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有人说,徐志摩的死亡都是为了女人,为了陆小曼的巨额开支,他需要辗转南北教书授课,为了捧场林微因,最终机毁人亡。也许,徐志摩终究是个诗人,即使他的死亡方式也是诗人式的。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如此评价他的一生: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迳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说到志摩,大多数人除了记住那首《再别康桥》,更多的是他和三个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首先说说志摩的第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张幼仪。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5年,与张幼仪结婚,1922年3月在柏林离婚,这段婚姻终于在七年之痒中结束。
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两个儿子,能相夫教子。然而,徐志摩在张幼仪生完第二个儿子正虚弱的时候,递上了离婚协议书。
其实,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上,结婚这7年,是比较过分的,充分地体现了他一个公子哥的自私本质。
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徐志摩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其实我们都看过张幼仪的照片,虽然没有林徽音长得清纯,没有陆小曼长得妖艳,但怎么看起来还是个富家小姐的打扮。
婚后徐志摩对张幼仪也无太多好感,仅仅大概比鲁迅对朱安好一点。张幼仪后来曾不误哀怨地说,“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分居数年,丈夫在国外,自己还带着一个儿子,张幼仪出国探亲也是理所当然。志摩去接她,也是较为冷漠的,由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张幼仪因晕机呕吐,徐志摩把头撇过去说:“你真是乡下土包子!”话才说完没多久,他也吐了,张幼仪也不甘示弱,轻声脱口说:“我看你也是个乡下土包子。”
在伦敦、波士顿,以及后来在柏林那一段生活,张幼仪并不快乐,不久她又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无暇顾及,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处于热恋或者单相思的志摩,就像个孩子,希望立马离婚。张幼仪摸着自己的肚子,没有同意。我们的诗人将张一人撇在了波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来到巴黎,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张的去向,却不予理睬。1922年3月,在张幼仪于柏林生下她与志摩的第二个孩志摩就写信给张幼仪,向她正式提出离婚,他在心中写道:
“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问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子不久,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为了办理离婚手续时,志摩才找到柏林。当时孩子大概才4个月,志摩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二儿子彼得,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后来彼得不幸患了急性腹膜炎,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父母亲。
产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成为一名成功职业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据说徐张离婚以后书信通得更多了,“感情更好”,不知确否?志摩对于这样大度的妻子,不知是否也有些许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