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国维的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殉清”说。王国维为清朝遗老,1923年,他被儿女亲家罗振玉引荐,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格提拔,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殉清”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事实上,王国维对溥仪感恩,这是肯定的。他不但被溥仪加恩赏五品衔,还被破例允准他可在紫禁城内骑马。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废帝溥仪赶出京城时,王国维认为是奇耻大辱,当时就想跳进神武门御河里“以身殉国”,可见他是有“殉清”的打算。加上他自杀的那年春天,北伐军已经进逼北京,势如破竹,而且当时湖南豪绅叶德辉被杀,传说革命军只要有辫子的必杀无疑。所以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不过,王国维“殉清”似乎也不太可靠。因为溥仪离开时,王国维未随驾,而且他在清朝混得并不好,反感里面的尔虞尔诈,后来还接受了清华学校的聘书,专心研究学问。再加上遗折本来就是罗振玉的策划,所以“殉清”的可能性应该不大。“逼债”说。当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国维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他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国维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国维曾与罗振玉合伙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振玉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他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国维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郭沫若认为:“据他的死,实际上是受了罗振玉的逼迫。详细的情形虽然不十分知道,大体的经过是这样的,罗在天津开书店,王氏之子参与其事,大折其本,罗竟大不满于王,王之媳乃罗之女,竟因而大归。这很伤了王国维的自尊,所以逼得他走上了自杀的路。”但从王国维遗书对后事的安排和事后其他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文化殉节”说。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诸因素。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加上罗振玉事实上给他带来的痛苦,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二)(1 / 1)