下。这些,大概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这个自认为“百无一用”的病弱书生,终于以“自弃自了”与人世最终告别。

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慈溪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即今日的浙江大学)。同年在上海《天铎报》做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12~1920年在宁波效实中学、宁波师范学校等校任教。1920年赴上海,先在商务印书馆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任《商报》主编。

按照现在考察官员的标准,陈布雷经历确实丰富,特别是他在报社,为他将来得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后,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更是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应该说,这时候的陈布雷是书生意气,风光无限。有意思的是,陈布雷的一些评论,以及对当时国内局势的分析,与当时政府的很多有惊人的一致,可以说,形成了一股朝气蓬勃的革命舆论,自然更是声名大振。其实,这一点关键还得感谢陈果夫,他早就看出陈布雷是可用之才,时常把国民党圈内的决策透露给他。陈布雷据此评析时局,给外界造成“有先见之明”的感觉。

正因为陈布雷的文才,还有这么好的机遇,陈布雷在新闻界也是如鱼得水。孙中山赞扬《商报》“可称为是忠实的党报”,说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有些时事评论,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也基本相符,有的文章就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响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推崇他,说“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也就是说,陈布雷的一支笔,因为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虽然当时共产党和国民党隔阂不断,但终究对报纸都是充满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