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朱湘:生活窘困,投江自戕(1 / 1)

(一)

现在大概没有多少人能记得朱湘了,同样是诗人,同样是非正常死亡,他和徐志摩生前生后的哀荣是不一样的。也许,后人都是健忘的,也许,后来对诗人的死的方式并不感兴趣,他们对诗人生前的花边新闻倒是津津乐道,可惜朱湘由于生活贫困,性格怪异,所以,太多的人对他不感兴趣,他的诗很好,但他死的时效性也就三四天。从此人们把他忘记。

其实,朱湘的身世并不比徐志摩差,他的祖父是位中医郎中,医术高明,生意红火,就像现在很多医院一样,每天家里都是门庭若市的,看病的人队伍要排很长很长,家庭因此也富裕殷实。

家庭条件好了,自然会把儿子好好培养,朱湘的父亲朱延熹,于清末光绪丙戍年间,一举考取翰林,荣登进士第,曾历任江西学台、湖南道台等职。同治皇帝曾钦赐金匾“功高九万里,道台十二春。”

朱延禧的夫人张氏即朱湘的母亲,据说是清末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女儿的,也有说是外甥女的。

也就是说,朱湘是名人之后,是官二代,是富二代。然而,朱湘的童年却并不幸福。

朱湘在五兄弟中排行最后,另有七个姐妹,因是晚年得子,父母都很宠爱。可也许是上天嫉妒,或者上天想创造一个诗人。当朱湘刚3岁,母亲积劳成疾撒手西去,一个大家族,母亲不在了,从此,他的性格开始孤僻。

没几年,父亲也去世了,朱湘的监护人变成了他的大哥,被大哥带到南京生活后,在陌生的新家里,朱湘更不能适应。

1919年9月,15岁的朱湘来到清华园。很快朱湘文学天赋在清华如鱼得水,他成为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

但是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其实倒不是他成绩不好,而是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位“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跷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

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其实这也许是朱湘自身性格原因,世界上总有一种人,老是喜欢跟自己过不去,在清华专攻文学的朱湘没事就跷课,而且跷课也太多了,甚至抵制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也不是一次两次,清华毕竟是学校,开除的原因客观上来说,是朱湘少年气盛,无理取闹而已。

其实,自母亲去世后,朱湘的性格上确实出现很多问题。清华求学期间,1924年3月,他结婚了,结婚的对象就是新文学史四大情书经典之一《海外寄霓君》主角霓君。(其他三封是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 、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札记》 、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湘竹书简》)

这段爱情确实有点传奇色彩。朱湘的父亲朱延熹在湖南任上时,曾与一刘姓的翰林交情很好,过从密切,遂指腹为婚,结成姻亲。

十几年后,刘翰林的女儿刘彩云(即霓君)真的孤身一人来找朱湘。朱湘后来在信中还回忆了当年他们相见的温存,“你还记得当时你是怎样吗?我靠在你身旁坐下,你身上面上的一股热气直扑到我的脸上(我想我当时的热气也一定扑到了你的脸上。)我当时心里说不出的痒痒。后来我要摸你的手,我偷偷的摸到握住,你羞怯怯的好像新娘子一样,我当时真是说不出的的快活。”

虽是旧式婚姻,但朱家也为刘小姐的这一番痴情所感动,1924年3月的某一天,在朱湘大哥的寓所朱湘和霓君举行了婚礼。

大哥因在南京政府里谋职,自然身份显贵,高朋满座。但是这次婚礼的结果不令人愉快,结婚仪式由朱湘大哥主持,受过高等教育的朱湘却不愿意行旧式婚仪,但固执的大哥,一定要行跪拜礼,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

专横的大哥认为朱湘毁了他面子,在送走所有宾客后,晚上大闹洞房,把结婚点用的龙凤喜烛打成了两截。朱湘一气之下,就和妻子搬到寡居的二嫂那去住了。

婚后不久,他们一起来到上海,住在宝山路附近的一条弄堂里,靠转告和编译国外作品获得的微薄的稿酬维持生计,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

可以说,在与人处事上,朱湘还是个孩子,正是因为这样孩子气的性格,铸就了他日后的悲剧。朱湘和霓君夫妻之间性格相投,不过有时又经常吵架。两人都是个大小孩,有一次,两人谈到自己孩子的未来,朱湘想让孩子长大后当诗人,霓君偏要孩子长大后闹革命,两人互不相让,最后因此还动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