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日子,朱湘就在漂泊中度过。自从他辞职后,一度被世俗诬为“神经病”。那些同情他的文友们,有的受不了他的性格,有的自身难保,都纷纷离他而去,即使有的出于同情心帮助他的,也只是杯水车薪。
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一下子捣得粉碎?为什么要脱离安适的环境,走上饥饿寒冷而又耻辱的道路?同时代的女作家苏雪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朱湘自己的解释是“向失望宣战”。只是,宣战的结果是输得一塌糊涂。从安徽大学离职后,向来清高的朱湘竟毫无生计,四处流浪。时人回忆,这位曾经穿着笔挺西服、深情傲慢的大学教授,一度住在黑暗狭小的码头饭店里,低声下气地问人借钱。
朱湘终于选择在一个冬日的凌晨,当轮船即将驶入南京时投河自尽。据说,最后的时刻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作。
几乎无人知道诗人自杀的真正原因。梁实秋猜测是因性格怪癖,他认为:“应由他自己的神经错乱负大部分责任,社会上冷酷负小部分责任。”孤僻,决绝,敏感,狂狷,清高,刚正,这些是诗人典型的性格。这样的天才,在哪个时代都很难被接受,诗人的命运,大抵如此。
闻一多则感叹“谁知道他若继续活着只比死去更痛苦呢”?不管怎样,这个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诗人,死前早已没有才子的风貌,只剩下流浪汉的潦倒。那张三等舱的船票,是亲戚接济的,那瓶酒,是妻子打工所得。
霓君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朱湘的儿子小沅后来被送到一处贫儿院中,后来又漂泊同母亲团聚,解放后参加工作,1958年曾被下放到矿山劳动,后身患矽肺病于1978年去世,女儿小东因患病得不到治疗,终被锯掉一条腿而成为终身残疾,生活也很艰辛、凄凉……
在乱世中,朱湘和旧时代太多的文人一样,认为社会对他们太菲薄,总以为自己能作诗,社会就应该给他们生活的舒适。然而文学毕竟不当饭吃,朱湘性格过于顽直,他不像郁达夫一类的文人,文章可以凄苦,但在乱世中能够颓废生活,甚至花天酒地,朱湘的人品过于清高,他没学会在泥塘里洗澡,最终被泥塘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